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词人一首听雨词,描述了三幅画面,人生的悲欢离合在其中

 江山携手 2019-11-30

下雨的时候,通常会想到什么呢?有的人听风是风,看雨是雨,有的人却在风雨中看到了人生。杜甫在风雨中写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陆游则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而同在南宋的一位词人,在雨中听出了人生的千百种况味。风和雨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象,是自然变换中产生的一种常见现象,只不过在有心人的眼中,雨像人生一样,有千百种滋味,雨细细,像哀愁,像相思;风雨大作,像人生的打击,也像挫折。要说这雨到底像什么,也许就像人心中的“哈姆莱特”一样,千百个人心中,有千百种体验吧。

南宋社会,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也是一个颠沛流离的社会,金军南下,南宋统治者一再退让,在临安这个繁华的城市中,偏安一隅,苟且偷生。时代催生了很多的爱国人士,也催生了很多苦难的百姓,人们想要做出改变,但朝廷并不配合,他们只想要屈服在金军的铁蹄之下。生在时代交际时的人,是最悲伤的,他们无力挽救故去的都城,也无法接受新立的朝代,所以他们的忧伤的,也是悲愤的。公元1299年,一个年过半百的男子在夜灯下奋笔疾书,外边正下了凄凉的秋雨,他一边回想着自己的一生,一边写下一首词。他不知道的是,这首听雨词,描述的三个听雨画面,总结的,是人生的悲欢离合,是人生的百种滋味。这个词人,名叫蒋捷,他的这一首词,是《虞美人·听雨》。

如果是一个少年人,看到这首词的时候,不会生出太大的感慨,如果已经经历了人生的大半,此时已然是一个中老年人,读到这首词,必定会陷入漫长的沉思之中。“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这是词的第一幅画面,少年的时候,在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在黑夜中闪动,昏暗的灯光下,是轻盈的罗帐。诗描写的虽然是片段的场景,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人当少年时。少年人有什么呢?有一腔孤勇,有醉生梦死,也有意气风发,这是少年的时代,是沉浸在自己美好年华中的时代。诗人仅仅用了一个“昏”字,就将少年的纵情歌舞和纸醉金迷表现了出来,这时候的雨,是“少年不知愁滋味”。

第二幅画面,是壮年听雨图:“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客舟,是孤独的和忧愁涌上心头,也是怀旧。人到中年,在他乡的小船之上,看这濛濛细雨,江面与水面连成一片,在阵阵的西风中,传来了孤雁的阵阵哀鸣。客舟是渺茫的,而江面是广袤的,风雨是人生的打击,孤雁是每一个壮年时期孤身奋斗的人。每一个人都是一只立群的孤雁,在广阔的天地间独自奋斗,四处奔走,一腔抱负,万种离愁。这时候的雨,是百转愁肠,也是“别有一种滋味在心头”。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这是而今的雨,也是暮年的雨,所以这最后的一幅画面,便是暮年听雨图。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在僧庐下静静地听着雨声,处境之凄凉,短短几个字中,展露无遗。对于诗人来说,家国不再,少年的欢乐和壮年的惆怅,也随这风雨而去,此时听到的点点滴滴的雨声,在心中已经不起半点波澜。人之将死,即便是心中有再多的言语,也无法去完成了实现,因为人是无法与这岁月对抗的,因为时间永远在前进,人也永远在前进。所以这时候的雨,是无可奈何,是声声叹息。

最后一句,是诗人对人生百味的出的结论,“悲欢离合总无情”,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原本就是无情的,当人到了暮年,心中再也不起波澜,“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便任由那雨声,在阶前点点滴滴到天明。彻夜听雨,说明还没有真正的不乱于心,只不过因为饱经沧桑,所以欲说还休罢了,这人生的三幅画面,三幅风雨图,细细品味之余,还真的能够从中感受到,人生的百种况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