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人王维,人生只不过是一场红尘里的修行

 qiangk4kzk8us4 2019-12-01

晓月微光,又是一夜禅坐。

此时的王维,花甲之年。脸上是岁月的痕迹,几近残年,却无灰败,通身一股通透气派。他缓缓睁开双眼,微叹一口气,平静地取来笔墨。他要写信,给亲朋故旧辞别。是的,他要和今生说再见了。

他想说,今生我们有幸相识,来生我们各有归处,未必再相遇。回忆这一生,我记起的不是年少时京城跨马游街,也不是诗、画、乐才名为人称羡,唯晚年于禅静中有所悟,值得分享给各位。

遂于信中敦厉朋友奉佛修心之旨”,而后坐化,享年61岁。

人生,所谓何来?又为何而去?王维用一辈子来参透,最终他才参悟人生的究竟之路是“修心”,我们来世一遭,正是为在红尘炼狱中修行。

1. 公子世无双 尝尽入世苦

他曾年少,名燥京城。

9岁父丧,15岁求功名。那年长安街,出现了一位少年,白衣负箫,风姿都美。彼时尚无人在意他,那时的长安,天下风流人物汇聚,区区一个美少年尚不能挑动长安人的心弦。但不要紧,我很快就会让你们记住我王维的名字,他如是说。

思念家乡时他做了一首诗,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结果人人传诵。他于长安街吹一首箫,祁王惊为天人引他为座上客。后来人们才知他是太原王氏后裔,母为博陵崔氏,皆是五姓七望之家。他擅长音律,承祖父协律郎王胄之志。工丹青,传自母亲技艺而胜于蓝。他还满腹诗才、品貌俱佳。

啧啧,世间少有的全才,这样的少年,不出名都难。可以说为出仕铺垫的第一炮,王维赢了。世人推崇,豪门贵族拂席迎之,与宁王、薛王交好,前途一片大好。

随后,21岁的王维进士及第。考取状元功名,羡煞旁人。

那时的王维,翩翩美少年,满腹绣花章,真是春风得意,踌躇满志。最喜欢唱诵的是游侠少年、报国之志,“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然而生活总不会如你所愿,无论是你高考多优秀,无论你大学多风光,踏入社会便从零开始。

21岁的王维选官太乐丞,几月后便因下属舞黄狮子之过被贬济州。从少年天才到小县城管仓库,一个天,一个地。四年,他一直从事这种微末具体的工作,深觉报国无门,之后辞官回家。

考中功名时,他劝慰綦毋潜“圣代无隐者,英灵尽归来”,如今他劝孟浩然“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前路在何方,王维意志消沉。

这是生活给王维的第一个真相:人生不是只要努力就会有结果。

用今天的话说,我们终究都会变成一个普通人,接受自己的普通和平凡,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王维正处于一个逐渐认识自我的过程,他不再处处耀眼,前途全是未知。他开始从前进的步伐中体会入世的无奈。

2. 生命具无常,世事更难料

人生前进容易,退下来难。

还好王维是个重情的人,他有家人,慈母、爱妻皆可慰藉他的心灵。四年后玄宗大赦天下,他终于可以辞职归家,开始了一段隐居生活。

隐居中,有家人相伴,日子不难过,他默默等待再次出仕的时机。那时隐居也是博得名声的一种,王维还未彻底放弃自己的抱负。

而苦难却先机遇一步而来,而立之年,妻子难产而亡,一尸两命。我们无从得知诗人对妻子的爱,他未曾留下只言片语。但我们只知道从此王维独居守身30年,从未续弦。

红尘自有痴情人。

之后他游历江南,作《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于自然中寻求心灵的宁静,治愈内心的创伤。此时他终于明白母亲为什么信佛,为什么为他取名摩诘。维摩诘,佛教著名居士,音译净名,无垢尘。

他发现学佛,可以忘却痛苦。他自出生便与佛有缘,如今,他更懂佛的奥妙。

有句话说“一切佛性的背后都有一颗酸楚的心”。这就是当时王维的心境,他把学佛参禅当做一种解脱痛苦的途径,就像他的诗中所言“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也就是说如果有机会,王维的选择一定是继续出仕。这个机会很快来临。

735年张九龄执政,王维看准时机献干谒诗“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被张九龄擢拔为“右拾遗”。

这个机会他等了将近十年。王维有自己的骄傲,不想同流合污,希望遇到秉公办事的执政者,期待公平公正的待遇。

所以说王维的一半是人,他面临的纠结和困惑与俗世中的我们何其相似。社会和生活这门学科,从没有绝对的公平和公正。你若坚持自我,便要付出代价。

王维的代价就是再次被贬官。两年后张九龄被罢相,无一人敢与九龄联系,王维遵从内心,执笔赠诗“所思竟何在,怅望深荆门。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明言对九龄曾经的知遇之恩永不忘怀。

这无疑大大得罪了当权宰相李林甫,很快王维被贬出使边塞。

一路上,王维是苦闷的,但当他感受到大漠的辽阔风景时,胸中郁气随风而散,一股生命的感动充斥心间。他写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景色壮阔,意境祥和。在那里又他乡遇故知,王维与老友岑参、高适一起纵驰边疆、弯弓射日,把酒言欢、肆意人生,好不快意。

也许人生并不只有一种活法,王维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过往的自己是否太过于“执”?

执着便放下,也许人生就是另一番境遇。

人生无常,世事难料。40岁的王维决定放下,放下他曾经认为的理想和抱负,回归自己的本心。

 

3. 晚年惟好静 半隐山林里

彼时李林甫当政,王维为何不辞官?

因为他已看透世事,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成年人的勇敢不是直面对抗苦难的勇气,而是于困境中退而求其次的智慧。

不惑之年王维开始了自己半官半隐的生活。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之外,学会让生活快乐起来。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他不关心的是自己执着的追求,对建功立业的执着。他不再着相,宽容面度官场,读懂自己的平凡,接受生命的无奈,专注自己更喜欢的事业——“惟好静”,从静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他建了自己的桃源居——辋川别业,与挚友裴迪编纂《辋川集》,那里每一处山石、溪流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松涛倾听内心,明月照亮灵犀。他在这里找到了另一条出路,成就了中国山水诗自然脱俗的风格,独树一帜。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充满哲思;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空灵寂静;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中藏画。

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将细腻的情感揉入每一个字,将佛理、画艺、诗才融会贯通,诗中充满禅意、画意和诗意,成就了山水诗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后世影响甚大。后世刘长卿、柳宗元等人的山水诗莫不都受其影响。

于山水中禅思悟道,王维彻底放下了那些心外之物,人生起起落落,何必在意,因为这本就是生活的常态。

安禄山叛乱,他被俘,被逼做伪官。唐军收复河山,他被清算,被收监。亲朋好友奔走相救,他又重进官场,甚至官运亨通,升尚书右丞。可这一切他都不在乎了。

他洒脱辞官,为弟王缙换取留任京城的机会。每日“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俨然僧侣。

他明白,人这一生就是不断认清自己,不断放下的过程。他放下了,所以宠辱不惊。他悟透了,所以唯求修心。

后来他说“当代谬词客,前身应画师”,自认前世都是文人,而最近一世是画师,所以才能侥幸获得诗画上的成就。前生从文从画,今生志趣还在此。

所以于官场中不顺意的王维,能在本业上做到极致,取得影响后人的成就,这不就是不负红尘的修行吗!

 

4. 痴心不悔,留一抹温暖在世间

佛家云人生七苦:贪嗔痴,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

王维本性平和,温润如玉,中年时期常常苦闷,但从不抱怨。他本不是贪心嗔恨之人。晚年时期于回归自然中另辟蹊径,成就不凡,不求而得。之后每日禅坐,修身养性,五蕴皆空。

但唯有一点,王维堪不透,或者说不想放下——痴情。

他重情重义。中年,妻子离去,他至哀无声,从此不近女色,守诺30年。晚年,母亲离去,他“居母丧,柴毁骨立,殆不胜丧”,以“事母至孝”闻名。临终,以自己高官换取弟弟回京机会,兄友弟恭。每当出行,念念不忘家人,“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他的诗歌留存后世400多首,其中为朋友送别的诗有70多首。有为朋友落第打气的,有因没帮上朋友而愧疚的,行行字字都能感受出他对朋友的真挚。

好友孟浩然去世,王维大恸。恩人张九龄去世,王维流涕。

他的这份情是痴,也是人道。生于红尘,这份羁绊他并不想彻底消除。

他说,参透佛理,悟道半生,就让我留一份痴心在人间,纪念今世的缘分。

 

5. 愿你活成王维的样子

后人称李白为天才,杜甫为地才,王维为人才。

李白为仙,不可追,常人追上了也承受不起那翻风起云涌。杜甫,苦难成就他的“圣”,愿你永远不必经受这些苦难。而王维,是可追溯的,他活成了我们心中理想的样子。

他的才,我们可仰望。寄情山水便造就山水诗的巅峰,描摹山水之态便开创创绘画破墨法,习音乐演奏便能观画辨曲。无论是诗人、画家、还是音乐家,每一样他都做到了极致。

做到极致,世上便有了你的位置。这是王维教给世人的方法论。

他的智,我们可学习。人生就是一个苦难接另一个苦难,一连串的不顺接踵而来。王维想要告诉我们的是,那不是苦难,是你自己缚了心。

心若从容,人间苦便若风中雾,挥手而散,只剩自如。

王维,红尘修行这条路,边走边悟,最终得道,连晚年的辋川别业也捐赠给寺庙,彻底解脱。

后人说他笃信佛教,诗中又一片佛家空寂意境,所以为他冠名“诗佛”之称。

佛,是的,王维这一生,一半是人,另一半便是佛。

 


读别人的故事,

悟自己的人生,

家长里短,百味人生,

人到中年,总喜欢聊呱,

一起聊人生感悟、世态炎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