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密切脉——前记

 再见晚秋 2019-11-30


切  脉

中医诊病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今天,大家就一起来好好认识“切”。中医之“切”,即切脉,亦谓之把脉。切脉历史悠久,反映了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是中国古代汉族医学家独创的诊法。

何为“切脉”?

把脉,又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

因为脉是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于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所以,把脉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流传至今。

何为“脉象”?

脉象,中医指脉搏的快慢、强弱、深浅的情况。脉象的产生与心脏的波动,心气的盛衰,脉道的通利和气血的盈亏直接相关。

所以,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同时,血液循行脉道之中,流布全身,运行不息。

当然,除心脏的主导作用外,还必须有各脏器的协调配合:

  • 肺朝百脉,肺气敷布,血液放能布散。

  • 脾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血液靠脾气的充养和统摄得以运行。

  • 肝藏血,主疏泄以调节血量。

  • 肾藏精,精能生血,又能化气,肾气为各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故能反映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综合信息。

所以,当脏腑、气血发生病变后,必然从脉搏上表现出来,呈现病理脉象,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正常脉象

正常人脉象,又称平脉,常脉。常脉为三部有脉,一息四至(每分钟脉搏跳动70-80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节律均匀,从容和缓,流利有力,尺脉沉取不绝,称为有胃、有神、有根

其中,有胃,就是有胃气,脉搏表现和缓,从容,流利;有神,就是有神,是指脉搏应指有力柔和,节律整齐;有根,主要表现为尺脉沉取不绝。

切脉诊法

诊脉,现在常用的是寸口诊法。诊脉部位是手腕内侧,腕后高骨( 桡骨茎突)旁,桡动脉搏动处。高骨对应的桡动脉搏动部位是关部,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

寸、关、尺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在左手,寸对应心,膻中;关对应肝、胆;尺对应肾(肾水)、腹中。在右手,寸对应肺、胸中,关对应脾、胃,尺对应肾(命门)、腹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