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山如画”闭展倒计时 | 异彩纷呈的明清山水画坛

 2015ccdd 2019-11-29

明清时期,随着城市商业的繁荣,山水画的发展较为开放,画风迭变、画派繁兴,涌现出众多以地区为中心或以风格相区别的绘画派系,每个画派又拥有各自的画派之首或骨干画家,他们画技高超,成就斐然,影响极其深远。

 
在首都博物馆即将闭展的“江山如画——12-20世纪中国山水画艺术展”展出的作品中,“明四家”、“清初四王”、“清初四僧”明清画派代表人物的作品均有展出。展览将于12月1日结束,想观展的朋友快行动起来吧!

“明四家”

“明四家”,又称“吴门四家”,是明代画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人的合称。他们均活跃于今苏州(别称“吴门”)地区,自沈周发迹,至文徵明大振。“明四家”基本上被认为是继承了“元四家”的文人画传统,自晚明之后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特别是在山水画的部分。

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开创了“吴派”画风,于山水、花鸟、书法皆擅,但他最大的成就还是他的山水画。沈周的山水画面貌甚多,最突出的有两种,其一是谨细,其二是粗简,世称“细沈”、“粗沈”。早期所作多谨细,且多小幅;晚期多作粗简,且多大幅。

(左右滑动查看全图)

林壑幽深图(局部) 卷

沈周 明 弘治甲寅七年(1494)
纸本 水墨
纵36.6厘米 横1177厘米
吉林博物院藏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后以字行,改字徵仲,号衡山,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文徵明与沈周共创“吴派”,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以山水画成就最高。他的山水是学沈周的,有很多地方和沈周相似,也有“粗、细”两种突出的风格,世有“粗文”、“细文”之说。不过,沈周的画是以“粗”最具特色,而文徵明的画是以“细”最具特色,成就也最高。文徵明细笔画布置精心,用笔细谨,树石穿插勾写,皆一丝不苟,无一笔随意,自成一种工秀清苍的风格。

(左右滑动查看全图)

木泾幽居图  卷
文徵明 明 嘉靖十六年(1537)
绢本 设色
纵25厘米 横74厘米
安徽博物院藏

清秋访友图  轴
文徵明 明
纸本 设色
纵47.2厘米 横26.2厘米
吉林博物院藏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和逃蝉献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唐寅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其山水画也有粗、细两种风格,并消化了前人的画风,形成了适合文人画特点的清秀俊逸风态。唐寅的山水画有两个方面为明代其他画家所不及,其一是景境优美,虽不指其何山何水,然观之十分真切;其二是唐寅作画能化浑厚为潇洒,变刚劲为和柔。

匡庐图  轴
唐寅 明
绢本 设色
纵148.5厘米 横72.2厘米

安徽博物院藏

仇英(约1498-1552),字实父,号十洲。原籍江苏太仓,后移居苏州。仇英的山水画有多种风格,且皆臻妙境。最为明人所未及或不能及者当是他的大青绿著色山水,精工艳丽而又秀雅,没有富贵气、俗气和火气。

(左右滑动查看全图)

赤壁图(局部) 卷
仇英 明
绢本 设色
纵26.5厘米 横90.5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清初四王”

“清初四王”是指活动于江南地区、以摹古见长的四位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huī)王原祁,他们又被称为“清四家”。“四王”继承了明代董其昌的艺术思想,其共同特点是仿古,偏追摹古人,当时以正统地位雄踞于画坛,极富盛名,引领画坛,左右时风,影响后世约三百余年。

王时敏(1592-1689),字逊之,号烟客,晚号西庐老人,此外还有别号懦斋、偶谐道人等。江苏太仓人。他是“四王”中年龄最长的一位,为“四王”之首,自幼便走上了摹古道路,而且在理论上也认定了摹古是绘画的最高原则,他的画全出于模仿古人,形体基本相似,仿某家,即使不题款识,也可以知道是某家,但精神状态就完全不类了。王时敏的画大部分都是墨笔,还有一些淡设色画,他画得最多、最擅长的作品是师法王公望一路的画法,用笔圆润、墨法醇厚。

山水  轴
王时敏 清
绫本 墨笔
纵84.0厘米 横48.3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王鉴(1598-1677)字玄照,后改字元照、圆照,号湘碧、染香庵主,太仓人。他是王时敏的族侄,其画属于董其昌、王时敏一系,但他特别出众的是善做青绿设色画,以及杂凑多家以为一图。《国朝画征录》记他“精通画理,摹古尤长……笔法度越凡流,直追古哲。”王鉴的墨笔山水以烘染见长,风格华润,笔法圆润,晚年变为尖锐。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虞山十景图  册
王鉴 清 康熙十一年(1672)
纸本 设色
纵25.5厘米 横17.8厘米 十开

苏州博物馆藏

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耕烟外史,又号乌木山人、清晖主人、剑门樵客等,江苏常熟人。曹倦圃、吴梅村皆称:“石谷,画圣也。”王翚是明清两代唯一得到画圣称誉的人。王翚的画主要以摹古为主,从他现存的画迹及他的题识来看,唐、五代、两宋、元、明的大画家作品几乎都被他临遍了。王翚的画的特征之一就是尚密而不善疏,晚年所画大大逊于中期,但也不是绝无精品。

万壑千崖图  轴
王翚 清 壬寅康熙元年(1662)腊月
纸本 设色
纵177.5厘米 横98.4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左右滑动查看全图)

溪山晴远图  卷
王翚 清
纸本 设色
纵36.6厘米 横541.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王原祁(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别号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王时敏之孙。王原祁的山水画自幼是在其祖王时敏的指教下学成的,同样“仿古”,但他大多加以己意。王原祁的山水画给人以碎石堆砌的印象,经常满纸碎石。绘画风格基本上皆在秀润苍浑之间。

会心大痴图  轴
王原祁 清 康熙甲戌三十三年(1694)
绢本 设色
纵167厘米 横76.5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清初四僧”

清初,佛教禅宗复兴,而且在文人最多最集中的江、浙、皖等地尤为兴盛。画家中,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kūn)残(石溪)渐江(弘仁),也就是后人所称的“四僧”,皆身着僧袍。前两人是明宗室后裔,后两人是明代遗民,四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深通禅学,寄情书画,各有独特造诣。

原济(1640-约1718),俗姓朱,名若极,法名原济,亦作元济,小字阿长,号石涛,又号大涤子、清湘老人、清湘陈人、苦瓜和尚、瞎尊者,广西桂林籍。石涛早期的山水画用墨皆十分清淡秀韵,用笔恣纵飞舞。后期作品千变万化,非一种笔墨、一种面貌。王原祁称“海内丹青家不能尽识,而大江以南,当推石涛为第一。”原济早年一反当时的潮流趋势,嘲讽和抨击当时盛行的摹古风气,强调尊重自己对大自然的直接感受,鼓励画家不停的追求。原济的小幅画尤其是册页画尤为精彩。境界优美奇骏,皴法丰富严谨,墨色浑然一体,疏密明暗隐现皆良多趣味,生动而不粗犷,精密而不纤弱。其丘壑、章法、笔墨、意境亦无一不精到,气脉尤皆能一贯,最能代表他的艺术水平。

黄山图  轴
原济 清
绫本 墨笔
纵172厘米 横50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茱萸湾图  扇页
原济 清 康熙三十八年(1699)
纸本 设色
横54.2厘米 纵18.2厘米
苏州博物馆藏
 

东庐听泉图  轴
原济 清
纸本 水墨
纵190.2厘米 横85.6厘米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朱耷(1626-1705),原姓朱,名统(quàn),明亡后,法名传綮(qǐ),字雪个。他主要的名字是驴、驴汉、屋驴、驴屋驴,因而又叫他朱耷,还有人屋、刃庵、个山等号。因爱读“八大人觉经”,故后期主要的号即是八大山人。原为明宗室,朱元璋第十六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九世孙。朱耷一生未曾间断过山水画创作,作品独具一格。画中景物皆平常,大多是老树参差,近坡远峰,但结构奇巧、构图新颖;用笔恣意纵横、苍劲圆秀,完全从他的精神状态中出;线条奔放苍健,浑朴酣畅,富有生气。

山水通景屏  六条
朱耷 清
纸本 设色
纵97.6厘米 横210.4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松岗亭子图  轴
朱耷 清
纸本 墨笔
纵187.8厘米 横91.5厘米

首都博物馆藏


髡残(1612-约1672年),俗姓刘,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法名髡残,字介丘,号石溪、白秃、石道人、残道者等。髡残的画以老辣、苍健见胜,使用了诸多当时已不多见的画法,风格十分突出,表现着其本人的血气、豪气和勤奋。他以他独特的画格在清初画坛放出异样的光彩,后人把他和石涛并称为“二石”。

山陵叠瀑图  轴
髡残 清 丁未康熙六年(1667)
纸本 设色
纵100厘米 横28.5厘米

安徽博物院藏

弘仁(1610-1664),本姓江,名韬,字六奇,后改名舫,字鸥盟,明亡后于福建武夷山出家为僧,字渐江,号梅花古衲,新安歙县人,新安画派的开创者。弘仁的画并非一种作风,但有他的典型面貌和突出风格。典型面貌为:其一构图奇纵稳定,层峦陡壑,空旷幽深;其二几乎所有的山石都是用大大小小的方形几何体组成;其三石多树少。在笔墨处理上,其几何体的山石多用线条空勾,笔与墨皆虚、实并出,蕴藉充实而变化无穷。弘仁的画具有独特的风格:纯净、高洁、空旷、清雅、俊逸、腴润、枯淡、瘦峭、宁静、坚稳、深邃、幽僻,给人以冷和静的感受尤深。

弘仁绘画的成就是巨大的、空前的、独特的,它代表明末清初中国山水画的高峰。观众朋友们,你知道弘仁的绘画作品有哪些吗?欢迎留言告诉我们哦!


画吾自画
——齐白石山水画的创作历程及特点

主讲人

吕晓

2003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获博士学位, 2007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博士后流动站,2009年进入北京画院从事研究工作。现为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研究员、“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出版《髡残绘画研究》《明末清初金陵画坛研究》等8部个人专著,主编《北京画院藏齐白石全集》“草虫卷”、“综合卷”等图书十余部,曾在《故宫博物院院刊》《美术研究》《美术》《中国书画》《美术与设计》等国内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并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论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