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谈中国古代御厨机构的发展

 bookman1959 2019-11-30

御厨是指中国古代专门为皇帝烹饪佳肴的大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古代,“民以食为天”的思想根深蒂固,九五之尊的皇帝对吃的要求更是严格。

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专门负责皇帝御膳的机构。能给皇上做菜,必须精通各个地区的美食,身怀绝技。御厨是需要经过层层选拔,做的一手好菜,必定能博得皇上喜爱,封官加爵也就顺理成章了。

一、御厨机构

1、北齐光禄寺

光禄寺起源于秦朝,秦朝时成为郎中令,汉朝武帝时期曾改为光禄勋,在东汉时期又改为光禄寺,正式确立是在南朝梁、北齐时期。主要负责皇室的宴食,根据场合不同也会参与外交、负责祭祀事宜。

随着朝代不断更替,明朝时期,皇帝膳食主要由光禄寺和尚膳监共同负责,光禄寺下设大官署、珍馐署、良酝署和掌醢署,每个署下设署令、署丞和监事三个职位。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谈中国古代御厨机构的发展

大官署主要负责准备祭祀用品、宫中贵人的膳食、每个时令的宴席以及其他国家的使节进宫时的食品等工作,基本各个方面的饮食都要经过大官署。

珍馐署是主要负责给皇宫提供所需的肉类和水果,包括一些偏远地区才有的奇珍异果,光禄寺还设有司牧司和司牲司,负责养殖一些牲畜供皇宫内食用,所以珍馐署提供的肉类一部分是自己养殖的畜牧,一部分是来自其他省份的进贡和民间购买。

良酝署负责提供酒水,每个季节的酒水都必须是新鲜的,一应俱全。

掌醢署主要负责提供油、盐、酱、醋等作料。

每个署都会分配大量人手,万历时期《大明会典》中记载,珍馐署的差役有八百五十多人,大官署一千三百余人,良酝署六百四十人,掌醢署五百二十人,负责养殖的有一百人,总计三千多人。《明实录》中记载的每个时期的人数,都在四千人以上,最多达到九千多人。光禄寺拟好菜单,皇帝许可以后交由尚膳监烹饪,最后才可成盘。

2、唐朝尚食局

唐朝时期皇宫的膳食是由尚食局和光禄寺共同负责,尚食局是唐朝时期在光禄寺的基础上重新设立的一个机构,保障各个宫中营养均衡。尚食局设有司膳、司酝、司药和司饎,并有食医多人。

尚食局有两个重要的职务,一是根据时令挑选不同的食材,各种搭配,调换食谱,使皇帝的饭菜既美味又养生,还要符合皇帝的喜好。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谈中国古代御厨机构的发展

二是凡是皇帝要食用的菜品必须由尚食局先品尝,也叫试菜,为了保证菜品的美味和安全性,有时皇帝为了体恤大臣,也会令尚食局给大臣们准备佳肴,房相龄(唐太宗时期宰相)就享受过如此待遇。

唐朝开国时期崇尚节俭,皇帝会和大臣们一起开宴会食野菜,体会百姓的艰苦,也起到一定的收揽人心的效果。盛唐时期,皇帝对美食的追求带动大臣,皇宫内弥漫着奢靡之风。

中国古代的烹饪在唐朝达到一个高峰时期,皇帝御膳讲究色香味俱全,包含蒸煮煎炸各种烹饪手法,不仅看起来赏心悦目,吃起来也是流连忘返。而且,皇帝举办宴会,除了美食,歌舞相伴也成了标配,排场之宏大,令人感叹。

3、清朝御膳房

清朝时期,一切事物均由内务府打理,内务府下设御膳房等多个职务,御膳房主要负责皇帝膳食,主要指位于养心殿南侧的膳房,下设荤局、素局、挂炉局和饭局,后宫的妃子也有自己专门的厨房,称内膳房。

宫中专门设立《膳底档》,用于记录皇帝吃过的菜品,以保证皇帝任何时候想吃都能做出原汁原味的菜。在《宫女谈往录》中层说皇帝吃的菜品不过三勺,每道菜品尝过三口便由太监撤下,短期内不会再出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谈中国古代御厨机构的发展

这样的规矩没有史料详细记载,不过皇帝饮食不过三匙倒是有一定道理,一是防止有人往皇帝喜欢的饭菜中投毒,二是担心宫中大臣借美食投机倒把,却又和一些历史现象相悖,皇帝若喜欢某道菜,必定赏赐这菜的厨师。所以这项规矩的真实性还有待考察。

皇宫之中最不缺的就是黄金白银,御膳房打点皇帝膳食更是不得马虎,这使得御膳房成了油水最富有的机构,曾有记载说鸡蛋需要十金才能买到一个,克扣的金银让当差的底层劳力都能锦衣玉食。

清朝皇帝中最节俭的属康熙帝,康熙皇帝用了六十多年是时间开疆拓土,治理国家,使大清从落魄逐渐走向盛世,然而他却不追求奢华和美味,注重节俭,反对铺张浪费。

乾隆皇帝时期,经济发展,皇帝的饮食也发生改变,乾隆皇帝一顿饭就有二十多道菜,格外喜欢苏杭的菜品,并把苏州的厨师张东官带回宫中专做苏杭菜,赏赐颇多。

清朝时期举办过千叟宴,参加宴会的人数超过三千,皇帝命令厨师必须让客人吃上热菜,火锅就出现于此,并在皇宫中流行。乾隆时期是清朝最兴盛的时期,也是御膳房发展的顶峰时期,皇帝尝遍了五湖四海的各种美味。

二、历朝宫廷膳食的要求

能进宫做皇帝的御用厨师,最基本的就是做的一手好菜,中国最有名的筵席就是轻功中的满汉全席了,南北各五十四道菜,包含各种山珍海味,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儿......这些都出自御厨之手。

一般情况下,御厨这个职业是子承父业,父亲年纪偏大的时候,就让儿子进宫学习,等到父亲年迈便由儿子继承职位,这也保证了菜品的口味不变。比如清朝皇帝是满族人,后厨也是满人居多,后来满汉关系交融,汉人也逐渐出现在御膳房中。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谈中国古代御厨机构的发展

1、周朝时期

周朝时由膳夫掌管皇帝饮食,据《周礼》中记载,皇帝在饮食方面非常铺张,每天的菜品达到上百种,基本每天都要宰杀牲畜,负责皇帝饮食材料采购和准备的部门近三十个,员工有两千余人。

2、汉朝时期

周朝之后的皇帝对饮食越来越奢靡,汉朝时,负责宫廷饮食的官吏已经超过三千人,每年的饮食开销多达二万万钱,平均每天就有五十多万钱用到膳食上,“饮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宫廷中的饮食不受季节的影响,夏季能天天吃到冷饮,冬季能吃到反季蔬菜。这对后厨来说是极大的考验,不仅要掌握烹饪技巧,还要做到蔬菜的保鲜。

3、唐朝时期

唐朝皇帝热衷美食,唐朝时期著名的“烧尾宴”是朝中大臣被封官后会设宴感恩皇帝,《清异录》中记载的一份关于烧尾宴不完整的菜单,其中包括各种菜品五十多种,各种糕点二十多种。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谈中国古代御厨机构的发展

还有一些不做饮食的菜品,用于观赏,用素菜和面食做成漂亮的舞女,共七十件,整个烧尾宴的庞大奢华程度让人吃惊。对后厨的要求不仅在菜的味,也要求品相的上等,御厨的筛选要求越来越严格。

4、宋朝时期

宋朝皇帝又远超唐朝,“半夜传餐,即须千数。”皇帝日常饮食就有百种菜品,若是举办宴会,场面何其隆重。史料记载中宋高宗亲临一王府,为招待皇帝,一桌的菜肴超过二百中,包括飞禽走兽,水陆奇珍。

《东京梦华录》中曾描写过宋徽宗的寿宴,不仅菜品上佳,还有歌舞美女相伴,宴会庞大又有秩序,各大臣献礼,给皇帝敬酒,每过一人,上不同的菜,奏不同的乐,后厨要时刻准备食材,按顺序做菜,又不能耽误宴会。

5、明、清时期

明朝时期,负责皇帝饮食方面的官吏达到六千人,每年的饮食花销要十多万两银子,明中期高达四十万两,宫中的果品有上百万斤,集齐了世间所有的繁华。

清朝时期是最奢侈的王朝,虽然有皇帝崇尚节俭,但整体看清朝,其奢华程度让其他王朝望尘莫及,慈禧太后是有名的爱吃,又十分挑剔,有自己的寿膳房,厨师的厨艺都十分精湛,会做上千种菜,和上百种糕点,太后一顿饭要三张桌子才能摆下,每种菜都是无与伦比的。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谈中国古代御厨机构的发展

历朝厨艺的传递和沉淀,使得清朝时期的厨师水平都是登峰造极的,要进宫做皇帝御厨也必须精通各地美食,能因地制宜,不断创新。

二、御厨的地位

古代御厨负责皇帝膳食,自然是重中之重,普通百姓也可凭借一技之长进宫做菜,从而人前显贵。然而这也是一个风险极高的职业,古代皇帝性情难测,稍有不慎就会掉脑袋。

《左传》中有这样一段: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讲述的是晋灵公时,因为厨师没有将熊掌炖烂就把厨师杀了,还让宫女用头顶着。《太平御览》中:“桀王天下,酒浊而杀厨人。”因为就浑浊就把厨师杀了。

厨师这个职业在任何时期都是不可或缺的,在一切注重珍贵的皇宫中更是十分重要的存在,秦朝时期的御厨被称为“太宰”,其地位是不容小觑的,属于宫中的高官。

三、总结

古代御厨机构的出现已有很多年的历史,美食的发展也代表一个国家经济的繁荣和昌盛,整个皇帝统治时期,御厨都是不可替代的。

在如今的社会,厨师依旧的不可忽视的职业,经济的昌盛必定使得美食繁荣,中国有名的几大菜系都是古代人们智慧的沉淀形成,随着人们的不断创新,饮食文化也将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满汉融合的清代宫廷饮食

【2】皇室美食与美器

【3】《宫女谈往录》金易

【4】《左传》

【5】《太平御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