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画面的美好关系(构图)

 rwm1110 2019-11-29

画面的美好关系首要关健就是构图,即注重统一中有变化的构图,要具体考虑三大构图原则:

首先是统一中有变化的原则,即强调主题区,弱化配角区,放松边角区。这点上一节已经说明,不再赘述。

其次是“视觉焦点必须落在主体上”的原则。每幅画必须有一个视觉焦点作为主体,且只有一个。如果非主体景物抢夺视觉焦点,必须将其弱化处理掉。主体应该是一个区域,即主题区。一般占画面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且通常在中心点的左上、左下、右上、右下。

“主体必须落在视觉焦点上”的原则必须得到不折不扣的遵守,这样做有时反而会引申出一个问题:如果实际创作时主体太小、太偏或根本就不突出怎么办?这时就需要刻意处理了。一般通过三种方式处理:

  1. 加强主体对比,就是通过加强主体同时压低非主题区的明暗、彩度、描绘细节等手段,加强主题景物的对比,保证观者的第一眼视线仍然落在主题景物上。这就是上一节谈到的“突出主体”的具体方法;

  2. 归纳弱化非主体,就是把非主题区的小色块合并弱比成单一大色块,使背景溶为一体达到突显主体效果,这就是弱化对比的“归纳法”

  3. 采用视觉引导。当通过上述前两种方式仍无法突出主体时,可采用视觉引导,视觉引导又分为两种,即ab这两种(书中谈到四种引导,即abcd四种,其实cd是对比手法,不用去理会,下一节就会讲到):

    1. 动线引导,画面加入同方向引导线指向主题区;

    2. 透视引导,强调透视线将视觉焦点引向后方主体;

    3. 色调引导,就是上面谈到的归纳法基础上,通过对比色(补色)加强主题;

    4. 细节引导,即主体刻画细致逼真,其它概括描绘。

最终使整个画面在强调主体区,弱化配角区,放松边角区的同时,把主体的'视觉焦点'人为的烘托出来。

《梅雨》 

以临摹《梅雨》这幅画为例,说明烘托“视觉焦点”的处理:

此画的主体是三轮车,但它太小又太偏下方,所以绘画构图时有如下考虑:

  1. 雨丝正好从上落下,所以笔触全部从上到下,或带或流或刮或洗,传达下雨感的同时画出垂直动线,引导视觉往下;

  2. 三轮车周围保持高亮而自身较暗,形成对比,同时画面上部亮而无细节,尤其左上尽量归纳弱化一体,而越往下越暗且越细致,通过色相和细节引导视浅往下;

  3. 考虑画面平衡,左下用重色忽略了一些细节同时也加入了一些细节,形成了配角区,同时又照顾了平衡感。

通过《梅雨》的练习,引出了构图另一个平衡原则。

第三大构图原则就是构图平衡。考虑统一而有变化的构图时,一定要考虑画面平衡,无论追求何种构图,均不能失去平衡感。

所谓画面平衡感,是指画面不同色块引起观者注意的程度。首先平衡问题是以'色块'来看的,一根线、一个人、一颗树或一座山等,做为整体都是一个色块,即便是一块抽象(不代表任何具体景物)的颜色也可视为一个色块;其次平衡感,如果画面左边引人入胜而右边视而不见则有失平衡,凡偏重一边、头重脚轻、倒向一边、或偏重四角中间空的画面都是不平衡。

平衡的办法是在相对应位置获得同样的视觉关注度。比如左边一颗树右边要有一片树叶,左边一群人右边可加一个人等。但同时要避免左边一大块右边也一大块,这样看似四平八稳的平衡了,但也失去了变化。

平衡中最难处里的是斜线构图,所有色块朝向单一方向,形成'一面倒'的失衡。比如下面这幅画《海边》就是斜线构图,整体画面为左下到右上方向展开。平衡斜线构图方法只有一种:加上'反方向斜线'。所以此画在中前部的突出的浪花、左后侧的海浪、以及上部的海面远景都采用了左上到右下的反斜线,以达到画面平衡。

《海边》

综上所述,构图的核心要点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三件事:

    • 区分。将主体景物在画面中区分出来,让人第一眼就看到

    • 强调。用各种对比方法突出主题(下一节就讲这些对比方法)

    • 平衡。让画面具有“美”的关系

喜欢就多转发  你的鼓励最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