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肿病是一种由原生动物界根肿菌门根肿菌属芸薹根肿菌侵染引起的土传病害,专性为害十字花科作物,每年造成十字花科作物产量降低 10%~15%。该病于1737年首次被发现,现已蔓延至世界各地,尤其在温带地区发生率最高。 作为一种土传病害,根肿病的病原菌在土壤中的存活时间可达10年,休眠孢子在无感病寄主植物的土壤中甚至可以存活20年。 土壤熏蒸一直是防治土传病害的重要手段,使用溴甲烷、碘甲烷、丙炔基溴、氰化钙或1,3-二氯丙烯进行土壤熏蒸,已广泛用于控制杂草、土传真菌、昆虫和植物寄生线虫等。但此类化学品因为对环境有害而没有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在中国,碳酸氢铵常被作为氮肥使用,但其作用不限于此,碳酸氢铵也可作为一种安全杀菌剂使用,能够有效减缓苹果斑点病的发生,抑制瓜类枯萎病、小麦叶锈病、胡椒白粉病和土豆银屑病发生。 目前,使用碳酸氢铵作为熏蒸消毒剂防治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的报道较少,本研究拟在根肿病发病严重的地块,开展碳酸氢铵熏蒸防治白菜根肿病研究,以期为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1.1 试验材料 供试不结球白菜选择当地主栽品种超华一号,该品种生长势强,整齐度高、束腰性好,抗病性较强,商品性好,产量高,高温下不易拔节,其由上海众馨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试验选用农用碳酸氢铵,氮含量≥17.1%,由安徽金禾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8年在上海世鑫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选择根肿病发病严重的八型单体钢管大棚种植不结球白菜,设1~3号棚(单个大棚面积400 m2)3个重复,每个棚分别设置2个处理,即1个对照处理,1个碳酸氢铵熏蒸处理。 碳酸氢铵熏蒸处理于8月17日将碳酸氢铵均匀撒施在土壤表面,施用量45 kg/667 m2,然后机械翻耕20 cm,混匀后覆地膜闷棚熏蒸,8月30日揭膜晾棚,对照不进行土壤处理。9月6日撒种直播不结球白菜,10月11日统计2个处理不结球白菜根肿病发病情况。其他栽培管理同常规农业生产。 2.1 试验期间温度情况分析 本次试验安排在8~10月,从土壤处理到数据统计结束共56 天,是根肿病易发期。该时段试验田块环境温度变化情况见图1。 闷棚期间(第1~14天)气温较高,日最高气温28.0~33.6℃,日最低气温稳定在23.5~27.7℃;日平均气温均高于26.5℃,其中高于28.2℃的有11 天。有10 天的日照时数≥8.1 小时。较高的温度和充足的光照条件为大棚熏蒸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植物生长周期内(第21~56天)气温变化大于闷棚时期,且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第34天日最高气温为34.1℃,日最低气温出现在第56天,为12.0℃;日平均气温浮动很大,处于16.8~28.8℃,其中有23 天为20.0~25.0℃,总体来说,温度气候条件利于根肿病病菌孢子的萌发。 2.2 土壤pH值的变化情况 由表2可知,试验开始时(第1天),对照和碳酸氢铵处理的土壤pH值基本一致,分别为5.38和5.41。试验结束时(第56天),对照地块土壤pH值没有显著变化,而碳酸氢铵的施用对土壤pH值影响显著,碳酸氢铵处理的土壤pH值由5.41升到5.72。 2.3 根肿病病原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 根据病原菌的侵染情况,Williams鉴别系统共把根肿病病原菌分为16个生理小种。本试验中鉴别寄主的侵染情况如图2所示。 鉴别寄主结球甘蓝品种JQ和BS发病,芜菁甘蓝品种LT发病,WB未发病。对照Williams生理小种鉴别系统(表1)可知,该基地根肿病病原菌为2号生理小种。 2.4 碳酸氢铵处理防治效果 由表3可知,试验期间3个大棚均有根肿病发生,1号和2号棚发病情况接近,均较为严重,其中1号棚发病率20.74%,病情指数13.61;2号棚发病率18.89%,病情指数13.24;3号棚发病较轻,发病率10.00%,病情指数6.30。无论是发病较重的1号和2号棚,还是发病较轻的3号棚,碳酸氢铵熏蒸处理后,根肿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降低,防治效果明显,3个棚的防效均在50%以上。 试验结果表明,该区域根肿病菌为2号生理小种;碳酸氢铵处理土壤后根肿病发病率明显降低,防效在50%以上;碳酸氢铵处理后土壤pH值显著上升,但仍处于根肿病适宜发病pH值范围,表明碳酸氢铵熏蒸防治白菜根肿病的机理可能为杀灭根肿病菌孢子。 作者介绍: 致谢:在试验设计、生理小种鉴定中分别得到了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朱为民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宁宇博士的大力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基金项目:上海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沪农科产字[2019]第2号) 张停林 硕士,主要从事蔬菜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工作,021-59721099 王桂英,通讯作者,本科,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蔬菜技术等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