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职业教育大变局 (陈老宇在2019亚洲教育论坛上的讲话原稿) (2019年11月23日) 1775年,蒸汽机问世,工业革命爆发。人类中一群最杰出的理性思维者识破了上帝制定的一部分规则;一群最强悍的社会组织者开始用机器征服世界,同时征服相对弱势的广大劳苦大众。从此,人类就进入了机器主导、机器统治的社会。无生命的机器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同时,也开始统治一部分有生命的人类。由工业文明开创的人类最光明、同时也是最黑暗的时代开始了。 在被机器征服的人群中,孩子是最令人心碎的一个群体。儿童从五六岁进工厂当学徒,九岁就成了正式工人。享誉全球的文学名著——狄更斯的《雾独孤儿》和雨果的《悲惨世界》就尖锐而生动的记录了这一段历史。 1945年二战结束后,人类才开始尊重自己的童年。儿童权益被提上议事日程。义务教育开展起来了,职业教育也登上了历史舞台。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消灭了童工,让孩子的童年期、学习期、成长期有了基本保障。功不可没,功莫大焉!特别是职业教育为许多本来没有机会进一步学习的孩子提供了宝贵的帮助。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学校仍然是按冰冷的流水线方式来组织,对多数孩子来说,他们的学习仍然是为了使自己最终成为听话的、驯服的工具。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只是另一类工厂里的另一类童工。一百年来,全球职业教育的重心都是:把接受这种教育的人,培养成为机器的手、机器的脚、机器的视觉和机器的助理。在绝大多数企业中,工人都是机器的仆人。 在工业化生产中,和机器相比,人完全处于从属地位。工人必须按照机器的表情、机器的节奏、机器的运律、机器的命令来活动。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目的就是让工人更理解、更明白和更自觉、更熟练地掌握这些规则。马克思把这种劳动称为异化劳动。 工业革命宣称要解放所有的人。但最后结果是:它只解放了少数人。工业文明宣称:自由的太阳升起来了!但大家现在看到:这阳光只温暖和照亮了少数幸运者,多数人仍然在昏暗和寒冷的职场上辛苦劳作、挣扎前行。 历史没有终结,人们不断在呼唤新的解放。人类社会需要新的生产力,人类需要寻找新规律。人间也需要新的阳光和新的故事。人工智能、智慧机器、智能机器人应运而生。智能时代到来了。与之相伴的网络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出现了;自主劳动、多元职业、斜杠生涯、全民基本收入保障和无雇主时代等新故事也开始萌动发芽。这个新时代能不能最终改变人类不平等的命运?特别是改变广大工人的命运?在人工智能时代,连机器都快要被训练成人了,那么,我们的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还在想拼命地把孩子训练成机器,岂非咄咄怪事?总之,今天如果我们还是力图把学校办成生产标准化的、作为机器的手脚和仆人的劳动力工厂,肯定是毫无意义的。显然,职业教育大变局的时代开始了! 为此:我们要重新认识孩子;重新理解孩子的学习期;重新确定教育的战略指导思想和教学方式方法。 第一,重新认识孩子 孩子不是未成熟、没长大、有缺陷的成人。孩子和成人是完全不同的物种。事实上,孩子不是父母创造生产的,是自己萌发和演进而成的。每个孩子都是完全独立于父母的主体。孩子既是自己作者,也是自己的作品;既是自己的先生,也是自己学生;既是自己的导演,也是自己的演员。父母和老师只能发现他,激励他,帮助他,不可能也不应当去创作他、制造他、决定他。换句话说,我们只能做花匠、做园丁。而不是做木匠、做建造者、做制作师。我们不可能像木匠一样把孩子创造或者制作成某种我们设想的东西。我们只能是像园丁一样给孩子提供一个阳光明媚、安全稳定、营养丰富的环境,让各种各样不同的种子、不同的生物自己茁壮成长。至于他(她)最后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那是他自己的选择、自己的决定。他不可能背负着你赋予他的使命。他肯定有他自己的天赋使命。 第二,重新理解孩子的学习期 在原始社会、农耕社会和工业社会初期,人类的寿命非常短暂,人类几乎不懂得人生需要分为童年、成年和老年三个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学习期、工作期和退休期三个时期)。那时的人们对于学习期基本没有什么认识。 学习期是人生的特殊阶段,是上帝对高等生物的特殊安排。在高等生物的童年阶段,幼小生物可以完全不考虑谋生和安全,在父母的呵护哺育下,只专心从事于一件事情:探索认识外部世界,学习掌握生存技能。玩耍和游戏正是他们学习的主要方式。 按照上帝的安排,生物的童年阶段越长,应对未来的复杂而不确定的环境的能力就越强。童年阶段的回报是巨大的,关系到一个物种未来的久远发展。 从人类发展史看,人类童年阶段呈现出越来越长的趋势。原始社会和农耕社会的童年,大约只有四、五年,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是人类无奈的选择。工业社会初期也一样,孩子的童年期非常短。但现代社会普遍规定在15-16岁前不允许孩子从事工作和劳动。同时规定,人到18岁才算成年。事实上,现代社会许多人的童年延展到了22岁、25岁甚至28岁。这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对人类未来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 现代实验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相对其他一切生物,人类童年漫长的学习期,使人类成为超级学习者。事实上,童年的孩子的思维方式和成人完全不同。但是,几乎所有成人都不能记住自己童年时期的思维方式了。实验心理学揭示:孩子观察世界的方式更像科学家,理解世界的方式更像哲学家,表达世界的方式更像艺术家。他们天然拥有超越成人的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从根本上说:孩子远比我们认为的更加智慧、道德和理性。我感觉,全球著名儿童教育专家蒙台梭利和高普尼克都对儿童保持某种高度的尊重。高普尼克说:他们是人间全部真理、爱和人生意义的终极源泉。 孩子在学习期每一个阶段的特征是不一样的。比如,一般地说,在六岁前,他们可以不通过二维符号,直接观察、感知和认识三维世界的秘密。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和学习必须按照孩子学习期自身的特点来进行。拔苗助长最终只会妨碍孩子的正常成长。 第三,重新确定教育战略和方法 根据以上两条,我们主张对孩子的教育应当主要采用放飞的战略和放飞的方法。其理由是: 理由1:世界的未来是不确定的。我们现在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帮助孩子们在将来能够——从事今天尚未出现的工作;掌握今天尚未发明的技术;解决今天尚未遇到的问题;应对今天无法预料的挑战。 你真的了解你生活的这个时代吗?你真的了解你面前的这个世界吗?你真的能预知未来和掌控未来吗?你确实知道孩子在面对未来时需要什么吗?如果你回答不了这些问题,那么,对你来说最好的选择不是自己决定教孩子些什么,而是选择放飞你的孩子。 理由2:孩子的学习是不确定的。已知领域的主要工作将全部由智能机器所取代。学习不再是为了解已知的世界,主要是为探索未知的世界。面对这样一个根本的变化,你只能让你的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脚步去进入,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除此之外,别无任何良策。 理由 3:每一个孩子的自我是不确定的。 人工智能(AI)的发展将使人类不必再考虑承担追求效率的目标。教育使命将简化成为:唤醒每个孩子的自我,找到每个孩子的自我,强化其自我、完善其自我、发展其自我。在充分认识每个孩子的特质和个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其潜能,寻找到潜藏在他身上的、最适合他做的事情,最终帮助他实现自己的天赋使命。放飞孩子就是见证奇迹! 人类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了不可思议的巨大力量。然而,人类到了今天仍然不得不承认自己并没有完全明了和把握教育真正的意义和正确的方法。飞速变化发展的世界告诉我们:今天教育成功的标志是下一代能够自己作出决定,能够不再重复我们的生活,而是创造自己的新生活。但这又是现代教育的纠结和痛苦之处,因为我们会看到,曾经完全依赖于我们的孩子一定会义无反顾地走向我们永远达不到、甚至永远理解不了的未来。老一代遥望着新一代渐行渐远的背影或许会有无尽的感慨;即或如此,人类从来不会减少对孩子的呵护和挚爱。 事实上,你会看到,在教育过程中,对孩子的尊重、爱和信任远比一切技术选择和方式方法选择来得重要得多。 教育战略思维的变革,是时代的要求。我们必须彻底改变传统教育中的农耕思维和工商思维,今天,我们可以把未来教育的核心特征归纳为算法思维(或者叫数码思维),它有三个要点: 第一,充分的、无拘无束、无边无界的好奇心、想象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好奇心、想象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是人类最独特、最宝贵的精神意识力量;是人类基于独立生命之源的与生俱来的能力。每一个孩子从小都高度具有这种能力。事实上,每一个孩子天然就具有艺术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的气质。而我国传统教育最致命的问题就是,往往有意或无意地毁坏甚至消灭孩子的这些能力。所以,今天我们的教育要特别注重保护和保持孩子的这些能力。人们只有能永远用这种孩子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来注视和观察世界上的一切,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获取、收纳和占有丰富而相互联系的大数据。(好奇者纳) 第二,质疑批判审视挑战,怀疑一切的理性思辨能力。 为什么要怀疑一切?因为宇宙不是我们创造的;自然规则不是我们制定的。我们所有的理性认识,其实都是我们对上帝的心思的猜测。我们到底猜对了没有?不知道。我们永远只能认识一部分真理,不可能认识全部真理。真理永远都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所谓绝对真理只存在于宗教、信仰和故事之中,而不存在于科学之中。所以,你必须挑战、批判、审视一切。任何真理哪怕它一千万、一万万次是对的;但只有一次是错的,就证伪了。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方法解决不了跳跃的、不确定的世界的一切问题。所以,只有用怀疑的态度审视一切已存的事物,并质疑其存在的理由和条件,才能引发出新的创见和新的意义。(怀疑处生) 第三,用数据零和一,并且用从零到一的创新创造方法来构建新事物、创造新规则、拓展新形式。 信息社会的本质是一切事物的数码化。在运行零和一上,我们已经很难超越计算机。但是,计算机无法从零中创造出一。数码创新创造的本质,是在我们所处的不确定的世界,我们不可能完全了解和掌控的世界中,找到一个制造产品、提供服务、解决问题、表达人性的新的确定的方法。如果你找到了,你就成功了;否则,你就没成功,你的活动只是在重复过去。创新创造是一种非常普遍和普通的活动。从这个角度你可以理解,创新创造绝不限于思想家、科学家、工程师和艺术家,而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和每一个领域。(零壹间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