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用色块看世界(层次与联系)

 rwm1110 2019-11-29

开篇时提到过,很多人学习绘画时都经历过这样一个阶段:把照片画得很像照片,就是不像水彩画(超写实主义除外)。这说明此人具备了一定的绘画技巧,但还没有搞懂绘画语言。绘画作为一门艺术,尤其在印象派之后发展出了新的、独有的表达方式。相机的特点是如实记录影像,而绘画,尤其水彩画并不是把我们变成“人肉相机”,而是用其独有的艺术语言表现景物的美,其中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用色块看世界。即便写实画也是如此。

在画者的眼中,无论景物大小,宏观微观,都是用“色块”的眼光看待的。比如下面这幅《街角》。当我们退远些,或眯着眼看这幅画,整个画面会模糊成深浅不同的四个大色块。左边有很暗的屋顶和较亮的土墙两个色块,右边则从中间到左下(两个房子和花)的暗色块和周围很亮的色块,也是两个。这就是画者眼中的世界,四个大色块。

《街角》

我们必须学会用色块的角度构图,同时一幅画仅能有四、五、六个大明暗层次的色块。

因此构图时先做减法,把自然的景物简化成最大程度的明暗关系,一般最多不超过六个大色块,否则难以安排且零乱,从而失去韵律。这需要对自然景物进行"取舍"和"归纳",所以画画是要本着突出主题进行取舍归纳的,尤其画照片时要特别注意,照片不是画,我们也不是照相机,不需要如实记录所有的景物。

这方面近视眼有优势,摘下眼镜看一眼就行了。

看手画时,先涂每个大色块的大调子(下节具体谈调子),一个色块尽量一次涂完。之后逐步深入,直到细节刻画。这个过程中会发现,大色块中有小色块和小明暗,小色块中还有更小的色块和明暗,这就是画面中的不同层次。

色块和层次是分不开的,而不同的色块和层次之间如何恰到好处的连接,就产生了画面联系的问题。下面就通过这幅《饮酒》来说明画面“层次”和“联系”问题:

《饮酒》

首先看层次,分两方面考虑。

  1. 简单的画面就必须仔细刻画,以便做出丰富的层次。比如前面有一幅《满门忠烈》的画,主体表现一个大香炉,画面简单就要做出香炉的底色、铜锈、沾的香灰,甚至香点燃的顶部等各个层次。

  2. 复杂的画面更要注意层次。比如《饮酒》这幅画特意压暗两边和顶部,在中间依次表现盛开的花、石狮、叶子等层次,而在上部中间做一个相对浅的色块,让层次有延伸和想象的空间。

其次谈画面联系。联系就是把画面中生硬的空白用渐近的色彩和半抽象的点、线、块填充,或者画面中对比强烈的色块间用中间色过渡。比如在中间最右的那朵花与画面整个右侧暗色块之间,加了几片叶子就起到联系的作用,使亮的背景不太突兀。原书中还有大量更形象的例子,因为我没有临摹,便不在这里举例了。

最后,还有一种增加画面联系的方法,就是动线的使用。当画中的色块渐层、点线分布有方向性,进而起到引导视线的作用,就会产生动线效果。作为隐性指标,动线有四个作用:

  1. 增加联系感和韵律感;

  2. 引导视线;

  3. 增加画面动感;

  4. 让视线不跑出画面进而仔细观看并领悟画中深意。

比如此画,第一眼看到的是花,而最上面那朵尖尖的向上的花就是动线作用,将视线引到石狮子,然后通过画面顶部人为的弧线和右侧叶子,让视线按顺时针观察而不跑出画面,再通过底部和左侧的动线和笔触方向,形成了闭环。

你肯定有一个疑问:这幅画为什么叫《饮酒》?在动线引导下你一圈圈的观察中,直到你发现石狮柱子上有一个半圆的洞,才能想到这是一个栓马桩。好了,现在当你读到陶渊明的这首诗时,你就能理解此画的真意了——

《饮酒》【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喜欢就多转发  你的鼓励最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