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石镇学校 尹绪明 2017.1.5 一、对本次家访工作的认识: 参加工作以来,不管是哪位领导布置的任务都会全力以赴,从不敷衍了事。因为我认为工作是给自己干的,只要自己做了别人就会看的见,就会被别人认可,这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每年的家访都在进行,平时与家长的沟通也很多,主要是以开家长会,电话沟通,家校的微信群与家长沟通,传递文件精神,说说班级事务,聊聊孩子的进步,实地走访也有,但主要是那几个重点的学生。 这次刚刚接到“进家入户携手育人”实地大家访任务通知的时候,心理有一些抵触情绪,我想不光我自己有这样的想法。劳人,伤财,会有什么作用呢?又会改变什么? 出于对工作的认真,利用休息时间我认真填写表格,把每一个同学的优点,取得的进步,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不光有学习成绩,更有平时表现,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培养方向方法,整个谈话内容都围绕关心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为目标。因为平时我也是这样做的。 实地走访到每家,家长们水果茶水热情地招待,孩子们远远的就出来迎接,虽然冬日早晨寒冷,但早已被家长的热情所感染。家长们都很欢迎这样的家访方式,还非常理解老师的辛苦,围绕着自家孩子的特点,与老师交流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身体心理的健康,平时的表现,值得注意的问题,将来培养的方向,对学校的一些好的想法。看到家长期盼的眼神,和对孩子成才的希望,我转变了自己的想法,这次家访还是受益匪浅的,至少认认门,了解了解学生家里的情况,能够帮助家长解决辅导孩子上的一点难题,哪怕一点点也是有奠基价值的。 二、走访过程 我与车老师实地走访到每一家,坐下来与家长聊聊家常,了解完家庭情况后,真的感受到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才能培养出一个心理、身体健康,思想积极向上,成绩优秀的孩子。29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的学习环境,家长不同的文化程度,不同的教育方式,可是对孩子的期望是相同的。但是也暴露了几种特殊情况,具体有以下几种: 1.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四清村的留守儿童最多,礼煊哲、孙佳瑶、温亮皓、贾文贺,还有和平村的韩蕊。他们常年见不到父母,由爷爷奶奶照顾,学习上,思想上辅导不了,就送辅导班,缺少父母的关心。礼煊哲的问题最严重,产生了娇惯的心理,不听话,任意发脾气,想要什么就得得到。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成绩差,整理东西能力差。贾文贺与同学不会相处,总是发生矛盾,不懂得谦让。温亮皓就有些太内向,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孙佳瑶却因为当班长骄傲学习成绩下降。这些留守儿童多数老人觉得,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父爱母爱,所以在生活中把孩子照顾好,对孩子的一切要求都尽力去满足,溺爱严重,没有什么有效的教育方法,多数只有“养”没有“育”,久而久之孩子性格上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我觉得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2.家长只重视考试成绩,忽略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每个家长每位老师都希望孩子的学习成绩优秀,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在家访时发现所有家长只重视考试成绩,忽略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一个人学习好坏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人品,品行好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认可,才会把正能量带给身边的人,才会把自己从事的事做好,否则就会危害社会。所以一个人的良好品行的培养比学习的好坏要重要! 在写家访记录册谈话内容时,我在脑中闪现每个孩子平时的日常表现,从优点写起,在日常中所反映出的不足,找出解决的办法。深入到每一家,聊天时发现,家长对我说的品行上的东西聊的很少,只关心分数,排在第几名,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就连考第一的都不满足,试想没有进步的思想,只能被逼迫着学,没有好的行为习惯,学习效率怎么会高。不反思品行上的问题,我只能把话题引到品行上,希望能给家长点启示。家长只顾说孩子的不好,孩子的进步或好的方面他们不去表扬,在整个家访过程中,孩子就像被审判的小孩,这次是兴冲冲的老远期盼着迎接,下次家访可能就得躲得很远。中国式的教育观太缺少表扬,我也是在这样观念下长大的,所以很多事不敢去做,没有信心。不是责怪家长,是很多家长多没有意识到,所以家长的观念首先要改改。 3.贫困家庭的照顾问题: 郭家沟村的李菲是单亲家庭,母亲患有心脏病,常年吃药维持,没有劳动能力,靠几亩地的租金和在外打工的姐姐帮衬着生活。平时照顾孩子,还要上山捡柴,自己又劈不动,生活上非常艰辛。平时母亲对孩子严格要求,什么事都要做到最好,灌输独立自强的性格。李菲在各个方面都表现的很好,学习优秀,品行良好,热爱文艺,积极参加各类活动,孝敬母亲,心中有他人。班级里她年龄最小,各方面却做得最好,是同学们的榜样。 红心屯村的宋艳新,学习优秀,父亲常年患病,做过2次手术,至今还有外债。家中地少,粮食价格又底,收入就更微薄。母亲靠赶集摆小摊贴补些家用。 红心屯村的肖淑云家是后搬到这的住户,没有耕地,家中3个孩子,靠给土煤场打零工生活,现在还租住别人的房子。生活也很艰苦。 实地走访后,了解了家庭情况,精准扶贫的名额有时也不精准,有很多是亲属或关系户。这种实际需要帮助的家庭却没有得到帮助。是应该多了解情况,多方面考量,多数人评判,这也是本次家访目的。 4.学生的两面人生: 平时也总与家长聊天,或通过别人了解,多数孩子在家都很任性,任意挥霍东西,玩手机,想要什么就得买什么,不和心意就大吵大闹,或出手打家长。而这样的学生在学校却表现的很乖,老师叫做什么就做什么,表现的特别听话懂事。班级的胡惠文,仪浩然就特别突出。这样的学生还有很多,学习时是在学在练,但是没有兴趣,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学习效率也不高,成绩一直是在中下徘徊,在班级里没有快乐可言,甚至是痛苦,压抑。这样的孩子到中学后就会被甩下,对学习越来越厌恶。 怎样才能改变这类孩子,首先要从家庭环境入手,这样的孩子多数在爷爷奶奶身边,父母不同意的事情就去找爷爷奶奶,老人架不住软磨硬泡,父母坚持就会引起争吵,为了避免争吵就只有妥协。家庭的溺爱让孩子更加任性。爷爷奶奶帮助带孩子也很辛苦,疼爱孩子也无可厚非,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与父母统一战线,不可以的事不能超过底线,不要平时都不好好管教孩子,期末考试向老师要成绩,良好的环境才能培养好的人才。 其次,我也要反思我的教学,课堂上教学方法单一,趣味性不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少,培养比学意识差,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并且多关心这类孩子,及时表扬,使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慢慢的把学习不再当成负担。 最后需要家长的配合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孩子需要时进行正确的指导,不要让溺爱变成毁了孩子的隐形武器。 5.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刘佐岩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孩子很聪明,说话、办事能力都很强,但是注意力特别不集中,是班级里的问题学生。从小奶奶就带着在麻将场旁穿梭,很多习惯都不好。经常出现学校任务完不成,家庭作业不写的状况。打电话希望家长配合,爸爸有时间辅导辅导,要不就是打骂,最可怕的是放任不管。奶奶也总说丫头片子学习好坏都没事,上完小学六年就不让她上了。 很多学习不好的孩子,家长都是放任不管状态。怪孩子不好,不去找自家教育上的原因。平时的生活习惯不当,没有良好的习惯,学习成绩就不好。所以要先让这些特殊学生的家长思想上改变,有针对性的辅导他们在生活实践中怎样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比如专心做一件事,培养注意力集中,收拾自己的东西,不浪费东西,有条理的安排生活中的小事。习惯好了才能在学习过程中运用。 6.学生的手指算问题 刚上一年级时,很多学生就计算的特别快,特别大的数也能准确的算出结果,当时我还很惊讶。随着学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和一百以内的加减法,教学中就发现学生数学的计算准确率不高,很多好学生都还要靠手指计算,不能转化成脑算,班级里的这种问题特别严重。 韩蕊是单亲留守儿童,平时学习数学也很费力。聊起学习奶奶说上幼儿园时数学算数学的好,计算的快,上学后数学就特别费劲,语文反而好了。爷爷有个疑问,手指算到底对孩子有没有好处?老人不敢轻言,我也不会评判,但也反映出不止一个人有质疑的声音。我能做的就是在下学期再重新学习脑算方法,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通过练习巩固,达到熟练准确的计算,打好数学计算基础。 三、对整体情况的反思,下一步工作方向。 1.家长方面:这次实地走访来到每一个家庭,了解了很多平时不知道的情况,真切的感受到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非常大的影响。家长的思想和行为影响着孩子,所以平时真的要深入家庭,对家长进行分类,比如溺爱型、放任不管型、打骂型、留守儿童型,有针对性的指导家长,在家中怎样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不是教知识,而是培养好习惯,用些实例让家长容易接受,不是干巴的说教,没起到什么作用,还会引起家长的反感。 2.教师方面:反思自己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习变成学生的一件乐事,而不是负担。多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喜好,因材施教。培养良好的自学比学习惯,鼓励表扬大于批评。在工作中努力专研教材,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学生掌握不好的知识的多讲多练。 以上是我本次家访中的一些感悟,在今后的工作中引起注意。希望家长能在生活中多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加大家校沟通,实现家校携手育人的目的。 红石镇学校 尹绪明 2017.1.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