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度艺术家Vol.12 | 群贤毕至,纪念30年记忆

 阿里山图书馆 2019-11-30

一部纪录片
完成东西方古典音乐破冰之旅

青年音乐家开始走出国门

让世界听到来自中国的辉煌新声

国外大师从此轮番莅临

让中国看到古典乐坛的亮丽景象

纪念《从毛泽东到莫扎特》摄制30周年

纪念东西方音乐文化交流的先行者

他们是王健、徐惟聆、李伟纲、唐韵、贾红光、何红英、潘淳、大卫·斯特恩

2009年第十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

年度艺术家

1981年第五十三届奥斯卡金像奖,导演默里·勒纳的记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艾萨克·斯特恩在中国》获得最佳纪录片奖。这部纪录片记录着1979年小提琴演奏家艾萨克·斯特恩应邀访华的点点滴滴。这部影片记录的不仅是斯特恩在中国的艺术活动,也记录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国一代青少年对古典音乐的渴望,记录了中国处于古典音乐复苏的萌芽状态时人们对西方艺术的需求。

1979年访华演出,艾萨克·斯特恩与当时担任中央乐团首席指挥的指挥家李德伦携手演出了莫扎特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1999年11月19日,第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闭幕音乐会上,八十二岁的李德伦大师与七十九岁的斯特恩再度合作这一协奏曲,时隔二十年的音乐之缘在北京国际音乐节得以延续,北京国际音乐节用这样极具情怀的方式纪念《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艾萨克·斯特恩在中国》拍摄,纪念艾萨克·斯特恩与李德伦两位音乐家在那个年代的合作。

在纪录片中,导演默里·勒纳的镜头经常聚焦在斯特恩先生在中国举办大师课以及观看中国学生演奏中外乐器的活动上,纪录片记录着大提琴琴童王健,小提琴琴童徐惟聆、李伟纲、何红英,钢琴琴童潘淳,分别接受斯特恩特别指导的画面。斯特恩不仅发现和帮助了几个孩子,也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帮助了这个东方的伟大民族在文化上的复兴。斯特恩当年在中国的举动也带动了中国古典音乐学子走出国门,使中国的文化大门开始向世界敞开。

                       

2009,影片中出现的这些人,都已经成为享誉国际乐坛的音乐家和中国古典音乐舞台上的中坚力量,在第十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闭幕式上,他们再次聚首,与中国爱乐乐团和艾萨克·斯特恩的儿子、指挥家大卫·斯特恩一起,演奏维瓦尔第为四把小提琴和乐队而作的《B小调协奏曲》和贝多芬的《C大调钢琴、小提琴、大提琴三重协奏曲》,并用这些作品来纪念那个特殊的年代。

音乐会开始前,北京国际音乐节向参与本场音乐会的音乐家们授予了“年度艺术家”荣誉,王健、徐惟聆、李伟纲、唐韵、贾红光、何红英、潘淳和大卫·斯特恩共同成为了第十二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年度艺术家。

大提琴演奏家王健当年在影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中演奏在影片结束时,悠扬的琴声让很多观众沉浸在思考和感动中。据说当年看过纪录片后,一位名叫林寿容的美籍华商辗转找到王健,他建议王健去美国学习音乐,后来,林寿容成为王健在美国期间的赞助人和保护人,并将自己收藏的意大利名琴——1622年的阿玛提无条件借给王健使用至今。后来,林寿容去世,王健仍继续学业,纪录片制作人邵耶尔则接过任务,把王健当作自己的“另一个儿子”。2009年时,王健已经是享誉国际乐坛的著名大提琴演奏家,与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等世界顶级乐团都有过成功的合作,成为了炙手可热的大提琴演奏家。

影片中年龄最小的何红英,当年她身着一条湖水蓝连衣裙,为斯特恩演奏塔蒂尼的《G小调奏鸣曲》。她刚拉到第二句,斯特恩便喊停。他让何红英先唱一遍开头,然后鼓励她说:“再拉一次,就像你唱歌一样”。纪录片拍摄三十年后,何红英已经是香港演艺学院大学部的老师,在香港有了自己的乐团。

三十年前斯特恩在中国的陪同,小提琴家唐韵后来跟随另一位小提琴演奏家梅纽因去了英国学习。而李伟纲、徐惟聆、潘淳等人,他们或在国外已经有了自己的一片艺术天地,或在国内进行教学育人的工作,在各自的事业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09年,为了纪念30年前的机遇,他们再次聚集在一起,为了他们挚爱的古典音乐,为了古典音乐在中国的发展,重新奏响这些经典的旋律。这场情谊慢慢的音乐会不仅开启人们对于30年前的独特回忆,更激发了人们感恩如今这个美好的时代。

下期预告

他是“古乐运动”的先锋人物

让300年前音乐作品成为最新潮流

让古老珍珠焕发新的光彩

他是“本真主义”的倡导者

让厚重的乐谱重现本真的辉煌

他是指挥家、羽管键琴演奏家克里斯托弗·霍格伍德

2010年第十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

年度艺术家

            

撰稿 / 孙海杰

排版 / 智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