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斯特恩1979年的中国之旅补白

 乐迪文稿 2021-01-27


斯特恩1979年的中国之旅补白

原文作者 / Laurie Niles

翻译 / 夏雨


  

大卫·斯特恩(David Stern)16岁时,跟随他的父亲艾萨克·斯特恩(Isaac Stern在中国进行了一次破冰式的旅行,这次旅行被拍成了一部纪录片《从毛泽东到莫扎特:艾萨克·斯特恩在中国》,并获得了1981年第53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

纪录片海报《从毛泽东到莫扎特:斯特恩在中国》

和中国在长久封闭后允许西方人恢复访问中国的历史意义一样,1979年斯特恩全家的这次中国之行,对于刚刚拉开改革开放序幕、努力重建新的开放文化的中国音乐界来说,具有着持久的意义。

1979年,斯特恩(左三)来到中国

  

这几年,斯特恩的小儿子大卫·斯特恩频繁地回到他熟悉的中国,作为指挥家,他经常在上海工作很长时间,因为他是上海巴洛克音乐节的艺术顾问和首席指挥。两年前开始,他在上海还担任了以他父亲的名字命名的“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评委会联合主席。而另一位联合主席则是在1979年,艾萨克·斯特恩在中国遇到的并非常赞赏的天才琴童徐惟聆。

大卫最近对美国媒体再次谈起了1979年的这次中国之行,补充了一些当时的情况。

1979年,15岁的徐惟聆在北京受教于斯特恩大师

大卫说,有一件事是肯定的:自从斯特恩斯的第一次中国旅行以来已经过去了40年,中国的发展壮大,无论是城市还是古典音乐,都令人难以想象。

但在40年前,中国刚刚苏醒,“文革”的迷雾还在散去中,艾萨克·斯特恩对家人说起想去中国。大卫说,父亲的这个想法纯粹出于好奇心,出于某种原因,中国总能激起我们整个家庭的无限想象力。

大卫·斯特恩说:“当父亲有了去中国的想法后,我们全家开始阅读中国的文学作品、参观关于中国文化的展览,很多关于中国的东西我们全家都非常感兴趣,吃饭时总要讨论,好像中国之行已经确定。

大卫·斯特恩

但艾萨克·斯特恩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谁邀请他去中国。大卫回忆说,实际上是我的父亲自己策划了这次邀请。他联系了后来被称为“中国人民老朋友”的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Henry Alfred Kissinger),请求基辛格能够帮助他去中国,但基辛格爽快地拒绝了,说:“那是行不通的”。

然后偶然地,艾萨克·斯特恩在某大厦的电梯上遇到了一位在纽约搞基建的旧邻居,这位旧邻居是一位建筑工程博士,他向斯特恩夸口:“我很忙,我最近还准备在家里宴请中国驻联合国大使黄华。”斯特恩一听,马上说:“那就加上我,加上我怎么样?我到你家去见见中国的这位外交官。”

1979年,斯特恩在北京参观

  

这顿蹭来的饭使斯特恩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邀请,在晚宴上,斯特恩向黄华表达了想去中国的期待。1978年3月,黄华给斯特恩转来了中国官方的邀请信,行程定在1979年6月的下半个月。

大卫说:“然后,是我母亲提出应该拍摄一部纪录片。我记得第一次是在晚餐桌上谈论这件事的,我妈妈说这部电影会很棒!我们孩子都反对,要爸爸不同意这个建议,我们说没有人想看这个的,谁喜欢在大银幕上看别人一家旅行的事呢?”

这时,斯特恩一家的好友瓦尔特·舒尔(Walter Scheuer),他是一位商人兼慈善家,建议斯特恩带一个小型摄制小组跟去中国,记录下这次可能会震惊世界的旅行,即便是作为家庭档案,也是值得留存的。瓦尔特·舒尔具有市场眼光,他对斯特恩表示,如果能下决心拍部电影,他愿意承担全部拍片费用。

结果就是,瓦尔特·舒尔给斯特恩带去中国的不仅是一个纪录片摄制组,还有一位纪录片大导演默里·莱尔纳Murray Lerner)。艾萨克·斯特恩后来说:“瓦尔特·舒尔选择拍这样一部纪录片,完全是为了艺术,他支付了全部费用,而这部纪录片后来赚得的每一分钱都用在了卡内基音乐厅和其他音乐项目上。”

大卫回忆,这次旅行安排的文化互动活动特别有趣。这是“文革”后的解冻时期,我们看到了中国处于两个时代的交替时期,是一次完美的旅行。”

1979年,斯特恩在上海举办的大师课上辅导小提琴家唐韵

大卫说,父亲斯特恩临行前并没有预设一个完整宏大的计划,比如将西方音乐文化带到东方去。他只是想去看看中国,“文革”结束后,几乎每个美国人都在谈论中国,大家都想知道这个国家的未来会发生什么。那时还在冷战时期,中国作为新兴力量突然出现了,打破了美苏平衡,对这种力量大家有不同的看法,父亲很想实地去了解一下。

斯特恩全家都踏上了去遥远中国的旅途,斯特恩夫妇、三个孩子——16岁的大卫、大卫19岁的哥哥迈克尔和23岁的姐姐希拉。

艾萨克·斯特恩在上海聆听幼小琴童的演奏时,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孩子们要思考音乐是什么,怎么来展示音乐。纪录片中有一个著名的片段,他要一个年轻女孩先唱歌,把曲子唱出来,然后像歌唱那样再拉一遍。女孩的演奏突然间改变了。这个女孩就是徐惟聆。

视频:斯特恩1979年在中国大师课上为中国琴童讲解  

大卫回忆,那时的中国对斯特恩和他演奏小提琴的兴趣几乎是空前的,北京一个大师班,有2000人坐在下面,斯特恩的每句话都会有掌声或者笑声——这很奇怪,好像这个反应是电动的。

1979年6月,斯特恩访问上海音乐音乐学院,对师生进行指导。杨溥涛 摄

1979年,有不止一个世界级音乐家和乐团到访中国,但斯特恩的影响是最大的。斯特恩选走了一些有希望的中国琴童,到美国免费学习音乐。

大卫说,在过去的40年里,大家看到了,中国对古典音乐的兴趣稳步增长。中国演奏家的数量、交响乐团的数量、音乐厅的数量,以及在中国各地的音乐节,如雨后春笋般暴发。

他说,例如,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是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举行的,这是一个在2014年建成的世界级水平的音乐厅。而在离上海音乐学院不远的街区拐角处,正在建设一个新的歌剧院。

1979年,斯特恩参观上音附小看到的晨读课场面

  关于那部纪录片,取名《从毛泽东到莫扎特》,大卫说,这是因为斯特恩到中国,计划与中国中央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影片重点纪录了排练过程,还有斯特恩与中央乐团指挥李德伦讨论莫扎特的场景。关于莫扎特,两人在1979年没有说到一块去,但两人从此结下深厚友谊。

1979年,斯特恩在北京与中央乐团合作演奏《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指挥是李德伦(右)

1999年11月,斯特恩再次来到北京,李德伦先生从医院病榻上赶到剧院与老友相会。他坐着轮椅,被弟子们搀上舞台,两位老人紧紧拥抱,全场唏嘘。

1999年11月19日,北京国际音乐节闭幕音乐会,李德伦亲自登台执棒中央乐团,与斯特恩时隔20年后再度携手演奏《莫扎特第三小提琴协奏曲》,这是李德伦最后一次登台执棒。

1999年11月19日,北京国际音乐节闭幕音乐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