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经中的教育观:你以为你在教孩子,就怕从开始已经错了

 nangongcunfu 2019-11-30

易经中的教育观:你以为你在教孩子,就怕从开始已经错了

北川愚不可及

发布时间:08-2218:25

《易经》是一部论及天地宇宙规律、为人处世智慧的哲学巨著。六十四卦及其解释是《易经》中的主体部份,很多世间规律、处世方法,就包含在这些卦象中。今天我们就从《易经》中非常著名的一个与儿童启蒙相关的《蒙卦》,来谈谈《易经》中的教育观。”

在《周易 · 序卦传》中说道:

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

这段话的大意就是,万物初生,是蒙昧的状态,以蒙卦来表示。所谓蒙,就是万物幼稚的阶段。而这个阶段,必须要好好养护,才会长大。这里的万物,当然包括人,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将上述的话简单理解为:蒙昧的稚童,需要养。可是,怎么养?

问题一:养身 or 养心?

养孩子不比养猪,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养猪的实质就是把它养肥(养身),而养孩子的实质则是养他的头脑(养心)。这个根本的差别,在当今这个吃穿不愁、温饱无虞的时代,变得更为明显。相信在这个问题上大家有高度共识,所以就不赘言了。

问题二:养心,养什么?

以中国的传统来看,儿童的心,需要滋养的是两部份,就是古人说的“道德文章”。道德,是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文章,则是各种知识和技能。如果一个孩子有了正确的三观,又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娴熟的技能,那么,这个孩子的未来就是令人放心和值得期待的。在这点上,相信诸位家长也不会有太多的异议吧。

问题三:三观培养 PK 技能学习

养孩子,道德(三观)和文章(技能),哪家强?可能这是最容易引发分歧的话题,也是本文希望重点和大家谈一谈的话题。

- 童蒙养正 -

在《蒙卦》的延伸解释中,有这么两句话,其一是“蒙以养正”,其二是“蒙,君子以果行育德。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主张孩子教育,要养其“正”,而这个“正”,其实就是“德”。再说得直白一些,对一个孩子来讲,道德的教育,正确三观的培养,远比学习知识和技能,要来得重要的多。

中国古人认为,要想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德行的作用远比知识技能来得更加重要。这一点,非常重要,但也恰恰是现代人最难理解的。

当然,大家要明白,在古人的概念中,“德”不仅仅是具有美德,做一个善良的人,而是在此基础上,包括了懂得如何与人交往、懂得社会运作的规律、懂得人生重大选项的轻重缓急、懂得如何把握和运用自己的情绪,等等。即,古人概念中的“德”,不仅是善良,还包括类似现代人讲的“情商”的概念。

而文章,知识和技能,有点属于现代人讲的“智商”的范畴。明白了这一点,就比较容易理解的“德”的重要性。

- 德育练情商 -

首先,说个大家比较容易理解的理由。我们生孩子、养孩子、教孩子(尤其注重知识累积和技能学习),我们对孩子有什么样的期望?相信绝大多数的家长都会说,希望孩子将来能幸福、能成功、能快乐。问题是,一个智商很高的人,一个有着丰富知识和娴熟技能的人,就一定是个快乐、幸福的人么?不一定!类似的反例,相信大家已经见过太多了。甚至对照自身,我们就会发现,人生中很多的烦恼乃至痛苦,并不是因为我们知识不多、不够专业,而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不知道社会的规律,不知道如何做选择,不知道怎么把控自己的情绪。比如,一个专业能力很强,却不懂得如何与上司、同事相处的人,也许很难在职场有一个好的结果。

很明显,一个情商比较高的人,一个“德行”比较完善的人,会比较容易面对和解决好上述这些问题,进而,他会生活得更加快乐幸福一些。

- 德育培福气 -

其次,从中国传统文化更加深入的智慧来看,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愿意付出和帮助他人的人,会有助于他积累更多的“福气”,这是一种隐性的能量,一个人是否幸福快乐,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真正的内因。有了这个概念,我们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有人很努力、很有才华,却并不成功,也不幸福,甚至很悲催;而有些人不是那么聪明能干,或者不是那么努力,但却生活得很好。当然,这个话题过于深奥,我们在此不做展开,只是希望大家知道有这么回事。有兴趣了解的朋友,以后可以再慢慢聊。

上面讲了这些许多,其实就是希望大家明白,在孩子的教育中,中国传统的观点认为,德行更重要,文章技艺是其次的。因为德行更能帮助孩子去获得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

问题四:具体操作,先养谁?

道德与文章,孰重孰轻,前面已经讲了。但是具体操作时,孰先孰后?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很多家长并非不知道德行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是忍不住要先从文章下手,让孩子从小就学习很多技能和知识,而在同时并没有跟上德行的培养和教育。岂不知,在实操中次序颠倒,那么即使明白德行更加重要的道理,也很难让孩子走上幸福快乐的人生之路了。

在《论语》中,孔老夫子这样说: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而另一部中国古代教育学的重要著作《三字经》中也说: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这两段的意思都差不多,都是说,德行教育要在先,而知识技能的学习,要放在德行教育的基础上。

因为相对于知识技能,德行更难培养,而一旦成型,却也更难改变。所以如果不在孩子小的时候去塑造和培养,一旦孩子长大,再想让他完善德行,就很困难了,孩子自己也会觉得很辛苦。

比如,让孩子从3岁开始就学习英语(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和让孩子在13岁才开始学习英语,两者在最终英语技能的掌握和应用上,并不会有太大的差异。甚至23岁、33岁才开始学习英语,差别也不会太大,一般生活应用是足够用了。但是,如果一个孩子是3岁就开始有意进行德行的培养教育,而另一个是13岁才开始,你会发现,后者明显会更加困难。因为他晚了10年,这10年既然没有进行德行的教育,则势必会养成另外一些不好的习惯,而这些不良的习惯、错误的三观,纠正起来,是需要时间乃至毅力的。甚至有些少时形成的不良习惯,一生都很难改变,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大体也是讲类似的情况。13岁尚且如此,遑论23岁、33岁呢?

而且,如果先文章后道德,则孩子会因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反而有碍道德的培养,比如,孩子会变得傲慢、目中无人、锋芒毕露、尖刻,等等。这明显不是情商高的表现,这样的人走上社会,其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结语

当今时代,儿童教育的一句口号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在线”,这句话基本已经被理解成“儿童教育要趁早,要尽早学习更多的技能和知识”。但是,笔者上面啰嗦了半天,其实就是要告诉大家,比起在起跑线早跑几步,不要“站错起跑线”才是更加重要的!到底什么才是孩子教育之重、之先,正确育儿的观念和顺序,诸位父母应该了解。

至于具体如何培养德行,如何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则是另一个大话题,以后有机会,再和大家来一起探讨。

用得上的国学

北川先生「超短史记」,15集你绝对用得上的人生“小经验”。蜻蜓FM上线啦!

没有繁文缛节,只聊用得上的国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