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说创作 | 如何应对小说剧情中“知识过载”的问题?

 冬天惠铃 2019-11-30
图片发自简书App

在创作某一专业领域小说的时候,难免涉及到该领域中的知识。

比如刘慈欣的《三体》中就零零散散包含了许多知识点,这三部书看下来让我学到了许多以前不懂的科幻知识。

但是对一部小说来讲,该如何拿捏全书中专业知识所占的比例,才不会使它失去了可看性和趣味感呢?

一本剧情与干货杂糅的小说,它可以用细致简洁的笔触来描绘那些复杂的东西。当然,它也可以追求精准而将繁复的知识体系灌注其中。

然而从读者角度出发,这两种方法描写出来的东西带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第一种方式显然更贴近读者的阅读习惯,不会在看文章时给他们带来太大的理解上的困难。

将专业知识寓于趣味性之中,更能帮助读者理解、记住书里所提到过的东西。

我在创作《孤岛》的时候,便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过度重视剧情中涉及的专业知识,力求将最精准的治疗还原,导致忽略了小说最重要的故事性和可读性。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曾在微博上自嘲。

我说:“我写东西太爱钻研那些边边角角的复杂知识而不看全貌。倘若将写小说这一整体活动比作向他人科普烹饪知识的话--

有的人写出的是优美的美食鉴赏散文,其中除了介绍具体做法之外,还融入了许多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想法。

而我更像是在写一本专业的美食菜谱。里面汇集了精准了制作工艺,数量、时间、手法都面面俱到,唯独缺少了让人读下去的兴趣。”

于是,私下里有小伙伴跟我调侃:

“你写得太复杂了,好难懂,我看小说看不懂的时候就会极大挫伤我的自尊心,然后我就要弃文了。”

“太专业了,与其在小说里找专业书的感觉,那我不如直接买本心理学的书重头学,为什么还要跑来看小说呢?”

话比较直白,但是她们说的道理我已经明白了。

最初这样涉及的目的,其实只是为了凸显主人公是专业人员罢了。

但是剧情中的“知识过载”容易出现以下两个问题:

1.俗话讲,多说多错。对某个知识点描绘得越详细就越有逻辑出错的风险;

2.大部分脑力灌注于思考专业知识的吸收、转化与运用,导致剧情、文笔上过于单薄。

想要避免此类现象出现,需要作者有意识地改正,针对这个问题,我总结出了几点可行的办法如下:

1.对应用在文中的知识点要做到深度理解,游刃有余。

学习阶段有个很重要的观点是:只有掌握理解到位的知识,才能够灵活运用。

如果对某些知识的概念、所表达的意义混淆不清,作者是没有办法在自己都不懂的情况下灵活输出的。

倘若强行描写自己似懂非懂的知识,会更加消耗脑力。也许需要不停检索、查资料、翻书,这类行为会打断完整的创作过程。

2.将重心转移到描写剧情上来,用好看的故事包容复杂的知识。

在一部完整的小说中,知识应当作为剧情的部分元素存在,而不是单独拎出来孤立地做讲解和介绍。

要想将知识很好地融入剧情,上面的第一点是基础也是前提。

理解是第一要务。

之后才是寻找知识与剧情相关的点,在恰当的位置嵌入合适的知识点。

3.注意知识在文中所占比例,避免喧宾夺主。

某些知识点是可以展开的。

它们就像是树木的根系,可以朝着不同的方向不断链接、纠缠和延展。

某个知识是否需要展开,要看它与当下剧情的关联有多大。如果关联不大,尽量避免做与剧情无关的冗杂科普。

这会导致读者接收的信息容量过大,从而自动过滤了重要的情节内容。

写书两年,我很庆幸不同的故事给了我不同的启发和经验,能够让自己意识到不同的问题并想办法改正。

不断精进,不断提升。

这大概,就是创作的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