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炎症状: 初期主要表现为上腹痛、腹胀、反酸、打饱嗝、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便秘或者腹泻,后期伴有呕血和黑便。严重者会出现高热、恶心、呕吐、体重减轻、便血或呕血并伴有向后背有放射疼,就有可能癌变。 1、急性胃炎 发病特点就是起病较急,临床症状轻重不一。主要表现为上腹痛、腹胀、打饱嗝、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可有间歇性的呕血和黑便。急性化脓性胃炎则以全身败血症(寒战、高热、皮肤和粘膜出血;腹疼较重,坐位时疼痛减轻或缓解,呕吐物常混有胆汁)和急性腹膜炎(腹胀、腹痛持续存在、恶心、高热、心率加快、呼吸加快)为主要临床表现。 2.慢性胃炎 (1)上腹痛或不适 大多数胃炎患者有上腹痛或不适感。上腹部疼痛多数无规律,与饮食无关。疼痛一般为弥漫性上腹部灼痛、隐痛、胀痛等。 (2)上腹胀和早饱 部分患者会感腹胀,尤其是餐后有明显的饱胀感。常常因为胃内潴留食物、排空延迟、消化不良所致。早饱是指有明显饥饿感但进食后不久就有饱感,进食量明显减少。 (3)嗳气、反酸、恶心 有嗳气,表明胃内气体增多,经食管排出,使上腹饱胀。反酸是由于胃酸分泌增多所致。 二、发病原因: 1、外界因素:饮食不清洁,或吃饭前不洗手,或食用辛辣食物、抽烟酗酒而导致。 2、饮食习惯:长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或忽冷忽热。 3、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增大,引起胃肠道平滑肌痉挛(其症状主要有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皮肤苍白,冷汗,心动过缓,甚者有血压下降,少尿,呼吸困难等。) 4、药物引起:解热镇痛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芬必得、阿司匹林等。 三、临床治疗: 一般都是针对身体发病的症状,采用“三联四联”疗法对症治疗。治愈后会因饮食、环境、气候等反复发作。 1、上腹部疼痛或剧疼:多采用解除肠胃平滑肌痉挛的药物如阿托品、山莨菪碱(6542),总有效率达92.68%。 【不良反应】:常有口干、眩晕,严重时瞳孔散大、皮肤潮红、心率加快、兴奋、烦躁、谵语、惊厥。有心脏病、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病人禁用。 2、恶心、呕吐、反酸:多采用氯丙嗪、复方氢氧化铝片、雷尼替丁、西咪替丁等。可有效的起到止吐、止酸的作用,有效率达85.3%。 【不良反应】:氯丙嗪会引起白细胞减少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口干、乏力、嗜睡、便秘、心慌。有报告应用氯丙嗪治疗74例所见的不良反应,心率增快占41.9%,血压下降17.6%,直立性虚脱10.8%,口干23%,便秘20.3%,恶心呕吐9.5%,腹泻2.7%,头昏、嗜睡及疲劳者63.4%。 3、保护胃黏膜和促进肠蠕动常使用胶体果胶铋胶囊、多潘立酮片(吗丁啉)、胃复安等。 【不良反应】:可致严重便秘,粪结块引起肠梗阻。老年人长期服用,可致骨质疏松。肾功能不全患者服用后,可能引起血铝升高。前列腺肥大、青光眼、高血压、心脏病、胃肠道阻塞性疾患、甲状腺功能亢进、溃疡性结肠炎等患者慎用。 4、急性化脓性胃炎应及早给予大剂量敏感抗生素,病变局部形成脓肿而药物治疗无效时,可行手术治疗。 四、预防保健: 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长期发展易导致胃出血、胃溃疡、贫血等,因此需及早预防,避免其发生。其预防措施具体如下: 1、尽量在家就餐:不宜长期在外就餐,就餐时应注意使用公筷,避免感染幽门螺杆菌; 2、饮食规律:饮食宜按时定量、营养丰富,多吃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C的食物,忌饮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饮料; 3、保持心情愉悦:避免精神紧张、焦虑等; 4、积极治疗其他疾病:如及时治疗口腔、咽部的慢性炎症病灶; 5、戒烟限酒:过量饮酒或长期饮用烈性酒能使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慢性胃炎发生率明显增高,故应限制饮酒,同时应戒烟; 6、保持生活规律:作息规律,避免熬夜等。 |
|
来自: 昵称67570518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