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椒主要病害及其防治技术

 培训班背包 2017-04-11


花椒叶锈病
分布与危害
广泛分布在陕西、四川、河北、甘肃等省的花椒栽培区。严重时,花椒提早落叶,直接影响次年的挂果。发病初期,在叶子正面出现2-3mm水渍状褪绿斑,并在与病斑相对的叶背面出现黄橘色的疱状物,为夏孢子堆。本病由花椒鞘锈菌引起。夏孢子和冬孢子阶段发生在花椒树上。花椒锈病的发生主要与气候有关。凡是降雨量多,特别是在第三季度雨量多,降雨天数多的条件下,危害很容易发生。
症状
可危害幼苗和成年椒树的叶片。病叶背面生有圆形、橘红色粉状夏孢子堆,成环状排列或散生。成环状排列的夏孢子堆直径达4~9毫米。秋季在病叶背面出现橙红色近胶质的冬孢子堆,凹起,但不破裂,圆形或长圆形,排列成环状或散生。
发病规律
花椒锈病的转主寄主不像,在陇南文县每年6月上、中旬开始发病,7~9月为侵染盛期。夏孢子阶段可以重复侵染发病,引起早期落叶,到秋季形成二次发芽展叶。10月下旬第二次萌发新叶仍可被侵染,并产生夏孢子堆。6~8月如雨水过多,种植过密,通风不良,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
营林措施:加强抚育管理措施,及时松土除草、施肥,注意防涝排水,合理密植、合理修剪,以提高树体抗病能力。秋冬季节清除树下枯枝、落叶、杂草,集中烧毁或深埋土中,以消灭病菌,减少侵染源。


花椒褐斑病
症状
初期花椒叶面出现黄色圆形的小斑点,呈水渍状边缘不明显,叶背对应部位呈现退绿斑。病斑扩大后近圆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为3~7mm,个别可达10mm。病斑淡褐色,中心颜色较深。后期叶面病斑呈黄褐色,不规则状,边缘不明显。叶背有深灰色绒状霉层,通常主脉附近的绒状物生长茂密,几个病斑可联成大病斑。
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子座在病落叶上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在同一生长季病菌可发生多次再侵染。初侵染于5月上、中旬开始,病害潜育期17~33天,病菌也可以分生孢子在病落叶上越冬。以越冬落叶上挑取分生孢子做萌发实验,有5%~7%的分生孢子具正常的萌发能力。在华北地区,病害6月下旬始发,7月下旬到8月中旬盛发期,树冠下部叶片先发病后逐渐向上部蔓延。 
防治方法
(1)加强花椒园的水肥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2)花椒喜阳光、耐干旱、根系发达。要根据其生物学特性,采取不同的修剪和栽培管理措施。
(3)冬季及早春清扫落叶,并集中烧毁,可减少初侵染源。
(4)药剂防治:可在5月下旬进行,每隔10~15天1次,可用50%甲基托布津500倍和50%多菌灵800倍,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防治3~4次可控制为害。休眠期喷石硫合剂:在花椒落叶后发芽前喷洒1遍石硫合剂, 能有效杀灭树体上越冬的病原菌。立秋前后,可再进行1次药剂防治,用1:1:200倍的波尔多液也有一定效果。


花椒根腐病
分布与危害
分布于甘肃、陕西、四川等省花椒产区。花椒根腐病常发生在苗圃和成年椒园中。是由腐皮镰孢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受害植株根部变色腐烂,有异臭味,根皮与木质部脱离,木质部呈黑色。地上部分叶形小而色黄,枝条发育不全,严重时全株死亡。
发病规律
病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主要从伤口侵入,主要以菌丝和厚垣孢子在土壤和根残体上越冬,一般4~6月开始侵染发病,6~8月发病最严重,10月下旬基本停止蔓延。
防治方法
(1)合理调整布局,改良排水不畅,环境阴湿的椒园,使其通风干燥。
(2)做好苗期管理,严选苗圃,以15%粉锈宁500~800倍液消毒土壤。高床深沟,重施基肥。及时拔除病苗。
(3)移苗时用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浸根24小时。用生石灰消毒土壤。并用甲基托布津500~800倍液,或15%粉锈宁500~800倍液灌根。

(4)4月用15%粉些宁300~800倍液灌根成年树,能有效阻止发病。夏季灌根能减缓发病的严重程度,冬季灌根能减少病原菌的越冬结构。
(5)及时挖除病死根,死树,并烧毁,消除病染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