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生家庭的悲哀,父母的自卑情结,成了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阿布的书柜 2020-02-15
原生家庭的悲哀,父母的自卑情结,成了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花了一上午的时间静静的看完了伍绮诗《无声告白》,这本书耗时六年完成,是2014 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 第1名,豆瓣评分8.2,我在想这到底是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会触动这么多人的心弦。

很多人读完这本书,想到的是作者伍绮诗最经典的那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但是我读完整本书,看到的是“原生家庭”、“自卑”这两个词。

下面,我想跟你谈谈我的理解。

你认为什么样子的家庭是优秀的?

爸爸是哈佛的博士,现在在一个美国高校任职历史教授,妈妈也是哈佛的高材生,现在全职在家带孩子,家里总共有三个可爱的孩子,一个儿子,两个女儿。

这应该是很多人眼中幸福、优秀的一家人,是很多家庭无法企及的。

但是,事实上这样的吗?

幸福的表象之下是波涛汹涌,一切都因为二女儿的自杀彻底被打碎。

爸爸和妈妈很难相信自己的儿女会自杀,毕竟在他们看来,她是如此优秀。当然,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他们却没发现,她也是如此脆弱。

爸爸詹姆斯是哈佛博士、是教授,出生就在美国,从没有去过其他地方,但是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属于过美国,因为他的父亲是冒名顶替的了一位在多年前移民美国的邻居的儿子的名额才得以留下来。这样的背景,让詹姆斯无法真正的融入美国,在遍地都是白种人的世界里,他一个人黄种人是如此的格格不入。

不管是生活、学习、工作,都让这个贫穷的中国男孩格外的自卑、自闭,他在美国二十多年没有一个朋友,在椅子上永远坐不稳当,就好像随时会有人来赶走他一样。

妈妈玛丽琳是地道的美国人,漂亮美丽,智商高,学习优秀,在哈佛大学读医,未来想当一名优秀女医生。玛丽琳是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她的母亲是一位家政老师,一手拉扯玛丽琳长大,母亲因为自己的婚姻不美满,一直希望未来玛丽琳能够找到一位哈佛的优秀男士组建家庭,过上围绕丈夫、孩子、厨房的生活,但是事与愿违,玛丽琳自己并不向往这样的生活,玛丽琳自己更愿意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知识女性,而不是万千个家庭主妇中的一员。

一次偶然机会,詹姆斯给玛丽琳上历史课,命运把这两个人牵扯到了一起,他们迅速坠入爱河。这两个人因为类似的成长环境,跨过人种差异,成为夫妻。她爱他,爱他身上的那种坚韧以及平静。那不过是她的一厢情愿。他娶她,更多是因为,他太想融入白种人的社会,在那个种族歧视严重的70年代。他享受被一个白种人女孩爱慕的感觉。

原生家庭的悲哀,父母的自卑情结,成了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你越是想依靠感情和婚姻去拯救什么的时候,你却越是得不到。

因为怀孕,白人女孩,没有拿到毕业证书,也没有成为她想成为的医生。从此,她成了华裔教授詹姆斯李的太太。她的生活从此只有丈夫、厨房和孩子。

一个原本想依靠妻子来进入主流社会的丈夫,却发现妻子比她更宅更不合群更没有朋友。

一个被母亲指望出人头地的学霸女,却嫁了一个华人先生,从此断绝母女来往,再也没有梦想这回事。

这些上一代人、这代人的自卑和不甘,都被詹姆斯、玛丽琳投入到了自己的孩子身上。

他们总共有三个孩子,其中二女儿莉迪亚因为出色的外表和智商格外受到父母的偏爱,詹姆斯和玛丽琳都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莉迪亚身上,詹姆斯希望女儿不要像自己小时候一样孤僻、自闭,他希望女儿受到所有人的喜爱,有很多的朋友,能够经常去参加同学的舞会,这样就好像能够弥补那个小时候只能隐藏在黑暗角落里的自己。

同样,玛丽琳希望女儿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当一名优秀的女医生,不要只是围绕丈夫、孩子、厨房转,甚至如果女儿为了当医生不结婚,她都是可以接受的,所以她每天都监督女儿的休息,送给女儿最多的礼物就是各种书籍,比如《医学简史》、《罗莎琳德.富兰克林与DNA》。

詹姆斯和玛丽琳夫妻两把各自原生家庭的自卑都潜意识的投注到了莉迪亚身上,所以最终导致了莉迪亚的死亡。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一书中对自卑心理解释到:“当一个人遇到他无法解决的问题却深信自己能够解决时,就会出现自卑情结。”这种自卑情结表现是多方面的,可能是愤慨、泪水、歉意、暴力等等,这些方式都是为了缓解因为自卑带来的巨大压力,但是这种方法对于解决问题无济于事。他们往往将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搁置一旁,而从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中寻求优越感。他会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开导致失败的因素,而不是勇敢向前争取胜利。在困难面前,他们会表现出犹豫不定、不知所措、畏畏缩缩。

比如,詹姆斯和玛丽琳是混血家庭的组合,这在当地都是白人家庭的社会里面是容易受到歧视的,比如有次他们全家出去旅游,在旅游途中因为别人异样的眼光,他们无法承受,最终的结果是他们决定再也不出去旅游了。

在遇到问题面前,詹姆斯夫妻两个人的做法不是迎难而上,而是回避问题。父母的做法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因为父母的处世态度,导致家里的三个孩子在遇到难题时也是回避。比如长子内斯喜欢研究航空类事情,但是不得父母喜欢,他的做法是把喜欢的东西偷偷藏起来,再也不给父母看见。比如小女儿汉娜因为一直被父母忽视,就经常偷偷的去偷一些父母和哥哥、姐姐不要的小玩意收藏起来,通过这些小玩意感受家庭对她的爱。再比如莉迪亚很讨厌生物学,但是因为母亲希望她成为一个优秀的医生而不得不学习,最后学习成绩一次比一次低,直到最后考了55分不及格,这个过程中她都不敢跟父母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和想法。

这个家庭的自卑从詹姆斯夫妻的父辈传递到了詹姆斯和玛丽琳身上,再传递到了他们三个孩子身上,就好像是一个家族的烙印,一代一代遗传下来。

原生家庭的悲哀,父母的自卑情结,成了压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那么自卑是不是真的不可救药呢?

其实不是的,自卑也是有好处的,只是我们很少去发现这些好处。

自卑促使人去改变自身的处境。

比如,詹姆斯因为自卑,所以才更想证明自己优秀,所以他从一个家庭赤贫的工人小孩一路逆袭成为哈佛学霸,最后成为美国高校的终身教授。

比如,玛丽琳因为自卑,所以才更想在当时男女极度不平等的美国社会中证明女人并不是弱者,女人能够做到跟男人一样好,所以她在哈佛求学期间学习成绩优秀,甚至超过了他们班上所有男同学,当然也因此得到了学校老师的任何和同学的尊重。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人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才会作好准备迎接未来,才能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让自己更优秀。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因为“自卑” 詹姆斯和玛丽琳成为了优秀的哈佛学子,同样,因为“自卑”他们也变成了杀死自己女儿的“刽子手”。

所以“自卑”在好与坏之间是有一个度的,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自卑情结,要时刻警惕这种“自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一些。可是,如果我们充满信心,用简单实际的方法去改变我们的生活,自卑感就可以慢慢消除。

每个人都不会一生都存有自卑感,这样会使他难以负重,所以必须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才行。即使一个人失去了自信,不再想脚踏实地地努力以改变自己的生活,他仍不想被自卑感困扰,仍然时时刻刻想摆脱这种感觉。虽然他的目的仍是克服所有困难,但是他却不为之努力,只是寻求一种自我安慰,甚至强迫自己认为有优越感。但是,这样做不但无法消除自卑感,反而会越来越强烈。因为他无法解决问题的根源,所以他走的每一步都在自欺欺人,生活中的问题也会紧紧跟随他,以至于压力越来越大。

面对“自卑”最好的做法就是正视它,然后想办法解决它。

比如詹姆斯因为自己黄种人的身份自卑,那么他应该做的是去找到黄种人身份的认同感。

比如玛丽琳因为自己单亲家庭的女性身份自卑,那么她更应该做的是强大自己,不管是否结婚,都可以通过工作学习找到成就感。

比如自杀的莉迪亚因为无法达成父母的愿望而自卑,那么她正确的做法是好好的跟父母沟通,把自己真实的情况告诉父母,而不是一再的隐瞒或者找其他借口,直到最后再也无法隐瞒下去了。

我们曾经是孩子、现在是父母、未来是长辈,都不要轻易的把自己的“自卑情结”发泄在其他人身上,尤其是自己身边亲人身上,因为这注定会成为一个悲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