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陇集团的形成,最早要从北魏开始说起。 大家知道,北魏的都城,最开始是在平城,也就现在的山西大同市,从地图上看,属于是比较靠近长城以北的地方。而当时北魏在北方,又有个非常强大的敌人,叫做柔然,双方经常爆发大规模的战争。 因为北魏的都城距离柔软的势力范围太近,为拱卫都城的安全,防御柔然南下入侵,北魏统治者拓跋焘就在都城的附近设置了六个军事要塞,分别是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合称“六镇”。 因为这六镇是保卫北魏都城的屏障,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这六镇的将领,其身份都非常高贵。并且,这六镇的军人,其福利待遇和武器装备也都是最好的,当时北魏士兵都以当六镇军人为荣。 但后来,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魏将都城迁到洛阳,由于平城不再作为国都,六镇也就失去军事上的意义,其将领和士兵的地位也就随之一落千丈。 同时,由于六镇的将领远在漠北,少有接触汉文化的可能。于是久而久之,他们与南迁的鲜卑贵族在文化上形成差距,心理上形成隔膜,经济地位上也处于劣势。 在这种背景下,六镇军人对北魏上层是越来越不满,再后来,北魏高层又常常把犯罪的人发配到六镇为兵,更使得六镇兵民的处境不佳。终于,在长期的积压之中,随着北魏帝国经济陷入危机后,六镇军人率先爆发了起义。 其后,北魏帝国由此被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两个国家,东魏由高欢领衔,定都河北邯郸,地盘主要包括现在的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徐州以北、以及山西东部;西魏则由宇文泰领衔,定都陕西西安,地盘主要就是关中地区。 最初,关中地区的老大是贺拔岳,但因为贺拔岳意外被手下人刺死,而此时高欢又率领大军打算吞并关中,关键时刻,贺拔岳的手下一致推举宇文泰为新的新领袖,并由宇文泰带领大家与高欢分庭抗礼。 因为宇文泰是被临时推举出来的,所以他的地位并不是特别稳固,算不上一家独大,所以在西魏建立后,宇文泰虽然是名义上的执政官,但却不敢大权独揽,于是他就特意册封八大柱国,由这八大柱国来共同执掌西魏的政权。 这八大柱国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赵贵、侯莫陈崇。其中,元欣是西魏皇族,属于傀儡性质的人物,所以西魏的政权实际掌握在另外七个人手里。 另外,为协助八大柱国掌管军队,宇文泰又设置“十二大将军”,负责统领西魏军队,地位仅次于八大柱国。 这十二大将军分别是: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泰侄儿)、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杨坚之父)、豆卢宁、贺兰祥(宇文泰外甥)、王雄。其中,元育、元赞、元廓也都是西魏皇族,属于傀儡性质的人物,没有实权。 所以,西魏的政权,实际上就是七个大柱国和九个大将军控制。由于这七个大柱国和九个大将军,都是六镇军人的出身,而且还都是出自武川镇,所以他们又被称之为“陇六镇集团”,或者“武川镇军阀”。而他们这十六个大家族,也就是后来关陇集团的第一代。 此后,这十六个家族和关陇地区豪族如京兆韦缜、河东柳泽、太原郭彦、武功苏椿、河内司马裔、敦煌令狐整等结成联姻,然后双方不断融合,最终形成了以“宇文、杨、李、独孤、窦、尉迟、王、长孙”为核心的关陇集团,后来杨坚和李渊夺取天下,都是源于关陇集团的支持。 不过,正是源于关陇集团的实力太过强大,所以从李渊夺取天下开始,就不断在削弱关陇集团的实力。尤其是唐高宗上台后,作为关陇集团领衔人物的长孙无忌处处对其施压,唐高宗为摆脱关陇集团的控制,于是开始与关东地区的豪门大族联手。 这时候武则天的武氏家族,恰好是关东地区首屈一指的豪门大族,于是武则天自然水到渠成地称为李治的皇后。 对此,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自然会表示强烈的反对,而这也会他们后来的灭亡埋下了隐患。至于后来的事情大家也知道,长孙无忌很快被杀,武则天的权力则是越来越大。 再后来,等到武则天上台后,她直接将都城搬迁到洛阳,降低关陇集团对朝廷的影响;接着她又特意开设武科举来取士,打破军功的世袭制度,让广大底层百姓也能在军中担任较高职位,从而瓦解关陇集团赖以生存的军权。 其后,在关陇集团失去军权之后,武则天又重用酷吏对他们进行残酷清洗。最终,在武则天的强撸之下,历时150余年的关陇贵族集团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对此,史书上曾这样评价:“武曌则以关陇集团外之山东寒族,一旦攫取政权,久居洛阳,转移全国重心于山东,中进士词科之选举,拔取人才,遂破南北朝之贵族阶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