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疸的治疗药物与选用

 ganhaiqiang 2019-11-29
来源:医学之声 作者:高丽丽
黄疸的治疗药物与选用
黄疸是因胆红素代谢障碍而引起的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为常见的临床表现,可致皮肤、黏膜、巩膜、结膜、体液等黄染。血清胆红素仅轻度升高,无皮肤、巩膜等黄染时,为隐性黄疸。血液中仅胆红素增高,而胆汁酸正常,为高胆红素血症,因胆红素代谢紊乱所致。血液中仅胆汁酸增高,而胆红素正常,为胆汁淤积或淤胆,是胆汁的生成或排泌障碍,使胆汁成分向肠内排泄过少并在血内潴留所致。血液中胆红素、胆汁酸均增高,为淤胆性黄疸。黄疸可分为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与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其中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的黄疸包括溶血性黄疸、非溶血性黄疸(如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喂乳性黄疸、暂时性家族性新生儿黄疸、肝炎后胆红素增多症等),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黄疸包括家族性黄疸、肝细胞损害引起的黄疸、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外胆道梗阻所致黄疸。
一、黄疸的治疗药物
黄疸治疗药物主要有白蛋白、苯巴比妥、益生菌制剂、丙种球蛋白、降胆酸类药物(如熊去氧胆酸、还原型谷胱甘肽、S-腺苷蛋氨酸、茴三硫)及中成药等。
药物
注意事项
白蛋白
白蛋白可结合血浆中未结合的胆红素,使其不能透过血脑屏障而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并能加快胆红素转运,降低血浆未结合胆红素水平。
需蓝光照射治疗的新生儿黄疸,可考虑联用白蛋白,能降低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当血清胆红素水平接近换血值可使用,能结合游离胆红素,降低血中游离胆红素进入血脑屏障的风险,缩短光疗时间。
输注时注意有无过敏反应;输注白蛋白可结合游离胆红素,使结合胆红素比例增高,光疗时注意青铜症发生。 
苯巴比妥
可诱导酶活性,增强肝脏清除胆红素的能力,使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并增加胆小管的胆汁流量。适于有高胆红素血症家族史者、新生儿溶血症、G-6-PD(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症、继发胆汁黏稠的高结合胆红素血症的辅助治疗。
有中枢神经抑制作用,可引起嗜睡、反应差等不良反应,一般不建议使用。
益生菌制剂
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胶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地衣芽孢杆菌活菌颗粒、布拉酵母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适于新生儿黄疸考虑光疗即可开始口服辅助治疗,特别是采用配方奶喂养的新生儿。
丙种球蛋白(IVIG)
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新生儿使用IVIG可封闭网状内皮系统的Fc受体,减少吞噬细胞对致敏红细胞的破坏。适于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新生儿,若加强光疗后血清或血浆胆红素仍继续上升,或在换血疗法阈值的2-3mg/dL内,推荐IVIG。
熊去氧胆酸(UDCA)
UDCA可促进内源性胆酸排泌,增加亲水性胆酸的比例,保护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免受有毒性胆酸的毒害,阻止疏水性胆酸对线粒体膜的干扰,抑制肝细胞凋亡,显著改善肝功能,可用于胆汁淤积性疾病。
还原型谷胱甘肽
可抗氧化,有解毒、灭活激素等功能,并能促进胆酸代谢,利于消化道吸收脂肪及脂溶性维生素,还有一定的抗病毒疗效,可用于肝内胆汁淤积症者。
S-腺苷蛋氨酸(SAMe)
SAMe可增加膜磷脂的生物合成,加快胆酸转运,增加肝细胞的解毒作用,并可调控肝细胞的生长,还可抗感染和抗纤维化。此外SAMe有情绪调节作用,可影响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的代谢,增加神经递质的合成,缓解情感障碍如焦虑、抑郁,可用于胆汁淤积性疾病。
茴三硫
有促进胆汁、胆酸和胆色素分泌的作用,并轻度的促胆道动力,且增强肝脏解毒功能,可用于胆汁淤积性疾病。
茵栀黄制剂
有口服液及颗粒剂,适于大便较秘结、肝胆湿热且热更重的黄疸。不良反应主要为腹泻,建议G-6-PD缺乏者慎用。
清肝利胆口服液
可促进黄疸的减退,适于纳差、大便较溏烂等消化道症状明显,肝胆湿热且湿重的黄疸。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一过性皮疹、大便次数增多,停药后消失。
二、黄疸治疗药物的选用
①胆汁淤积综合征/高结合胆红素血症
高结合胆红素血症是肝胆功能障碍的表现,可致生长发育迟缓、脂类和维生素吸收不良,严重者发展为胆汁性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衰竭。治疗药物可选用茵栀黄口服液、熊去氧胆酸(UDCA)、苯巴比妥。
药物
药理特点
茵栀黄口服液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黄疸。
熊去氧胆酸(UDCA)
UDCA可刺激已减弱的胆汁排泌功能,激活疏水性胆汁酸的解毒作用,抑制肝细胞的凋亡,保护受损的胆管细胞免遭胆汁酸的毒性作用,可用于胆汁淤积性疾病。
苯巴比妥
苯巴比妥为肝药酶诱导剂,可诱导肝细胞微粒体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和Na -K -ATP酶活性,增强胆酸的合成,增加胆汁流量,促进胆汁排泄。
②母乳性黄疸
通常发生于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足月儿多见,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可能与新生儿胆红素肝肠循环增加和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活性异常等有关。治疗药物可选用茵栀黄口服液、清肝利胆口服液、益生菌制剂等,其中清肝利胆口服液可减少胆红素肝肠循环,加速其分解和排泄,可作为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常规用药;益生菌制剂可促进新生儿正常肠道菌群的建立,加速肠道内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粪胆原排出体外,并可降低粪便黏度,促进胃肠蠕动,利于肠道中的胆红素排出。苯巴比妥因其有神经抑制作用,可引起新生儿嗜睡、反应差等不良反应,一般不建议使用。
③感染性黄疸
黄疸合并感染时,可抗感染,重症感染若需增强免疫功能可使用IVIG。脾氨肽口服冻干粉通过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新生儿抗感染能力,而降低感染发生率,可用于辅助治疗。
④肝细胞性黄疸
常见疾病有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肝硬化及严重感染所致的肝损害等,常有恶心、呕吐、纳差等消化道症状等。治疗药物可选用抗菌药物(抗感染)、保肝药物(如甘草酸类制剂、还原型谷胱甘肽、中成药等)。
⑤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
常见疾病有病毒性肝炎(淤胆型)、药物性肝病、妊娠期复发性黄疸、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治疗药物可选用熊去氧胆酸(UDCA)、糖皮质激素、苯巴比妥等。其中糖皮质激素可保护肝细胞内亚微结构,增加微细胆管的胆汁流量,抑制毛细胆管的通透性,减轻水肿,促进胆汁合成和分泌,还可促进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苯巴比妥可增加肝细胞膜通透性,使血流中的间接胆红素进入肝细胞,也可使胞浆液中的受体γ蛋白增加,将胆红素摄入肝细胞并转运至滑面内质网进行结合,并可诱导肝内酶的活性,使滑面内质网增值,加速间质胆红素代谢为直接胆红素。
参考文献:
1徐采朴等.黄疸的分类及鉴别诊断[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3,8(4):193-196
2新生儿黄疸规范化用药指导专家建议[J].中国医药导报,2019,16(27):105-108
3池肇春.黄疸的鉴别诊断与治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35,113
4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11
5肝内胆汁淤积症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5,8(5):402-405
6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诊疗指南(2015)[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50(7):481-483
7胆汁淤积性肝病诊断治疗专家共识2013[J].中国肝脏病杂志,2013,5(1):53-62
8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伤诊断与处理专家建议[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36(10):734-735
9肝脏炎症及其防治专家共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34(2):152-160
10血液病患者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和规范化治疗专家共识(2016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6):447-45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