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妙艳文谭| “书法家出则书法亡”

 风吟楼 2019-11-30

“书法家出则书法亡”

 作者:彭妙艳  


写边城小说、服装历史的沈从文,对于艺术古董的研究也很到家,他说过的“书法家出则书法亡”,学问很自负的北大教授李零也称“很有道理”。

很有道理在哪?按我理解,在于立起一个高峰,别人只知仰望与临摹,没有发展了,生命自然枯竭。所以,听到有人指导书画艺术创作,总是强调“师法古人”的时候,我就感到非常沮丧。

传统艺术的土壤是传统,这个传统是古人和历史不断融合积累的结果。任何一个有作为的古人,它的成就都已成为传统的组成部分,化于无形,成为中国文化精神长河与水不能分离的浪花。因此,具象的师法古人,就是走入死胡同,只有传承那种融合了各个古人贡献凝集而成的精神,以之作为滋养,才有利于壮大自身体魄,支撑做大自身成就。

根抵就是这些精神、这些营养,而不是那个古人的笔法、的风格、的模式。任何个人的笔法、风格与模式都是过去时的东西,以之为范,自以为入“派”,其实却是作茧自缚,京派也好,海派也好,岭南派也好,都是过去时的阶段性成果,都暴露出自身的局限,都不能代替日新月异的新需求。“派”尚如此,何况人乎。所以自古至今,任何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才,都不是前世某人的翻版。其自身如果一成不变,也可被视由师向匠的返祖,而容易让人于千篇一律中出现视觉的疲劳,更别说什么新的愉悦与兴奋。

书法家出则书法亡,所以就得另辟蹊径,而不是视死如归。做王羲之第二、颜真卿第二,乃至启功第二,都只能断送三公辛勤创造的书法天地,让其“法”亡。历史上固然不失模仿而可乱真的工匠及其工艺,但是,那些可以乱真的膺品,其传世的价值,则或若原作作为“无遗”多多。

传统不等同于哪一流派,哪一古人,传统只是一种精神、一种品位,传承、吸收传统的精华,得其基因,必不可少,但如果师法的是那些具象的、个人的表层的东西,则于丰富文化无补,于创造未来无用。而人生与社会的希望在于未来。未来的繁盛,在于走向未来的人所创造,古人已完成他的历史使命,毋庸再去劳驾。

因此,今之艺术作者,不用标榜师法哪位先贤,投靠哪位名人,也不宜自以为已经功成名就,达至巅峰。只有老老实实地不断体识、体验;尝试、探索,才能一步一个脚印,笔直或曲折向前,也才可能真的对于艺术、对于社会有所贡献。

“书法家出则书法亡”,这是什么效应?一时半刻我也没有想了出来,然而深信这是不好而应回避的现象。

许多概念理解上的错误,往往造成追求发展的障阻,产生不良的后果与负面的影响。这跟理论素养有关,但也不是全有关,反正值得想有作为的人细心揣摩,故为提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