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声告白》终其一生,我们都在摆脱他人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海鱼wxy 2019-12-01

主播:荣荣  

《无声告白》这本书讲述的故事很好理解,因为离我们很近,涉及的问题也很容易看清根源,我们在家庭生活中或多或少有重影出现。

 可家庭又是庞大而复杂的问题,我们能看到一个又一个小问题的因果关系,可是捋着捋着,又和另一条线缠绕在一起,最后就变成了一大团问题,我们会质疑:“这一家子怎么就过着过着就变成这样?”

每一个家庭,都会有千丝万缕的纠结与美好,从一个细节,犹如管中窥豹。我自己很喜欢研究心理学和家庭系统理论,今天想分享给大家一位家庭治愈大师鲍文的概念,看看能否带给大家,另一个层面的理解。

鲍文认为任何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是整个家庭的问题。一对父母的“自我分化”程度影响着一个家庭,影响孩子的“自我分化”水平。

1

那么什么是“自我分化”呢?

这个词听起来很机械,但一个词和它很接近就是“独立的自我”。

 “自我分化”就是个体在与外界保持情感联系的同时,维持自身独立情感功能的能力。以及个体区分理智和情感的能力。

“自我分化”水平高的人,在面对压力、焦虑时,能够理性地将事件与情绪分开,有弹性的态度,具备很好的情绪稳定能力与应对策略。

“自我分化”水平低的人,思想和感受和他人融合程度越多时,情绪和行为反应越容易受到他人影响,特别容易陷入家庭情绪纠纷。

是不是听起来有点一头雾水?我来解释一下,我们在原生家庭中青春期左右完成的第一个阶段的自我分化,那个时期会有强烈的自我概念,有社会,有自我和父母的明显区分,有独立个体的深入意识。

2

 莉迪亚最后为什么那么痛苦?

我们知道莉迪亚从5岁开始到16岁在原生家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她不但没从家庭中得到可以“自我分化”的条件,反而,她要不断的付出,还要割舍天生的“本我”去获取母亲的亲密感。

因为她身体处于16岁青春期自我意识觉醒,但却发现没有能力反抗,逼她走出最后一步的,是绝望,她太渴望一跳就能进入的轻松里。

所以,她在16岁“自我分化”水平展现出来时,已经低于正常人太多,超出自救范围。因为时间太久,即便,她没有选择自杀,也许有很多年痛苦,甚至是心理干预治疗,才能获得正常的人生。

我们现在经常会提到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其实和“自我分化”有相似之处,但又有不同。

原生家庭,联系最多的就是曾经的痛苦羁绊。独自奔波在人世间的成年人,心里满满的委屈,世间最痛苦的莫过于,知道了自己不完美的来源出处,却没有能力回到过去。最好的结局,无非就像《都挺好》里的姚晨最后选择和原生家庭和解,隐忍曾经的伤害,毕竟还是一家人。

而关注“自我分化”水平,更像是一个站在当下生命的高峰上,去回望自己的成长过程,找到问题,然后,去展望未来的自我期待。因为站的高度,就会统观自己的全局走向,那是一条生命长河,现在的每一刻,牵着过去,影响着未来。

3

我们在回到书中体会一下,《无声告白》中的父母玛丽琳和詹姆斯的自我分化程度。

当玛丽琳突然选择把老公孩子丢家里,离家出走寻求梦想,当詹姆斯在女儿葬礼当天下午选择和助理上床。读到这两个地方,我们都惊掉了下巴,前面都挺正常的两个人,怎么就能这出这样的事情?

玛丽琳上学期间、结婚生子全部按照自我意愿,自主选择,看起来像一个极其独立的女孩。婚后磨合、养育孩子是有苦恼困惑,但都在承载范围内。但她选择偷偷安排租住的房屋、预定好医学课程,默默为老公孩子做好早餐后杳无音讯,我们有很大的疑问,她为什么不和老公、孩子商量?詹姆斯也没说肯定不让她学习?怎么能一句话不说就丢下孩子这么狠心呢?

其实,她已经第二次这样做了。第一次,是她结婚后选择和母亲八年不联系,切断和家人的关联,这种极端行为叫做“情感阻隔”。是“自我分化”低的一个重要表现,通常会用关系断裂来对抗融合不了带来的焦虑。

这是她焦虑会采取的惯用手段,假如莉迪亚没有死,玛丽琳应该会有很多次“情感阻隔”,例如日后莉迪亚结婚情况没有令她满意,也许就会如对待母亲一样,选择老死不相往来。

 而詹姆斯的“自我分化”要比玛丽琳更差。他整个成长环境中,一直没有找到“自我”的位置。我们都知道他是因为种族歧视,一直过得很艰难,父母在社会上没有话语权更让他雪上加霜。

虽然作者没有过于描写詹姆斯和父母的相处状态,但从字里行间能够读出他的童年没有“爱”的陪伴,他是个不会爱的人。

内斯小时候游泳受到侮辱事件,回家后詹姆斯想安慰儿子说:这种感受我知道。但却说成了“他需要学会接受玩笑”。因为詹姆斯从小没有人真正的接受过安慰,这么简单的共情,他并不会。

詹姆斯见到内斯对航天知识感兴趣,从冷眼旁观到因为心情不好,扇了内斯一巴掌。因为他从小没人告诉过他梦想是什么。

詹姆斯每天都和莉迪亚在饭桌上谈论莉迪亚的朋友们,即便是编造的,他也不会发现,因为他从小连编造的机会都没有。

所以玛丽琳和詹姆斯都是在原始家庭中,没有分化好的孩子,可惜两个人在结婚的时候,一起手拉手选择,阻断过去,回避过往,却始终看不到未来。

4

大多数时候,自我分化水平,不是一眼可以看出来的。我们是因为读小说,可以看清每件事情背后的心理活动和动机,和作者一起追溯每个人的原生家庭,追溯每个孩子小的时候都经历了什么。

可是,现实的我们,常常低头忙着赶路,却忘记目的地,盯着当下的焦虑困惑不已,急于找到出口,就会有一些话题仅仅抓住,例如沟通力、情商课、愧疚感、背负,放下过去、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们很努力的找原因,去学习,去读书,可是道理都懂,却依旧过不好一生。

因为我们学了一辈子的“术”,却治不了自己“道”的问题。

也许我们可以像小说家一样,把自己的过去和当下和未来当做一颗颗珍珠,用线穿起来,站在生命的高度看待自己,回望和期待。当愿景清晰,必定会产生原动力,再去寻术,会事半功倍。

这就是“自我分化”的一个优势,它像一张卷子,随时拿出来对照自己,打了几分?是不是比去年进步了?

5

 当然,我们可以对它置之不理,但鲍文告诉我们,父母“自我分化”水平严重影响孩子的自我分化,这就意味着,我们的不幸会带给孩子不幸。

犹如玛丽琳的一次突然离家出走,犹如詹姆斯的偷情,他们在最焦虑烦心的时候,没有能力用理性思考,随着情感、情绪、他人影响走哪算哪。似乎这两件事情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算不上大事,但我们可以看见对孩子们产生的影响。

再说到莉迪亚,我们说她是这三个孩子中最倒霉的一个。不是她,也会是内斯或汉娜,因为两个“自我分化”低的人结婚,焦虑会上升,之后自然性会拽出第三方,譬如公婆、岳父岳母、或者孩子。

玛丽琳和詹姆斯自然选择了迪莉娅,形成了“三角关系”缓解了各自焦虑,暂时稳定家庭结构,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就是阻碍了莉迪亚的自我分化过程。

内斯和汉娜没有被选中第三方,但却是被忽视对象,像詹姆斯一样缺少爱的孩子,自我分化水平也很低。

6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亲子关系、养育、教育有焦虑的时候,都可以反思一下自己和爱人的“自我分化”水平是不是过低,或者其中一人过低。

例如,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很高,打99分一定先质问那一分丢哪里了?或者立即焦虑:“这孩子马虎的毛病怎么办?”只要有焦虑产生,最先反馈到自己是不是没有做到和孩子的“分化”,是什么原因会产生这种焦虑,再往前回忆,和原生家庭有什么关系,自己小时候有过类似的经历吗?那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

 如果孩子让人有更大焦虑,例如他有拖延症怎么办?我们也要首先反馈到自己和孩子的分化,是不是平时帮他做的太多了?没有给他“自我分化”的空间去发展,家庭对一个孩子来说,最大的功能就是提供一个良好“自我分化”环境,让他成长为独立的自我,但和父母和他人关系还有情感连接。

很多父母在“分数”这个问题,是无论如何不会撒手的,生活可以独立自主,学习不能独立自主,可是,我们看詹姆斯和玛丽琳,都是学霸,他们的生活幸福吗?

我们会知道孩子的未来吗?二三十年后我们现在的执念,是肯定正确的吗?

帮助他们完成“自我分化”程度,不是散养、放任不管,是有尺度的爱,有方式的帮助。但“自我分化”的原则,我们家长心里有个尺,知道想让他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是主要的目标。

就想很暖的那句“ 我希望他成为自己!”

7

 有了这把尺,在每一次焦虑来袭,先反省自己的方式和能力,确认自己和爱人这边“自我分化”没有问题,可以采取开放式问题和孩子聊天。

开头仅需一个简单的提问:“宝贝,你现在什么样的感受,能和我讲讲吗?”不管孩子此刻是发怒、悲伤、甚至是快乐,他都会立即陷入思考,用语言分享那一种情感背后的故事。

那么所谓的“亲子沟通”、“养育方式”、各种热门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真心的希望,成年的我们,不要把所有的精力放于过去的纠结,但希望有一个工具,可以让大家把之前发生的不美好,当做珍珠,串起现在和未来,因为没有过去,就没有现在的我们,不了解现在的我们,就无法去展望那个美好的未来。不展望有目标的未来,我们就会一次次陷入迷茫的奔跑。

如果今天的分享,能让我们焦虑时会意识到站在高度看自己的生命之河,或者用记分的方式测量自己的成绩,再或者,焦虑家人的时候,能先反省到自己等等,哪怕一点点的启示,都是我所希望。

最后,借用作者最经典的一句:“终其一生,我们都在摆脱他人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如果你觉得是鸡汤,过两天就会忘记,如果你真切的用在身上,这句就是有用的人生信条。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