一场关于文化的梦境,谈谈历史小说《敦煌》 唐代诗人韩愈有句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早上因为嘴欠得罪了皇上,傍晚就被踢出了京城,真可谓“人生如梦”,一时间天翻地覆。 所以,对于隔海相望的日本学人而言,觉得中国文化作品手法崇尚夸张。在余华的小说《兄弟》日文版面世之际,一位日本书评家就点评道,“这部小说叙述太过夸张,但一想到作者来自那个写出过‘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诗句的国度,也就不足为奇了。” 既然日本人如此标榜他们的现实主义手法,那么,现实主义有什么特色呢?我觉得日本作家井上靖的历史小说《敦煌》就是一个不错的范本。用日本手法书写中国历史,用日本思维参透中国文化,自然别有一番滋味。 据说,井上靖的写作灵感,源于敦煌一本珍藏《心经》中的题跋,根据那段简短的文字,写出了一个于平静中孕育惊雷的文化传奇。 北宋年间的湖南才子赵行德赴京赶考,因一场梦而错过了考试。心灰意冷的他偶然救下了流落街头的西夏国女子,顿时对西夏文字和全新的西夏王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加入商队,深入大漠去探寻文化秘境。经历了劫持、战乱之后,浑浑噩噩的他成为一名西夏汉人部队的骑兵,为西夏国主李元昊四处征战。 他在战场上意外救下了回鹘公主,然后顺理成章地与之相爱。他受命去学习西夏文字被迫与公主分别。紧接着,他接触到博大精深的敦煌藏经,立志要保护文化经典。当他目睹回鹘公主被李元昊逼迫成亲,刺杀未果跳城自杀之后,又决心和将军朱王礼一起兵变杀掉李元昊。最终,朱王礼战死,敦煌古城被付之一炬,而赵行德却历尽艰险将数千卷典籍藏进了敦煌洞窟之内,为后世留下了无价珍宝…… 这样一个观之曲折跌宕的故事脉络,放在以现实主义见长的日本作家手中,是如何描写的呢?自然是平淡,极其平淡!在这个充满血腥杀戮、恢弘自然景观、荡气回肠爱情的大剧中,井上靖的笔下非常克制,人物对话很简短,从不渲染情绪,也缺乏场景描述。 比如他描写西夏军开赴与回鹘军对峙的战场时,既没有写旌旗猎猎,也没有写盔明甲亮,而是采取了这种笔触: “这天夜里整夜狂风大作,风声如滚雷一般。第四天的早晨,部队来到水磨河畔;第五天下午进入了一条峡谷,南北两边都是陡峭的高山。穿过这条峡谷后,已是第六天了,部队决定休整一天。由此直至甘州都是平坦的大路……” “第九天,前面的探马来报,回鹘人的大军为迎战西夏军正在向这个方向开来。得此消息后,战斗部队的士卒一律改为轻装,身上仅带作战所需的兵器……” 作家不辞辛苦地大量铺陈部队经过的路途,其详细程度甚至超过了叙述情节的需要。在作品的其他部分,作家不吝笔墨地描写诸如天空云彩的变化,千佛洞的黑暗、漫天的黄沙,但在情节转折的部分却往往是几笔带过。他的语言平淡到无味,淡到了几乎瘦骨嶙峋的地步!读者在其中找不到庄子那样的汪洋恣肆,也找不到李白那般的纵横捭阖,看到的,只有如鲁迅一样如手术刀般精准冷酷的话语。 在故事中,至关重要的回鹘公主没有几句台词,所有配角也都只有寥寥数语。包括主人公赵行德,他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也不重要,他的作用就好像一个线索,一个引导读者领悟敦煌文化精髓的向导,至于他最终的命运,只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完成藏经任务后在月牙泉边啜泣,其他的,全都不重要。 在反复品读之后,我不禁为作家的笔法叫好!因为这种平淡如水,甚至连一丝温度都没有的写实手法,恰恰让读者对故事产生了新奇的疏离感,如同站在远处看风景,站在人群之外看热闹,使故事即保持丰满又如同处在平面中,既描述了一个几百年前的动人历史故事、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遥远梦境,却使读者深信,故事曾经真的发生,故事就在那里。 一场关于文化精神的梦境,才是包裹在《敦煌》凄婉曲折故事中的真核,而恍然如梦,俨然是这部小说的脉络。 赵行德因为一场梦而错过了珍贵的殿试,失去了平步青云的机会,这本身就是一个巧妙的伏笔,彰显了他的一生,就像那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一般,宛如一场梦境。 所以,无论你是热血沸腾的勇士,还是叱咤风云的大将,在恢弘的历史长河中不过都是过眼烟云,随着作者笔锋一转,转眼间就是千年时光,唯有文化经典,才是人类的永恒。就像赵行德所说,那些经卷典籍“不属于任何人,也不会属谁所有,只要放在那里不被烧掉,就有它的价值”。文化虽然抽象,却可以穿越时空,永远流传。 在小说结尾,千年之后,曾经发生过的爱恨情仇已经湮没在时间长河中,只有敦煌藏经洞依旧在默默等候,冷眼旁观。 1988年,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周年,中日联合摄制了电影《敦煌》。电影全部在中国大西北实景拍摄,特别修建了敦煌故城外景地,动用了两支驻西北的解放军部队和800多匹战马,制作费用约合2亿人民币,1989年在国内上映。绝对值得一看! 如果您对《敦煌》这部小说,尤其是井上靖的现实主义笔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就不妨看一看这部小说,或者看一看这部精彩的电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