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给教育者的启示:教育应该讲究时机,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九州君子好人 2019-12-01

我在准备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收到了原来教过的孩子家长的微信,让我推荐几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或公众号,好让她在因辅导作业而暴跳如雷时能够平静一下。我是从二年级开始带她家孩子的,说来我真的喜欢这个孩子,他当时不过是一个7岁的小娃娃,但活泼可爱、礼貌懂事还自律,而且给他讲东西领悟特别快,虽然不太善于举一反三但保证能把'一'拿下,总之就是特别让人省心,我有时甚至都希望他是我的儿子。

尽管我以为孩子已经如此让人省心了,但妈妈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还是满满的焦虑。据说孩子的姥爷当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所以家里人都对孩子寄予厚望(这种逻辑其实很奇怪,而且他们自己也并没有考上清华大学)。妈妈认为孩子目前离考上清华大学的距离太远了,所以一直要求孩子一举一动按照自己的要求行事。比如每天作业做完后每科要再多做一张练习卷,多做一份口算题,再多背一首诗以及练一页字等。这些做完以后好不容易能玩一会了,妈妈还要唠叨孩子'快去看看书!'最伤害孩子的是,这位妈妈似乎从来看不见孩子的进步和努力,因为她觉得这些进步都是应该的,但是只要成绩下滑就立刻焦虑起来。

母亲直接面对孩子的时候非常容易引发焦虑情绪,尤其是作业辅导这件事。这位妈妈辅导孩子作业的气氛也是十分紧张,爆粗口、咬牙切齿、拍桌子基本都是天天可见的操作,孩子最后都是抹着眼泪写完作业。虽然我早就不带他了,但近半年妈妈已经跟我诉了3次苦了,因为孩子越来越大,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挣脱妈妈控制的欲望越来越强,更让妈妈担心的是成绩也越来越差。好在这位妈妈现在开始尝试从自己的身上找问题了。

心理学给教育者的启示:教育应该讲究时机,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那位因讲解陶渊明《归园田居》并戏称陶渊明'种的鬼田'而火爆网络的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戴建业老师在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被问到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时他说:'如果让我再教育一次我的孩子,我绝对不会那么严格地要求他。我应该给他一个快乐的小学和初中时光。因为你看我们这些人,当年都没读过小学初中,现在都能在各行各业独当一面。可惜我没有机会了,他已经长大了。'听完这段话,不免想到扪心自问,我们到底该提供怎样的教育?

15年前的你肯定无法现象现在的生活能如此便利,打死也不会相信会有无人码头、无人超市、无人银行,所以15年以后的生活该是哪般景象你也无法想象。未来具体怎么发展无法预料,但可以肯定的是只顾埋头苦读是远远不够的。

《让孩子学会思考》给了我一些启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十足的信心、独立自强和勤于思考的品质、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从容面对未来的'杀手锏'。作者达林·斯威特兰和罗恩·施托尔伯格是都置业临床心理医生,专注于研究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在儿童青少年的社交、学习和情感问题方面深有造诣,这一点在字里行间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本将心理学和教育结合得尤其舒服、内容即实用又简练的家庭教育书籍,真心推荐大家仔细翻阅。(可以去头条一下“让孩子学会思考”的视频,可学习的内容也很丰富

心理学给教育者的启示:教育应该讲究时机,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科学教育孩子发展心理学绝对是重中之重。我在心理所学习期间,20几个任课老师都曾有意无意地提过发展心理学对教育的重要性。《让孩子学会思考》亦拿出一章的篇幅来科普发展心理学青少年阶段内容。发展心理学能够帮助人们预知每个阶段可能发生的问题从而提前防范尽量避免问题的发生。《让孩子学会思考》从三个最具代表性的方向为读者科普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过程。(有必要解释一下,心理学针对不同问题会不同派别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每个角度都有参考价值,可以结合在一起理解。)

三个必须了解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一、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埃里克森)

埃里克森提出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认为儿童和青少年在不同发展阶段会经历不同的社会困扰。在解决这些困扰的同时会形成独特的人格特质。根据每一阶段的发展任务不同,家长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扮演不同的辅助角色。

婴儿期(0~1.5岁)

婴儿期面对的主要矛盾是信任与不信任。孩子从原本一个温暖安全的环境经过痛苦的挤压过程来到了嘈杂、寒冷的新环境,他对这个世界是充满怀疑和恐惧的。最初新生婴儿是无法分清自己和世界的区别的,他饿便认为全世界都饿,他冷也会觉得全世界都冷。直到长到大概7个月左右,通过大量实践的积累,他渐渐发现并不是饿了妈妈就会马上过来喂,冷了热了也不会马上得到改善,于是他开始逐渐将自己与世界区分开来。养育者照顾婴儿的过程决定着他对这个世界信任与否。

给养育者的建议:

婴儿未来会能否信任这个世界主要取决于监护人在饮食起居、情感上的回应与照顾的反应速度。为了让婴儿能够建立对信任感,一个值得信赖的养育者至关重要。值得信赖的养育者应该为孩子提供无微不至地照顾,怀揣着浓浓的爱意,保证对孩子关怀备至,做到随叫随到。这个时期要多抱一抱孩子,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可以跟着他的'啊啊'声有节奏地互动,可以做一些动作逗一逗他。年轻父母在这一方面应该多请教有经验的长辈,在逗孩子方面长辈们往往有更多、对孩子更有益的花样。

心理学给教育者的启示:教育应该讲究时机,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幼儿期(1.5~3岁)

幼儿期主要面临的是自主与羞怯或怀疑的矛盾。这一时期是独立意识迅猛发展的时期,养育者会发现孩子在这一阶段特别叛逆,特别有自己的主见。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此时的孩子非常渴望掌控环境和自己的身体。常见事件如拒绝按时睡觉、不愿意让成人帮助、如厕等。

给养育者的建议:

幼儿期是自主意识第一次迅猛发展的时期,是一种成长的表现。照顾这一时期孩子的养育者应该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为孩子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让他有独立掌控环境和自己身体法机会,以帮助孩子自主意识的发展。当然,这一时期的孩子可能连路也走得不是很稳,养育者这个时候替孩子代劳一些事情也是在所难免的,只要不要过分阻拦孩子自主意识尝试的机会、耐心等待就好。


学前期(3~6岁)

学前期主要面临的是主动与内疚的矛盾。这一时期的孩子开始尝试通过操控周围的事物掌控环境,并已经有意识地安排自己的活动,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听从指挥。这时候如果养育者强制安排孩子的行动,孩子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被反对而感到内疚和不满。

给养育者的建议:

这一阶段最让家长头疼也最让孩子烦恼的就是分离焦虑。分离焦虑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养育者应该帮助孩子度过分离焦虑这一难关。建议家长创造适当机会让孩子离开自己,回来后要让孩子知道你为此感到骄傲。


学龄期(6~12岁)

学龄期主要面对的矛盾是勤奋与自卑。不难发现,这一时期开始孩子将正式步入学生生涯,以学校为主要'战场'接受全新的挑战和机遇。此时孩子不但学业压力剧增,社交压力也同样不小。这一时期无论是学业还是社交上的成功都会增长孩子的成就感,而失败带来的无疑是自卑。

给养育者的建议:

家有学龄期孩子的家长应做好孩子到更松散的环境中生存的心理准备。为了帮助孩子健康发展,家长应该放心地让孩子到安全的环境中玩,要允许孩子有犯错和改错的机会,即使你已经预判到他肯定会犯错,只要不会造成较大的伤害不妨让他品尝一下后果。无论是社交还是学业问题,家长一定要站在辅助角色中,万不可因害怕孩子做不好便全权掌握他的一切。面对问题,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引导孩子自己思考找出解决办法,无论解决办法好坏,让他去尝试即可,事后可以跟孩子一起总结一下,此时再想一想如果以后再出现类似的事该怎么做更好。


青春期(12~18岁)

青春期的主要矛盾是自我认知和角色混乱。因这一阶段他时而挺清楚自己,时而又混乱不清,故而会迫切地期望建立清楚的自我认知。也因为角色的混乱,他不知道该怎样去确定自己,只能不停地尝试,会做出他认为好玩或有趣的行为,穿一些可能看起来奇奇怪怪的服饰等。同时青少年十分在意同伴的看法,但其实内心也渴望能得到父母的认可和帮助支持。

给养育者的建议:

青春期家长做好迎接孩子夸张行为的心理准备,只要没有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就要尊重孩子特立独行和个人决定。但家长最好沟通交流工作,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确保孩子有疑惑或者困难的时候能够放心地与父母沟通。同时父母也能通过沟通监督孩子线上线下的社交情况,避免孩子如入歧途。

心理学给教育者的启示:教育应该讲究时机,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二、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

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是从思维方式的发展角度展开的。他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不断亲身经历,孩子的思维方式会逐渐增长发展,构建出他自身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并将孩子的认知发展分为4个阶段,每一阶段都要持续好几年,所以家长要学会等待。

感知运算阶段(出生到2岁)

2岁以前的孩子一切的感知都来源于自身的运动,经过不断地探索,他开始明白一些现实,比如东西从眼前消失还是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比如他能够发现哭闹的方式可以帮助自己达成自己的要求等。

给养育者的建议:

如果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这一阶段也可以叫做口唇期。在很长一段时间孩子会通过触摸并放进嘴里'品尝'的方式认识周围环境。家长能做的就是确保环境安全,没有能卡到孩子的小物件,远离电源、火源、危险品,保证环境卫生等,然后就欣慰地看着孩子探索去吧。


前运算阶段(2~7岁)

2~7岁的孩子情感和思想都更加复杂,因开始学习语言所以非常积极地利用语言进行沟通,词汇量也迅速增加,同时他们还开始学习数数和归类。不过孩子在这一阶段孩子还是以具体思维为主,不能理解抽象概念。考虑事情常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做到换位思考。

给养育者的建议:

根据这一阶段孩子发展的特性,家长应该帮助孩子语言的学习,并引领他通过具体的、他能理解的方式组织他的世界。另外家长应该给与孩子适当的期望,理解孩子这一阶段还有很多做不好的事情,比如抽象的数学学习。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7~11岁的孩子摆脱以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模式,逐渐开始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会别人的感受。开始关注自己圈子以外的事情。在理解事物上虽然还需要直观物体做支撑,但逻辑思维能力明显提升,可以进行假设性问题的解决。

给养育者的建议:

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孩子思维能力已经往更高级的层面发展,已经有能力承担更多额外任务,可以说这是一个让孩子直面行为结果的一个大好时光,是不可多得的'训练时光'。同时孩子开始发展出批判性思维,遇到事情家长应该以引导孩子思考为主,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形式运算阶段(上一阶段结束之后)

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后孩子的逻辑能力和抽象能力都明显提升,体现在能够运用数学和科学概念验证假设性的问题。思考问题时能够找到更加全面的策略,也拥有对行为结果进行预判的能力。这一阶段发展迅速,是进入社会的准备阶段,也是尝试、犯错和成长的大好时机。

给养育者的建议:

这一阶段家长最好的角色就是一个忠实的听众和坚实的后盾,让孩子有可以求助的地方,有倾诉的地方,也有获得力量的地方就足够了。

心理学给教育者的启示:教育应该讲究时机,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三、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

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理论从道德水平角度讨论,且发展阶段基本不强调年龄,只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动机。与前两个理论的共同点是前一个阶段的发展是后一阶段到来的基础,且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一个阶段的发展任务。

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幼儿园到小学)

这一阶段为顺从与惩罚阶段,孩子行为的出发点以自己的需求为主,不会考虑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他判断行为的好坏主要靠成人的表现,即受到惩罚的行为是不好的行为。

第二阶段

进入较功利阶段,开始意识到别人也是有需求的,比较厉害的是他开始学习利用别人的需求满足自己的需求。所以虽然依然会以自我为中心,但开始考虑尝试通过说服别人的帮助自己。

给养育者的建议:

这一阶段需要家长注意的是制定规则和坚决执行。为了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家长要提前制定简单明了的规定,而且一定要全家保持一致持之以恒地执行规定,无论孩子使什么招式都不能让他逃脱惩罚,让他知道行为的后果。


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初高中生阶段)

这是一个追求一致的阶段,思考时开始考量社会的考量和期许,并通过参考别人的行为判断自己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在意同龄人的看法)。让人高兴的是,这一阶段的孩子即使没有奖惩措施也会保持良好的行为。对朋友的重视程度上了一个台阶,忠诚度和信任度也进一步提升。

第四阶段

这是产生是非观的重要阶段,常见高中生或青年人能够达到这一高度,但很多人终生的道德水准只达到这个水准。这阶段的人决策制定上升到道德层面,不再拘泥于别人的赞美而采取行动,而是更加综合考虑行为本身的意义。已经知道遵纪守法的重要性,但缺少灵活性,认为制度不可撼动。

给养育者的建议:

这一阶段孩子的交际圈对孩子的发展影响非常大,所以家长要留心观察孩子与人交往的情况,以更真实地了解孩子,比如他与朋友、同学在一起时的表现,观察孩子社交账号等。同时家长还要跟孩子经常沟通自家价值观与孩子朋友家庭价值观的差异,以引导孩子向健康的价值观方向发展。


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

第五阶段是社会契约阶段,一般来说大学生之前的人是很难达到这个水平的,一部分人终生都将保持在这一道德水平上。这一阶段的人开始意识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和价值观,并尊重这一现象。他认同法律是有效的社会契约,但并不认为法律是不可以改变的;认同法律代表社会秩序,但绝不认同法律是道德原则。

第六阶段

这是理想和普通道德原则阶段,这是一个假设阶段,没有几个人真的能够达到这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人会根据自己的良心和意愿做决定,对这一阶段的人来说法律已经没什么存在的必要,因为每个人在每件事上都会做出正确的决定。

给养育者的建议:

虽然这一阶段很难有人能够达到,但万一呢?所以只要发现孩子有这个苗头,就要刻意培养。

心理学给教育者的启示:教育应该讲究时机,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如何应对信息化带来的这些事物?

通常来讲,学习的途径可以分为三种,即从别人的经历中学、接受周围同龄人的身上接受教训以及个人直接经验,这三种学习方式都能使人受益,但对孩子来说个人直接经验获得的教训最直接、最易接受也影响最大。秉持着这个念头,我们来看看让家长老师头疼的信息化产品。

手机

心理学家们提倡让孩子通过做事获得各种能力,但手机的出现却剥夺了很多可以进行训练的机会。比如出现紧急事件时也许最先想到的就是找人帮忙,而不是自己尝试化解危机;比如信息太过丰富,准备资料的时候随便一查就能找到需要的内容,错过了计划、整理的时机;再比如更多依赖线上交流,丧失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为了不让手机过早地'绑架'青少年,《让孩子学会思考》为读者提供了一下建议。第一,家长要严格区分作业时间和手机时间,违反规定可以以没收手机一段时间予以惩罚。第二,既然手机不能彻底消失,那不妨尝试让孩子在使用手机中体现出现实价值,比如让孩子帮忙导航、查找某些需要的信息等。第三,引导孩子重要事件不可通过手机聊天商定,尽量当面沟通。第四,买手机时要与孩子商量款式,同时要让孩子意识到买手机所需要的钱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第五,社交焦虑容易将孩子推向电子游戏,所以家长要注意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是否需要帮助,如果有问题要及时与孩子沟通提供适当的帮助。

电子游戏、社交网络、电视等

电子游戏、社交网络、电视等产品已经完全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想要彻底避免几乎不可能,只要孩子的使用时间适量家长不需要过多干涉。但当孩子出现以下情况时,家长就需要提高警觉了:

  • 其他人再三要求也不停止

  • 全神贯注到别人同他说话他也无动于衷

  • 关闭时依依不舍

  • 躲躲闪闪、背着大人玩。

如何正确规范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呢?第一,家长要与孩子共同商议游戏时间,并严格执行;第二,可以邀请孩子一起玩游戏的朋友同学来家里玩,将纯线上游戏变为线下聚会;第三,严密监视孩子的网友及发布的信息。针对孩子私密信息制定严格的规定,如真实名字、家庭住址等重要信息不可以公布在网络上。询问孩子与那些网友是如何认识的,勤浏览孩子的个人信息和发布的消息,尤其是自拍照一定要把好关;第四,为电子游戏设限,使孩子能够分清主次,严格遵守游戏时间,引导孩子谨慎选择游戏种类;第五,一定要让孩子意识到网络上认识的人只是刻意塑造出来的某一面,现实生活中的他一定是多面的。

体育运动

中科院心理所施建农老师主要研究超常儿童教育,还办了一所专门进行超常儿童教育的学校,这所学校非常重视体育运动。体育运动不但能强身健体,还能锻炼坚持、努力的品质,体验要输赢不同的感受,感受团队精神和勤学苦练后的成果,还能让孩子与不同年龄段的人有面对面有效的交往。

家长能在孩子的体育运动中做些什么呢?幼童阶段,家长主要做到保证孩子安全、吃饱喝好,运动结束后不对孩子的表现指指点点而是鼓励表扬;儿童阶段,家长要负责提醒孩子与同伴练习,当然,如果家长能够主动陪伴孩子那就更好了;初中阶段,家长要配合孩子和教练,义不容辞地为孩子提供帮助;高中阶段,这时候家长应该切断与教练频繁地练习,而是交由孩子与教练沟通。只有孩子向你寻求帮助的时候再出现就够了。

心理学给教育者的启示:教育应该讲究时机,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事

需要强调的是,无论孩子多大,家长都不要干涉教练的教育,更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诋毁教练,否则教练的教育会受到影响。

提前了解孩子在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对引领、教育孩子是非常重要也必要的。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以及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分别从社会心理、思维认知以及道德水平三个方面为我们阐述了孩子不同阶段、不同角度的特征分析,为我们教育孩子提供了理论依据。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家庭教育任重道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