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随着城市商业的繁荣,山水画的发展较为开放,画风迭变、画派繁兴,涌现出众多以地区为中心或以风格相区别的绘画派系,每个画派又拥有各自的画派之首或骨干画家,他们画技高超,成就斐然,影响极其深远。 “明四家” “明四家”,又称“吴门四家”,是明代画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人的合称。他们均活跃于今苏州(别称“吴门”)地区,自沈周发迹,至文徵明大振。“明四家”基本上被认为是继承了“元四家”的文人画传统,自晚明之后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特别是在山水画的部分。 (左右滑动查看全图) 林壑幽深图(局部) 卷 (左右滑动查看全图)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和逃蝉献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寅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其山水画也有粗、细两种风格,并消化了前人的画风,形成了适合文人画特点的清秀俊逸风态。唐寅的山水画有两个方面为明代其他画家所不及,其一是景境优美,虽不指其何山何水,然观之十分真切;其二是唐寅作画能化浑厚为潇洒,变刚劲为和柔。 安徽博物院藏 ![]() ![]() ![]() ![]() (左右滑动查看全图) “清初四王” “清初四王”是指活动于江南地区、以摹古见长的四位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huī)、王原祁,他们又被称为“清四家”。“四王”继承了明代董其昌的艺术思想,其共同特点是仿古,偏追摹古人,当时以正统地位雄踞于画坛,极富盛名,引领画坛,左右时风,影响后世约三百余年。 王时敏(1592-1689),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此外还有别号懦斋、偶谐道人等。江苏太仓人。他是“四王”中年龄最长的一位,为“四王”之首,自幼便走上了摹古道路,而且在理论上也认定了摹古是绘画的最高原则,他的画全出于模仿古人,形体基本相似,仿某家,即使不题款识,也可以知道是某家,但精神状态就完全不类了。王时敏的画大部分都是墨笔,还有一些淡设色画,他画得最多、最擅长的作品是师法王公望一路的画法,用笔圆润、墨法醇厚。 首都博物馆藏 王鉴(1598-1677)字玄照,后改字元照、圆照,号湘碧、染香庵主,太仓人。他是王时敏的族侄,其画属于董其昌、王时敏一系,但他特别出众的是善做青绿设色画,以及杂凑多家以为一图。《国朝画征录》记他“精通画理,摹古尤长……笔法度越凡流,直追古哲。”王鉴的墨笔山水以烘染见长,风格华润,笔法圆润,晚年变为尖锐。 ![]() ![]() ![]() ![]() ![]() ![]() ![]() ![]() ![]() ![]()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苏州博物馆藏 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耕烟外史,又号乌木山人、清晖主人、剑门樵客等,江苏常熟人。曹倦圃、吴梅村皆称:“石谷,画圣也。”王翚是明清两代唯一得到画圣称誉的人。王翚的画主要以摹古为主,从他现存的画迹及他的题识来看,唐、五代、两宋、元、明的大画家作品几乎都被他临遍了。王翚的画的特征之一就是尚密而不善疏,晚年所画大大逊于中期,但也不是绝无精品。 ![]() ![]() ![]() ![]() ![]() ![]() ![]() ![]() ![]() ![]() (左右滑动查看全图)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别号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之孙。王原祁的山水画自幼是在其祖王时敏的指教下学成的,同样“仿古”,但他大多加以己意。王原祁的山水画给人以碎石堆砌的印象,经常满纸碎石。绘画风格基本上皆在秀润苍浑之间。 “清初四僧” 清初,佛教禅宗复兴,而且在文人最多最集中的江、浙、皖等地尤为兴盛。画家中,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kūn)残(石溪)、渐江(弘仁),也就是后人所称的“四僧”,皆身着僧袍。前两人是明宗室后裔,后两人是明代遗民,四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深通禅学,寄情书画,各有独特造诣。 原济(1640-约1718),俗姓朱,名若极,法名原济,亦作元济,小字阿长,号石涛,又号大涤子、清湘老人、清湘陈人、苦瓜和尚、瞎尊者,广西桂林籍。石涛早期的山水画用墨皆十分清淡秀韵,用笔恣纵飞舞。后期作品千变万化,非一种笔墨、一种面貌。王原祁称“海内丹青家不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原济早年一反当时的潮流趋势,嘲讽和抨击当时盛行的摹古风气,强调尊重自己对大自然的直接感受,鼓励画家不停的追求。原济的小幅画尤其是册页画尤为精彩。境界优美奇骏,皴法丰富严谨,墨色浑然一体,疏密明暗隐现皆良多趣味,生动而不粗犷,精密而不纤弱。其丘壑、章法、笔墨、意境亦无一不精到,气脉尤皆能一贯,最能代表他的艺术水平。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朱耷(1626-1705),原姓朱,名统 首都博物馆藏 髡残(1612-约1672年),俗姓刘,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法名髡残,字介丘,号石溪、白秃、石道人、残道者等。髡残的画以老辣、苍健见胜,使用了诸多当时已不多见的画法,风格十分突出,表现着其本人的血气、豪气和勤奋。他以他独特的画格在清初画坛放出异样的光彩,后人把他和石涛并称为“二石”。 安徽博物院藏 弘仁(1610-1664),本姓江,名韬,字六奇,后改名舫,字鸥盟,明亡后于福建武夷山出家为僧,字渐江,号梅花古衲,新安歙县人,新安画派的开创者。弘仁的画并非一种作风,但有他的典型面貌和突出风格。典型面貌为:其一构图奇纵稳定,层峦陡壑,空旷幽深;其二几乎所有的山石都是用大大小小的方形几何体组成;其三石多树少。在笔墨处理上,其几何体的山石多用线条空勾,笔与墨皆虚、实并出,蕴藉充实而变化无穷。弘仁的画具有独特的风格:纯净、高洁、空旷、清雅、俊逸、腴润、枯淡、瘦峭、宁静、坚稳、深邃、幽僻,给人以冷和静的感受尤深。 ![]() ![]() 弘仁绘画的成就是巨大的、空前的、独特的,它代表明末清初中国山水画的高峰。观众朋友们,你知道弘仁的绘画作品有哪些吗?欢迎留言告诉我们哦! 主讲人 吕晓 2003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获博士学位, 2007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2009年进入北京画院从事研究工作。现为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研究员、“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出版《髡残绘画研究》《明末清初金陵画坛研究》等8部个人专著,主编《北京画院藏齐白石全集》“草虫卷”、“综合卷”等图书十余部,曾在《故宫博物院院刊》《美术研究》《美术》《中国书画》《美术与设计》等国内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并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论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