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有各种热的病证,辨火之证首先辨别虚火和实火。实火多先系火旺而后水亏,来势急。虚火多系先水亏而后火旺,来势缓。其治法,虚火者宜滋降,实火者宜清泻。 现就脏腑临床常见的火证(实火),分述辨治如下。本文所谈之火证,以脏腑实火证治为主,其中仅肾脏之火为虚火。此外,关于胃阴、肺阴、心阴、肝阴等虚火及风火、湿火、痰火等皆未论述。 ①心火 心为君主之官,藏神,开窍于舌。心和则舌知五味。若心神抑郁,郁而化火,火性上炎,内扰心神,便出现: 心烦失眠,口舌生疮,或糜烂肿痛,甚则谵语神昏,哭笑无常,大便秘结,舌尖红苔黄,脉数等。治法: 清心泻火。常用加味泻心汤之类。 ②肝胆火 肝为刚脏,为将军之官,性喜升发,与胆互为表里。肝气郁结,久而化火,所谓“气有余便是火”。火性冲上,临床常见: 头晕胀痛,面红,目赤,口苦,耳聋,急躁易怒,甚则吐血,衄血,舌边红赤,苔黄,脉弦数等。 治法:根据《内经》“实者泻之”的治疗原则,采用清泻肝胆的方法,用苦寒直折的龙胆泻肝汤加减。 ③脾火 脾为仓廪之官,开窍于口,口唇为脾之外候,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若脾有伏火,则口唇为病。症见: 口燥唇干,口臭,口疮,烦渴易饥,舌苔黄腻,脉濡数等。 治法:以“火郁发之”之意,用清脾泻火的泻黄散之类。 ④肺火 肺主气,为相傅之官,主宣发肃降,开窍于鼻,邪热蕴肺,则宣肃失职。临床常出现: 呼吸不利,口鼻干燥,咳吐黄痰,或吐脓血,烦渴欲饮,尿黄,便燥,或鼻衄,咯血,舌质红,苔黄,脉滑数等症状。 治法:泻肺清火,平喘止咳。方用泻白散加减。 ⑤胃火 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胃有积热,日久化火,循经上炎,津液受灼,升降失和,故见: 胃脘灼痛,烦渴引饮,齿龈肿痛,或溃烂出血,呕吐嘈杂,舌红,苔黄燥,脉数等。 治法:清泻胃火。方用清胃散之类。 ⑥大肠火 大肠为传导之官。湿热蕴结大肠,或肺火移于大肠,以致大肠传导失常,而出现大肠诸症。临床常见: 大便秘结不通,或便泻,腹部胀满而痛,拒按,或暴泻黄赤腐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等。 治法:通腑泄热。用大承气汤之类。 ⑦小肠火 小肠为受盛之官,与心相表里。若心火亢盛,可移热于小肠,以致小肠实热,症见: 心胸烦热,小便短赤,甚则尿道灼痛,或尿血,或口舌生疮,舌质红,苔黄,脉滑数等。 治法:清泻小肠之火,常予导赤散。 ⑧膀胱火 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湿热蕴结膀胱,则气化失常,而使: 小便不畅,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或小便淋沥混浊,或见血尿、砂石,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舌苔黄腻,脉数等。 治法:清热泻火,利湿通淋。常用八正散加减。 ⑨肾火(阴虚火旺) 肾为作强之官,主藏精。阴精亏虚,虚火内生,相火妄动,临床常出现: 五心烦热,口咽发干,遗精盗汗,颧红,唇赤,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质红,脉细数等。 治法:滋阴降火。常用知柏地黄丸之类。本方用于阴虚火旺所致的腰酸遗精、头晕、盗汗、手足心热等症,颇为有效。若于滋阴药中加入肉桂一味,为导龙归海、引火归元之法,更见精当。 |
|
来自: 你到哪里去了呢 > 《发热诸热、高低热不定时热火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