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醒茶之音 | 茶香的七种境界

 康泰wjr图书馆 2019-12-01

本文接续上一篇“风味轮”的探讨

《风味轮你好,还能一起喝茶吗?》

无论是对于刚开始爱上喝茶的新客,还是多年沉浸其中的老粉,香气都是品茶极有魅力的部分。然而,对于新客与老粉,茶香所吸引他们的却可能是不同层次的表现。承接前文所述,若是仅仅从风味轮来理解茶,着力于描述茶所展示的味觉、嗅觉表象,无异于从音高、节奏来听琴,从构图、着色来看画,虽然有辅助作用,但距离真正的审美却隔着鸿沟。本文就茶香为例,尝试做一点分享。

图 |《三联生活周刊》2018年第17期  摄影 | 张雷 

从品味的角度出发,一泡茶只要一旦让人感觉到“躁”,便立即落入了下乘。

香之“躁”,从字面上来讲,差不多是气味异杂、粗糙,或刺激性极强等不入流的表现。最常见的是伤火的武夷岩茶:干茶色泽褐中带黑、光泽枯如槁炭,热水一冲,浓强的炭火味袭鼻而来,盖香带有明显的焦味糊味,同时又透着些许闷气,嗅之令人心生厌烦。有茶友以“烟熏火燎”来形容岩茶,说的大概就是这类充斥市场的不入流产品。可惜好岩茶的名声为它们所累,毁誉参半。

躁不一定要有异杂味,味道纯粹也可能躁气十足。那样的茶在躁感的香气之外往往伴随着干涩、回味短促的茶汤。喝下去不觉得自己在喝茶,倒像是喝了杯廉价烈酒似的,不但不能让人沉静,反而更浮躁起来。许多流行音乐具备这种能力,只要一播放,就觉得嘈杂、烦躁。

当然了,躁不全然是茶的问题,还有茶产业或制茶人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因素。此不详述。

香之“飘”,即香路向上、香高,甚至高到直插脑门,但除了飘扬的香气之外,茶汤淡薄、毫无回味可言。

飘与飘逸不同。飘者无根,茶香经热水一激,初开盖时香气抓人,想要再往后细品香之变化,往往几泡就闻不见香气了。飘香往往不聚,看似哪儿都有,却又抓不到首尾,不知不觉便空无一物了。而飘逸的香气,则是在相对沉稳、耐回味的基础上散发出的某种飘逸的气质,这种气质能够贯穿整个茶汤的品饮,特别是其鼻腔里的气息,以及喝下去之后整个人略略兴奋的感觉,让人难忘。正宗的武夷山马头岩肉桂、台湾木栅铁观音便有此类气质。

坊间许多培训班教学,闻香时只轻微打开杯盖,从细小的丝缝中嗅得茶香,他们认为这样子闻香更精准、更持久。但从第一线的选品的实际经验来总结,这种丝缝嗅香的做法,选出来的大概都不是合格的茶。原因很简单,一开盖就随着热气散去的茶香,往往是层次较低的飘香。这种飘香也耐不住火,一进焙笼稍加些温度便荡然无存了。当然,也经不起时间的检验,诸如新工艺、汤色白绿的铁观音或轻发酵的台湾高山茶、凤凰单丛等,趁着茶还新鲜喝了便是。

有些茶老师讲“科学”,说人嗅觉最灵敏的时段也就刚开始闻香的几秒钟,故而教人闻香要快,甚至说开杯盖闻香之后、若合上杯盖再重新打开便不适宜闻香了,那大概率是为了“飘”香风格的茶做论述。毕竟,好茶的香气从来没那么娇气,正常闻就是了。

飘香风格的茶并非不好,只要香气干净、纯正,换一种角度来欣赏也别有一番滋味。

“浓”是个中性词,放在茶香的语境里来看,有些直白、高锐、强烈。相较于飘香,浓香多了几分茶汤中的香气,其丰富度和持久度也更胜一筹。

浓香的茶香气表现直接,有时候甚至直接到令人感受不到它的变化;或者过于粗糙,以简单粗暴(爆炸式)的方式来呈现。这种香大多出现在近十年来科研单位开发出的新品种,如黄观音、黄玫瑰、金牡丹等。香则香矣,绝大部分都有浓到令人发腻的问题。而另一种“浓”的表现为脂粉气,如台湾的阿里山茶或红玉红茶(台茶18号),多香浓而艳,颇有风尘之感。

浓香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是浓烈,带有一种野性或异域之感。如云南生普的台地茶、滇红、滇绿,还有锡兰红茶、阿萨姆红茶、大宗茉莉花茶(白兰花茶)等。这类茶叶香气直接而奔放,往往被称为“霸气”,也颇有一批粉丝。然而,这种浓烈以异域之审美维度固然可圈可点,但从中国传统审美的角度来看,却少了些内涵。不过,听惯了温柔敦厚的诗经,偶尔来首秦腔,也是挺有意思的。

浓香的茶在市场上大概是最受欢迎的茶,既免去了飘香无根的困扰,又能以简单直白的嗅觉体验表现出茶的魅力。

“清”,最低标准要清晰、清澈,进一步则要细腻、清雅、有内涵。于制茶人而言,要把茶香做到“清”,已经是有些挑战性了。

“清”的香型可以是干净的花香、果香,或者其他的工艺香、特殊的品种香,乃至地域香,让茶保有可识别的身份特征。“清”并不排斥丰富与变化,但这丰富与变化必须得在每一单一香气都清晰、清澈的前提之下。就好比弹琴,若是每一个音都弹得准确、干净,且音色美好,那样的组合决然有机会成为美妙的乐曲,但若是单音失却了“清”的基础,便谈不上组合之美了。

“清”并非容易达到的境界,茶叶在从树叶向茶叶的迈进过程中,需要茶人有丰富的经验和精准的拿捏来表达,过与不及皆不成。理论上说,工艺相对简单的茶比工艺繁复的茶更容易做到“清”,单品的茶也比拼配的茶更容易做到“清”。不过,还得就茶论茶。

 举绿茶为例,为了保持洞庭碧螺春天然的花果香,制茶人往往十分小心,不敢拉高锅温下手去炒,有时候越是早春越是细嫩的原料,成茶越容易带有青草味——杀青不足导致。茶叶有了树叶的味道,无论它别的香气多么美妙,都和“清”无缘了。碧螺春容易“不及”,而西湖龙井则容易“过”:为了保证产量与品质的稳定,龙井往往是机器杀青“一锅端”,很容易炒过,出现茶叶过熟的“豆香”,乃至“炒豆香”。这种香气即使清晰、纯粹,也谈不上“清”,因为原料所自带的天然美好味道已经被破坏殆尽。

参加国际论坛的时候常见学者把“清”翻译成clean、clear,可以说仅仅领会到了“清”最浅层的含义。于茶叶审美而言,“清”除了干净、清澈,还需要清雅、有内涵。简单举欣赏美女为例,一个皮肤很好、五官很干净的女孩大约是clean、clear的“清”。而在肤质与样貌之外,有一种美人是气质之“清”,如小龙女、香香公主,让人不自觉忘却尘世、沉浸其中。最高级别的“清”香之茶有这种魔力。

至于市面上的“清香”茶,和此处所论“清”香相差甚远,不足为据。

古谚有云:“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人与人之间,可能一辈子的交情却并不真正了解,也可能仅一面之缘就如同故人一般知心。人与茶也是如此。新客、老粉,时间未必说明问题,但欣赏和理解的层次却很说明问题。看罢茶香的前四种气质“躁、飘、浓、清”,尚有“沉、幽、韵”余下三种,留待下文详述。

醒茶之音

醒茶是泡茶的第一个步骤。用沸水浇淋泡茶器,使之温热,再将干茶投置其中,让茶叶在蒸汽的作用下慢慢苏醒。醒茶时,温热的茶器、清脆的茶音、初展的茶香交相呼应,未尝先得触觉、听觉、嗅觉的多重感官体验,品茶的乐趣始于此。《醒茶之音》便得名于这美妙的瞬间。醒茶过后的茶汤滋味表现会更加醇厚、饱满。经验丰富的喝茶人,往往在醒茶的片刻便能有所初判,茶质良劣显露无遗。《醒茶之音》期望通过相对理性的实证性论述,如醒茶一般,唤醒美好,喝明白茶。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