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解崤函:中国人的地缘韬略何以与生俱来,深入骨髓?

 历史杂货间 2019-12-01

滔滔黄河把陕西与山西划分开来,因而从两千多年前开始就是三秦大地与三晋大地的天然界线。从以下的地理关系结构图中不难看出,秦国所在的关中平原四面环山,东北方向跨过黄河是晋国所在的山西高原,正东方向经过崤函通道则是广阔的中原大地。显而易见,如果秦人仅仅满足于做一个区域大国的话,蜷缩于关中已经足够支撑这份野心;可如果要逐鹿天下的话,就必须打通崤函通道,直接参与中原地区的争霸。从地图上看,崤函通道被秦岭与山西高原从南北两个方向包裹其中,作为这一地区最大的地缘势力,晋人所考虑的恰恰与秦人相反,那就是全面封锁崤函,把秦国堵死在关中平原之内。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晋国首先要做的就是控制通道的东西两端。接下来我们把崤函通道单独放大,看看这条狭窄的走廊究竟有何玄机。显然,“两山夹一河”是通道的基本格局,黄河折而向东的拐点便是通道的西部端口,而对于这处要地的占领,晋人并未花费太大力气。

讲到这里,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周人东迁之前的封国格局。在关中平原上,周天子坐镇镐京(今西安市长安区),郑国和虢国分居东西两侧以做藩篱,其中虢国在西,郑国在东,并且郑国所在的位置刚好就是黄河折而向东的拐点,亦即崤函通道的西端。

平王东迁洛邑的同时,周人依样画葫芦,将郑虢两国迁徙至洛阳盆地的两端,其中郑国依旧在王室以东,亦即今天的新郑;虢国在王室以西,位置好巧不巧就在崤函通道的东端(地图上显示为“南虢”和“北虢”,其实是同一个国家被黄河分为两个部分,南岸以上阳城为中心,称“南虢”;北岸以下阳城为中心,称“北虢”)。其实这也很好理解,西周将郑国封至通道西端,是为了堵住敌人经通道威胁镐京;东周将虢国封至通道东端,是为了防范敌人经通道威胁洛阳。两处均为要地,天子既然想安定天下,自然要派遣最信任的封国来驻守。

话说回晋国,当周王室威严不再,诸侯开始竞相兼并时,晋国首先看到了崤函通道的战略价值。郑国东迁之后,晋人兵不血刃填补了通道西端的权力真空,此时的秦国还在为了能够在关中站稳脚跟而与戎族血拼,根本无力也无暇同晋国竞争。解决了西部一端之后,晋国开始把目光瞄向虢国人控制的通道东端,但这次晋人却要大费一番周折,其原因就在于虢国的地形条件太利于防守了。接下来我们把目光聚焦于虢国所在的位置,大家有没有发现原本平行延伸的中条山与秦岭在这里突然有了相向压迫的趋势?虢国就刚好卡在通道内最窄的这一截上,也就是说外来的敌人只能从东西两侧对其进攻,南北方向根本展开不了军队。而根据前文的内容我们知道,虢国东侧是周王室,危险不大可能来自这里,那么对于虢国人来说只需要集中兵力守住西面就足够了,这无疑降低了防御的难度。

不过对晋人来说,问题恐怕不止于此,虢国北部的中条山在这一段是中空的,与虢国唇齿相依的虞国刚好位于这片谷地当中。如此一来,态势便十分明朗,晋军若想吞并虢国,要么绕过中条山西端,沿崤函通道自西向东逐次进攻;要么借道虞国,出其不意直插虢国北部,并且最终晋人选择了后一种方案。公元前658年,晋国向虞国提出借道请求,后者不仅爽快答应,甚至联合晋军参与了对虢国的攻击。对于虞虢两国的唇齿关系,虞国上下并非全然不知,只可惜虞君的战略目光远不及自己的臣下长远。面对朝臣们的通盘反对,事前已经接受晋国好处的虞公全然不予理会,四个月后晋虞联军攻破下阳,北虢之地尽数归晋。三年之后,晋人故伎重施,晋虞再度联手灭亡上阳,虢国自此不复存在。在《为什么说“秦晋争霸”的本质是渭河平原与山西高原的地理博弈?》一文中我们曾经提到过,晋国历代国君中最能打的一位就是晋献公,而彼时主导两次伐虢战争的正是此人。

对于战后的利益分配,献公倒是显得颇为大度,晋人只要土地,其余战利品任由虞人挑选,此举正好符合虞公心意,但虞国灭亡的倒计时却也由此开启。灭虢之后,晋军原路借道虞国返回国内,这时晋国大将里克忽然声称身体有恙,请求将军队暂驻虞国都城附近,病好之后再行赶路。对于“革命战友”的微末诉求,虞公毫无拒绝之理,但下场就可想而知了。数日之后,晋献公亲率大军邀请虞公打猎,结果两人的欢声笑语还没有结束,虞国国都便被晋军攻破,虞国全境沦陷。自此以后,晋国完全控制了崤函通道的东西两侧,自秦穆公以后数代秦人被封锁于关中平原。回顾春秋,许多时候我们不得不佩服,中国人的地缘智慧确实是历经两千多年的沉淀,深入骨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