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 忠 和 ZHENG ZHONGHE | 作品

 大东村人 2019-11-29
库艺术 2019-11-29 04:23:54

“极简主义”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潮流的集大成者,提供了一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全新的审美形式,并启发了后来装置、观念艺术的出现。它既提供了一种源于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视觉经验,同时也与西方哲学、逻辑思辨的理性传统有着密切联系。

在中国,“极简主义”从未真正成为一种艺术潮流,甚至不如在设计、建筑领域所占据的重要位置。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九零后、二千后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能够去到海外留学,出国访问,他们对于极简主义美学有了更多的亲身感受和体验,同时也更少文化与地域意识的负担,因此在他们中间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与极简主义美学理念有关的创作之中。

“青年极简”中所选拔、推荐的艺术家们个案,并不属于某一特定流派与观念,但他们都吸取了极简主义美学的某些方面,并与自己的独特经验和个人观念相结合,形成了全新的视觉特征。他们的数量和质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要丰富,这正在构成一种全新的艺术现象。

郑 忠 和 ZHENG ZHONGHE | 作品

郑忠和

ZHENG ZHONGHE

1983 年生于海南 , 现居重庆 , 自由艺术家 ,2008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2019 年《自我态度》金山意库 ADC 中心,重庆。

Born in 1983 in hainan, now living in chongqing, freelance artist,2019 self-attitude ADC center, chongqing.

郑 忠 和 ZHENG ZHONGHE | 作品

交织 -2019-5 直径 8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9

消解、颠覆与重构

——郑忠和的自我追问和作品分析

康定斯基在其著作《康定斯基论点线面》中提及——就外在的概念而言,每一根独立的线或绘画的形就是一种元素。就内在的概念而言,元素不是形本身,而是活跃在其中的内在张力。康定斯基系统地对绘画元素进行了外在和内在的全面分析和阐述,这无疑与其著作《艺术中的精神》的精神联想和感官通感一脉相承。虽然康定斯基着重图形的基本元素与声音通俗浅显的通感分析,但康氏的理论方式和思考角度似乎为我们解读艺术家郑忠和的作品提供了一种方式。

郑忠和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国画系,在他最初的实验水墨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郑忠和一直在坚持对当代水墨新的可能性的探索与尝试。他作品中材料的工具性特征转为自主性——材料与媒介本身所具有的自身文化价值属性所作出的新的尝试。郑忠和当时就已经尝试着用丙烯进行水墨创作,但我们仍然可以捕捉到其作品中的水性因素、泼墨因素等。或许,郑忠和创作方式的重点本身就在于水墨性本身,由此尝试能够延伸出新的水墨文化。所以说,他对水墨媒材的尝试在更大的意义上是一种艺术思维方式,是一种创作方法论。郑忠和从最初的当代水墨实验中就已经产生了这种的追问:媒介与观念表达是怎样的关系,媒介本身到底有没有新的体制和可能性?

在接下来的创作中,郑忠和便表现出了对材料探索的痴迷与狂热。在他毕业后的几年时间中,他创作了一大批综合材料作品,其中不乏一些价格昂贵的媒材。但巨大的经济压力不得不迫使他作出新的选择,他开始将创作转向了布面油画,这恰恰也是他个人化艺术语言逐渐形成和成熟的重要时期。郑忠和这个阶段的早期作品,大多以小幅的人物肖像为主。不知是出于创作中的偶然因素,还是郑忠和有意画面处理或情绪发泄,他作品的画面构成中逐渐出现“线”的因素,在经过不断覆盖、消解人物形象的解构过程中,从而建构了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视觉效果。

但不难发现,这个时期郑忠和作品中“线”的元素在整个画面中还是处于次要或被动的地位。如果是早期作品中对“线”的使用是一种无心之举,那郑忠和这个阶段的近期作品则是将“线”的因素逐渐抽离、提炼出来,从而成为其作品画面的主体甚至全部。他开始放下画笔,开始尝试用刮刀进行创作。刮刀一笔笔刮擦形成的肌理不仅是时间的痕迹,也是他个人情感和追忆的养成,更似一种超我的自我修行。郑忠和这个时期的作品中所蕴含的虚无和空灵感,又恰好与他本人对中国传统的痴迷和本科阶段的专业学习发生关系。郑忠和就是在这种最常见的材料中找到了突破口,也是在最平常的媒介中迸发出作品内在的精神震撼力。但郑忠和并没有停止对材料的探索和对作品深度的不断尝试。他最新的综合材料作品中,郑忠和似乎完全放弃了和绘画有着直接关系的一切工具。他用胶枪取代了之前的画笔、刮刀,颜料从而也让位于热熔胶。他用胶枪将热熔胶挤压于画布之上,将热熔胶自身的媒介属性和创作中的偶然性因素彻底呈现出来。甚至我们在他的画面语言中,可以同时捕捉到波洛克行动绘画和中国画泼墨方式的影子。

从郑忠和创作脉络中不难发现,媒介转换传达的是一种媒介观念的思维状态,同样也是他方法意识的转换体现。材料和媒介的真实意义一直在艺术的再现样式中被掩盖着,材料与媒介一直被视为表现对象的手段。但媒介材料不仅是艺术载体,而且本身就是艺术,媒介即是观念。郑忠和也同样在不断颠覆和重构中自我反思与自我追问,他一直都在路上,或许艺术创作最为困难的也就是自我颠覆和重构,一直在路上。

崔付利 2015年

郑 忠 和 ZHENG ZHONGHE | 作品

《交织--2019-3》100cm x 10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9

郑 忠 和 ZHENG ZHONGHE | 作品

《交织--对观1》100cm x 100cm x 2 布面综合材料 2019

郑 忠 和 ZHENG ZHONGHE | 作品

《交织--对观2》70cm x 60cm x 2 布面综合材料 2019

郑 忠 和 ZHENG ZHONGHE | 作品

《交织--对观3》70cm x 50cm x 2 布面综合材料 2019

(请横向观看)

郑 忠 和 ZHENG ZHONGHE | 作品

《交织--五色雨》70cm x 70cm x 5 布面综合材料 2019

郑 忠 和 ZHENG ZHONGHE | 作品

《交织--苍白的语3》60cm x 150cm x 2 布面综合材料 2019

郑 忠 和 ZHENG ZHONGHE | 作品

《交织--红雨》170cm x 85cm 布面综合材料 2008

郑 忠 和 ZHENG ZHONGHE | 作品

《交织—蓝雨夜闻花音》60cm x 150cm x 2 布面综合材料丙烯 2015

郑 忠 和 ZHENG ZHONGHE | 作品

《交织--夜雨城》200cm x 50cm x 4 布面综合材料 2009

郑 忠 和 ZHENG ZHONGHE | 作品

《交织--苍白的雨2》100cm x 80cm 布面综合材料 2017

郑 忠 和 ZHENG ZHONGHE | 作品

《交织中的交集》100cm 布面综合材料丙烯直径 2018

郑 忠 和 ZHENG ZHONGHE | 作品

《交织--风暴中的立方》180cm x 60cm 布面综合材料丙烯 2018

郑 忠 和 ZHENG ZHONGHE | 作品

《交织--紫色风暴》180cm x 60cm 布面综合材料丙烯 2018

郑 忠 和 ZHENG ZHONGHE | 作品

《交织--蓝色风暴》 180cm x 60cm 布面综合材料丙烯 2018

郑忠和由当代实验水墨的探索与尝试切入抽象领域,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抛弃了物象,从事物中“抽取”其本质要素,画面建立在纯粹的视觉表现之上,将某种具象的图式隐藏在抽象语言的背后。艺术家对媒介材料和创作方法一直保持开放的姿态,在水墨、丙烯、颜料、热熔胶等媒介中寻找观念性的表达,不管是刮刀刮擦的肌理,还是胶枪与热熔胶在画布上的痕迹,都是对记忆的重新审视与组织。画面偶然性痕迹的背后是艺术家对记忆深处的重新组织与审视,赋予记忆一种重新的形式感,产生无限的可能性,保持对客体的艺术建构。

知名策展人:杨彪 2018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