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印度后勤官还累,无比混乱的二战日军弹药体系,什么弹能打3000焦耳?

 卫生组的义工10 2019-11-30
图片
后勤驳杂一直是印度军队面临的问题,十多种制式步枪就不多说了,光是制式步枪弹就有五种之多(5.56×45mm、7.62×39mm、7.62×51mm、7.62×54mmR和.300 British),所以印军后勤官也被调侃后压力最大的位置。
不过,二战时期的日军后勤官同样也得面对复杂的弹药问题,压力甚至还要超过印军后勤官。
图片
19世纪末,法国率先装备无烟火药弹,引发了新一轮的弹药改革潮。当时的日本也顺应了这股变革潮流,为了提升现役步枪(当时日军用的还是三十年厮混步枪)的性能,日军于1897年开始换装6.5×50mmSR圆头弹。
图片
然而后来的实战证明,圆头弹在飞行过程中无法有效存速,这也导致弹道不平直,射击精度较差,所以日军在列装三十八年式步枪(三八大盖)之后不久,开始换装6.5×50mm尖头弹。
图片
尖头弹的枪口动能可达2600焦耳,在当时的制式弹药中算是比较弱的了,但优点是后坐力低,适合日军的身板,而且弹道平直,精度比圆头弹高了许多。
图片
大家知道,二战时期的日本海军与陆军一直存在矛盾,甚至用仇恨来形容也不为过,谁都想得到更多的资源,所以他们一个向英国海军学习,一个向德国陆军学习,制式武器的发展道路也出现了分歧。
海军方面,他们进口了来自英国的刘易斯机枪,然后发现7.7×56mmR弹的威力、存速都相当不错,特别是对于海军来说,军舰与军舰之间的距离通常较远,远距离精度高的武器作用更强,于是日军直接山寨了英式7.7×56mmR弹药。
图片
陆军方面,在参考了德国、法国两个陆军强国的制式弹药之后,陆军随即研发出了7.7×58mmSR弹。其实陆军与海军完全可以进行合作,共同研发新的弹药,不过就因为矛盾太大,他们连合作的机会都没有。
图片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日军发现三八大盖的性能已经有些跟不上战争需求了,于是又研发出了九九式步枪,与之配套的是7.7×58mm弹。图中就是6.5×50mm与7.7×58mm两种弹药的对比,装药量明显高了很多。
图片
按照日本陆军的测试,7.7×58mm弹的枪口动能超过3000焦耳,总算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日军远距离杀伤力不足的问题,然而很快太平洋战争就爆发了,日军遇上了装备更先进的美军。
图片
其实光从弹药种类来看,二战时期的日军和今天的印军差不了多少,但问题是当时的日军在太平洋作战,各部队被分割在不同的岛屿上,想要分清不同守岛部队使用的弹药就很不容易,偏偏制海权、制空权又在美军手上,想要把弹药安全地运到岛上也成了问题,可想而知日军后勤官的压力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