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木作之魅:挂落凝珠 檐下春秋

 Michael430 2019-12-01

藻井,穹顶之上是天庭

木作之美,

木作之魅,

尽在山西古建中。

13年来,

摄影家王俊彦走遍山西境内偏僻村落,

用手中的镜头

定格山西民间古建筑雕刻之美,

并与妻子胥莉,

合著了三本洋洋大观的精美图册。

文博山西相关文章

行摄者|王俊彦:放慢脚步吧,你会发现不一样的山西古建雕刻之美

王俊彦在拍摄中

山西古建筑木雕艺术

是伴随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而产生的,

其历史可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

木构建筑,

是中国古代建筑最主要的结构方式,

按宋朝《营造法式》分为

大木作和小木作。

其中大木作分为

大木大式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指坛庙、宫殿、府第、衙署等;

小式建筑主要指民宅、店肆

和重要建筑组群中的辅助用房,

属低等级建筑。

大木作主要指材,

属结构部分;

小木作指雕刻、彩绘部分,

特指装修。

小木作依附大木作而存在,

小木作即木雕,

是王俊彦和妻子胥莉合著的

《山西古建筑雕刻·木雕卷》

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山西古建筑雕刻·木雕卷》

小木作的起源历史,从实物已无从考证,但依古代文献记载可看到,在汉代已有小木作存在。在《三辅黄图》中有文字记载,汉代都城长安未央宫“以木兰为棼橑,文杏为梁柱;金铺玉户,华榱壁珰;雕楹玉碣,重轩镂槛;青琐丹墀,左碶右平;黄金为璧带,间以和氏珍玉”,可见在当时建筑中柱子、栏杆已有雕镂之工。


在汉画像石中也可以看到当时的建筑中,已有了斗拱结构的存在。经唐至宋,在仅存的山西唐宋时期遗构古建筑中,木雕技术已臻完善。如建于北宋天圣年间的晋祠圣母殿在“副阶周匝”的围廊立柱上雕附的八条蟠龙,造型生动,神态威猛,气势磅礴,形态各异。圣母殿体量的庞大,鱼沼飞梁的巧构,木雕蟠龙的神韵互为映衬,是这一时期大、小木作结合的典范。

太原晋祠圣母殿宋代木雕蟠龙柱,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雕蟠龙柱

明代崇尚线条流畅简练,形式常采用“彻上露明”的方法,为雕刻和彩绘提供了展现的舞台。梁架成为古建筑匠师得以施展才艺、精雕细刻的重要装饰部位。雕梁画栋正是对古建筑雕刻的高度概括。匠人们通过雕凿时的因材施艺,依木料的形、质、纹加以雕凿,为建筑主人实现和表达精神诉求提供了平台。古建筑木雕依构件位置的不同,来决定其工艺的粗细,如梁柱、斗拱上的雕刻简略、纹样疏朗、粗犷大气。

万荣飞云楼木雕斗拱

斗拱的形式随时代的推移而变化,但美一贯始终

斗拱,作为中国木构古建筑的重要标志,是以榫卯结构交错叠加而成的承托构件,位于柱顶、额枋、屋顶之间,是立柱和梁架间的关节。斗拱上构件密集、纵横交错、层层叠叠,形成了中国木构古建筑的一大奇观。

斗拱是木构古建筑的结构件,其用材的大小决定了木构古建筑出檐的大小,而出檐的大小又是木构古建筑规制级别的重要标志。斗拱中起杠杆作用的昂到明清时已演变成了一种兼具装饰的构件,较唐宋时期的斗拱变得短小秀丽,十分繁密。雕工的精细与造型的反复排列形成的韵律,是此一时期的特点。匠师们常将其雕刻成龙头、凤首、象鼻等各种形象施以彩绘。如晋祠对越牌坊的斗拱、水镜台(戏台)中的象鼻昂和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的丁村民居牌坊的象鼻昂。

晋祠水镜台戏台木雕彩绘

祁县乔家大院的鸟头昂

额枋,是用于建筑物檐柱柱头间的横向构件,稳定柱与梁的联系,具有承重和支撑的作用。额枋上的雕刻工艺更是精湛绝伦:浮雕、镂空雕、线雕是额枋部位的常用雕刻手法。额枋雕刻题材广泛,涉及历史人物、戏剧故事、珍禽瑞兽、卷草花卉、祥瑞宝器等内容。

襄汾县汾城镇宋金时期廊桥木雕

雀替,在传统建筑中位于柱头与梁、枋交搭处,是用于减少梁枋净跨、承托梁枋的建筑构件,由替木演变而来。直到明清时期,雀替的装饰功能才取代了最初的实用功能。

雀替上的雕刻工艺以镂空雕刻为主,雕刻题材多选用葡萄百籽、福禄寿喜、花卉鸟雀、卷草龙凤,间有人物造型。如建于清乾隆年间的山西丁村民居中,门廊明间通栏雀替有9组游戏、杂技、驯兽等木雕构件。在竹马图部分,其中一童子头戴缨帽,另一个束发独顶髻,上身着兜肚,下身穿长裤,各骑一竹竿当马。另一组为放风筝,其中一个大些的小孩正在放一只蝴蝶风筝,另一个小孩回头向上凝视。还有一组为舞狮,由双人驾驭。另外还有跑驴、福寿吉祥神、大头和尚戏翠柳、破缸救友等故事,是山西古建筑木雕的精品。

襄汾县丁村民居木雕

襄汾县丁村民居木雕

撑拱,是古建筑中的上檐柱与横梁之间的撑木。撑拱是在檐柱外侧用以支撑挑檐檩或挑檐枋的斜撑构件。其上部是由柱子伸出的挑枋承托挑檐檩或挑檐枋,主要起支撑建筑外挑木、檐与檩之间承受力的作用,使外挑的屋檐达到遮风避雨的效果,又能将其重力传到檐柱,使其更加稳固,民间称之为“牛腿”。

伴随古建筑结构的发展演变,撑拱也出现了用材和艺术风格的演变。明朝是一个崇尚线条流畅简约的时代。明初期的撑拱用料细小,只在棍、杆上稍微雕凿一些竹节、花鸟、松树之类非常简练的浅雕。至明中期,撑拱演变成倒挂龙形。及至清代,撑拱又改为斜木形,并开始追求雕工的复杂。清中期变得繁复,精雕细凿,流行“密不透风”表现形式。到民国时,受西方雕塑艺术的影响,提倡透视、写实、比例等美术理念,撑拱也出现“西化”。撑拱部位多采用半圆雕、浮雕、镂空雕,雕刻题材包括人物、动物、祥禽瑞兽、卷草花卉、祥瑞宝器等。雕刻匠师常以镂空雕的雕刻手法将草龙、草凤、花鸟等内容雕刻在斗拱、额枋、雀替和撑拱等构件上,尽显雕刻匠师们的超群技艺和浓郁的东方文化。

高平元代姬氏民居,中国现存最早的木构民居

佛光寺东大殿斗拱

门窗,在古代建筑中,门不仅是出入的重要通道,也是衡量主人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门第观念即由此出。门的造型和雕饰反映了不同地区建筑的特点,不同的门在建筑中担负着不同的功能,如:城门、山门、宅院大门、居室门,在宫观寺庙建筑中的寺庙大殿门等。门按照造型和功能拥有不同的称谓:牌坊、门楼、垂花门等。

隔扇也是建筑中常用的一种门窗样式,根据位置和用途的不同,分为隔扇门和隔扇窗,用于区分功能空间。隔扇由较长的木料做成方形的外框,外框分为三个部分,上部为隔心,下部为裙板,中间部分为绦环板。隔心是隔扇的主要部分,起着通风的作用,因此工匠们常根据格条的排列施以不同纹样的雕饰。如山西朔州崇福寺金代建筑弥陀殿的隔扇门,图案由三角纹、古钱纹、球纹等木雕构成,雕工复杂,花样繁多。裙板一般在较高规格的建筑中才会进行雕刻装饰。绦环板在建筑中由于与人的视线接近,因此成了装饰的重点部位。隔扇上的雕刻题材多以人物、动物、花卉、宝器等为主,也常涉及树木、山石、房舍、用器等图案。

在传统木结构古建筑中,门窗通常是雕刻的重要部位,纹饰与雕工细密而精致。其中门的雕刻多以历史神话人物、戏曲故事和民俗生活场景为创作题材,也有以福、禄、禧、寿、佛家八宝(法轮、海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长)、道家八宝(和盒、玉鱼、鼓板、磬、龙门、灵芝、松、鹤)为内容的。

平顺民居木雕鹤寿图

民居木雕门簪

,主要用来通风和采光,和门一样同时也具有承担建筑围护和分隔的功能。窗的形制很多,如:板棂窗、槛窗、支摘窗、护净窗(又名“女儿窗”)、什锦窗等。窗隔往往以拐子龙纹、菱花、直棂作为主要纹饰,但在窗的外形与内饰上,晋商宅院也寻求变化,如常家大院的窗户有八角形、圆形,还有外圆内八角的异形窗等。通常窗隔均以拐子龙、套方、宫式、珠纹、水纹、海棠纹、万字纹、井字纹和灯笼纹饰在窗隔雕刻中体现。穿插在窗隔线条中的点状纹样有花鸟、蝙蝠、狮子、人物等。

平顺县民居木雕窗饰

古建筑中门的雕刻艺术最常出现在垂花门中。所谓垂花门是指檐柱不落地,悬在中柱穿枋上。垂花是悬挂在垂花门麻叶抱头梁下端、由纵深穿插枋悬挑的柱式构件。圆形的垂花柱多为倒悬的垂莲花、风摆柳、四季花等雕饰,方形的垂花柱常四面贴“鬼脸”,做四季花之类的雕饰。在晋商宅院的木构垂花门上常见此装饰,如王家大院、乔家大院、渠家大院和常家庄园。在山西民居宅院中,垂花门常出现在宅院大门和外院与内院间,同时与隔墙分隔内外院。

细观遍布山西境内的各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功用的古建筑木雕,虽然因建筑的功能、结构件的限定有主题的区分,但表现形式与内容千姿百态、色彩纷呈。

太原市窦大夫祠献殿藻井

木雕构件的装饰图案并非随意而为,总体来看,可大致概括为宫观寺庙、衙署主体恢宏,是大木大式建筑,其体量庞大、肃穆、简捷、庄严,注重建筑构件的结构功用,图案则表现为佛家八宝、莲花、道家八宝、护法等内容,主要以弘法为目的。民居宅院体量较小,是大木小式建筑。这类建筑通常雕镂复杂、形式多样,重在情趣、说教。在山西民居宅院中的木雕题材受中国儒、释、道传统思想影响,注重入世、民俗等方面的教化内容,一般可概括为五大类:

一是忠孝节义的传统思想,作为中华民族儒家传统精神的重要内容而列为首选。表现方式受建筑构件尺寸影响,一般借助民间熟知的戏剧内容呈现。如在丁村民居木雕中表现忠君报国内容的“宁武关”“岳母刺字”“杨家将”“单刀赴会”“千里走单骑”;在李家大院的李氏宗祠门楼木雕“二十四孝图”等等。

沁县民居木雕二十四孝故事乳姑奉亲

二是福寿康宁、吉祥如意的传统观念。多福长寿、吉祥平安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对于这种美好的心愿,人们不仅生之于心,而且表之于形,用一种近乎“巫觋”的心理,希冀得以实现。常见的有“福禄寿”“三星高照”“八仙庆寿”“三阳开泰”“喜鹊登梅”“麒麟送子”等,这类雕刻常见于正房、堂屋,多在家族年长者居住的房屋上雕刻。另外还有凤戏牡丹、锦鸡牡丹、松鼠葡萄、黄鹂石榴等。纹样图案有龙纹、凤纹、牡丹、万字不断头、忍冬纹、卷草纹及缠枝纹等寓意深刻的纹样。这类图案的使用范围较广,同样寄托了主人的美好愿望。

万荣后土祠木雕花板

祁县渠家大院民居搏缝板木雕祥云

三是追求清高安逸的精神雅趣。受中国农耕条件和儒、释、道思想的影响,在中国以诗礼传家、耕读为本受到社会广泛的认可,尤其是富裕阶层在保障基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将追求精神世界上的清高雅趣视为享受。如在丁村民居多处出现的琴棋书画、渔樵耕读、鱼跃龙门、百戏图、戏狮图等。再如乔家大院的门楼雀替的“博古图”,所雕刻的图案大多为香炉、文房器物、书画、盆景、花卉等物品,琳琅满目,古色古香,寓意清雅高洁,流露出主人的儒雅韵味。

阳曲县民居木雕鱼跃龙门

襄汾县丁村民居木雕渔樵图

万荣后土祠木雕柱头上狮子滚绣球,

吉祥图案的表现是生活的希冀

四是以警示告诫为内容的生活哲理。这一类内容主要是告诫人们要互谅互让、不起贪念,告诫子孙要懂得团结,和生百物、和合相生的处事思想。如山西丁村雍正九年(1731)初建、嘉庆六年(1801)重修的民居中,在正厅明间栏版正中央刻了一组“贪吞太阳”图。贪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非常贪婪的动物,总是想把世上所有的东西都吞到自己的腹内,居然不自量力去吞食太阳,结果引火自焚而亡。出门时门廊的内侧栏板上刻有一组韩非子的寓言故事“鹬蚌相争”,也是告诫后人“和生天下”的道理。

丁村民居木雕照壁,

鹤蚌相争的故事寓意团结、和合的重要

五是反映传统戏曲的木雕构件。戏如人生,以戏中人物、故事教育后人明事达理。如山西丁村一号院“百戏木雕”,该院的戏曲人物雕刻多达一百四十余尊,主要集中在明间花板和斗拱之上。花板位于小额枋之下,雕刻以龟背式花棂格眼为底,在其上凸雕各种人物和戏曲场面。戏曲木雕的另一个部位是斗拱,在前廊的七朵斗拱上施以雕刻,有加官戏、斗鹌鹑、驯狮子、打弹弓等。

襄汾丁村民居木雕花板,

历史演化为一目幕的戏剧,英雄成为蒙学,

在家族的精神世界中传承

木雕建筑构件是通过刻凿雕磨而完成的,其手法主要有浅浮雕、镂空雕(高浮雕)、复合叠加、圆雕等技法。

浅浮雕式一般用于衬地和特殊效果的通间栏板、合沓、驼峰、门或隔板的心屉板等。这种雕刻的效果平展开阔,构图均匀,地和面高差不大,对材料的伤害较轻,不会影响材料的受力,因此这类雕件兼具结构的功能,如丁村的乾隆五十四年(1789)民居雕刻的百戏图。

镂空式又称高浮雕,一般是将整个构件雕刻出一种立体景物的效果,所雕花卉、鸟兽、人物皆跃然栏上,层叠错落,生动自然。这种手法所雕刻出的作品,地与面高差较大,最大高差可达10厘米左右,因此用料也较大。其艺术效果与浅浮雕相比加深了景物层次,增强了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但因在雕刻时对材料损伤较大,一般不用在承力部位,如乔家大院的垂花门上的垂花。

祁县乔家大院垂花门木雕垂花

复合叠加式技法,顾名思义,是一种复合组构的木雕形式。做法是先将底纹刻好,然后将另外加工雕刻好的人物景象再复合叠加镶嵌于底板上,由上下共同组合成各种内容的图案。这种做法的效果,是在平展开阔的底纹上呈现出一组组跃然其上的生动画面,使整个作品有高有低,反差明显,起伏变化灵活,趣味横生。在襄汾县丁村乾隆五十四年(1789)民居中厅的忠孝节义木雕图案,如同打开的一幅手卷,较镂空式别具一格。

圆雕,即现代意义的立体雕塑。其艺术造型更具真实效果而富于感染力,同时也要求工匠对材料的特性和艺术造型能力更加卓越。如晋祠圣母殿外廊的八个龙柱,各具神态、朴实大气、雄浑舒展,尽显帝王之威仪,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殿周施廊且在廊柱上雕饰蟠龙的最早实例,极为珍贵。

晋祠圣母殿蟠龙柱

山西古建筑历经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土木结构为主体的、个性独特的建筑体系。依附其上的古建筑木雕,因山西存量巨大的宫观寺庙和民居宅院而著称于世,蕴涵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历史文化价值无以取代。尤其是宫观寺庙建筑保存数量最多,价值也最高,时间自唐经宋元至清末民国,一脉相承,环环相扣,以实物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古建筑的历史,佐证着其同时代的社会价值观和民风、民俗

静观山西古建筑木雕,不论是晋祠的龙柱,还是普通民居垂花门上不足10厘米的坐猴(牛腿),因其自身独具的精神表现功能和文化范畴,成为华夏先民精神世界的写照。

面对那些一个个鲜活的木雕构件,体悟先民在雕凿时的所思所想,品味构件上的木雕内容,遥想同时期的历史,仿佛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扇可以纵观历史的窗。山西古建筑木雕,是实现与古人对话、沟通的桥梁,是值得我们认真品读的历史叙事诗。

汾西县下团柏村原汁原味的民居木雕

胥莉   |王俊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