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弘尚视野 |戴维斯王朝读书笔记(上) 孜孜不倦的 弘尚资产

 墨子语 2019-12-01


《戴维斯王朝》这本书代表了华尔街20世纪后50年的发展史。它以一个历史的视角和文学的笔触,展现了一个成功的投资家族和他们的投资理念,以及华尔街那段波澜壮阔的、有趣的、迷人的历史。作为美国最成功的投资家族之一,戴维斯家族三代人的投资经历,可以带你领略一场终生难忘的华尔街投资之旅。在华尔街超过巴菲特长期收益率的只有戴维斯家族,投资者最需要学习的就是戴维斯家族的投资方法,不断赚取戴维斯双击的收益,坚决回避戴维斯双杀。

戴维斯投资要点

1

杠杆控制在1.5倍,既有利增值,又防止爆仓。

2

积极探索低估市场和品种,能折腾。

3

节俭全部用于投资,越跌越喜欢,喜好逆向投资。“熊市能使投资者发大财,但他们在那时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当然在十项基本原则里也提到不要购买廉价股,这个廉价估计指的是困境股,困境股无法预估什么时候能反转。

4

保险和银行具有显著的经营优势,永不过时。

5

高速成长股能戴维斯双杀,低速烟蒂股能戴维斯双击。前面几年30%以上增长,有一年下降的15%的时候将带来双倍数效应。

6

将想法表达成文字,会迫使你彻底考虑一件事情。

7

没有多少股票能长年保持15%以上的增长,预期会有高增长因而以高价格购股的投资者是自找麻烦。没有人因投资成长股登上富豪榜,但价投圈却有。

8

在估值合理或低估时着眼于机会,而不是去担心经济崩溃。

9

几十年来一直保持7%-15%的收益增长,现价低于15PE。

10

十项原则加戴维斯检测表。

72法则会告诉你,需要多长时间投资才会翻一倍。72除以该数字,如果回报率为10%,那么投资翻一番需要7.2年。

每个时代红极一时的资产都会让它的拥有者穷困潦倒,这难道是一个残酷的玩笑吗?20世纪每隔20年左右,当时获利最丰的投资都会涨至极点,然后开始持续下滑;而收益最少的投资在跌至谷底之后,转入长时间的上升阶段。这些转折点填满了一小撮不去墨守成规的投资者的腰包,因为他们抓住了机遇;但大多数投资者还是把赌注押在了昨日英雄身上,结果输了个精光。

戴维斯家族曾在书中谈到:“保险公司同生产商相比,它拥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保险公司的产品总是推陈出新,然后它用客户的钱去投资以获取利润,它在经营过程中不需要昂贵的工厂和实验室,也不制造污染,还能抵御经济衰退。即使遭遇到经济危机,人们可以推迟大宗商品的消费,比如房屋、汽车、家用电器等,但他们不会推迟缴纳住房保险、汽车保险及人寿保险等保费。”

相对于保险业,戴维斯家族对铝、橡胶、汽车或混凝土公司不感兴趣,因为戴氏家族认为“诸如此类的生产商都需要造价昂贵的厂房和设备,而设备要不断维修,技术要不断革新,这会让他们的现金极为紧张。而经济萧条时期这样的企业又很容易亏损,他们又要不断引进新工序、新发明及新设备,这就会使他们面临破产危机。纵观生产制造业公司的发展历史,没有几个制造业领域的公司能够长寿,只有那些依靠不断革新改造的公司才能不被时代淘汰,所以购买这些行业的股票并不牢靠”,“而保险业就不一样,它具有永不过时的特点,一些保险公司已经度过了它们200岁的生日,但它们所销售的产品却基本没变,还是开创者在创业初期推出的那些产品,但它们拿客户的钱去投资,然后从中渔利,生产类企业就永远得不到这样的机会”,“当然,保险业也不是包赚不赔的行业,因为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保险业是低利润行业,同时保险产品本身没有差异性,竞争也很激烈,购买者对保险公司品牌价值的认识也不像对其他行业那么重视,因为他们购买保险产品的方式,主要是从代理商手里购买,代理商推荐什么产品,客户往往就买什么产品,他们对每家保险公司的怀疑和憎恶都一样,这也就是多尔西在《巴菲特的护城河》书中所说的保险业没有护城河的缘故吧。”

上世纪70年代的股市大跌证明了投机型公司随时可能破产。当时普遍流行购买“潜力股”,从而使许多美国知名企业都成了“漂亮50”的受害者。谢尔比·戴维斯(戴维斯家族第二代)调查了这次股市灾难,并改进了战略。从此以后,他不再购买高价的高速成长股,转而购买低价的适度成长股。他认为,当那些备受冷落的公司股价上涨时,即使整个股市衰退,他们的表现也不会过于令人失望。既然你能走楼梯,为什么还要冒险撑杆跳呢?

在“高期望值”的情况下,一支收益惊人的高价股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公司发行了一支收益惊人的5年期股票,在这5年内该股票的收益率以年30%的速度增长,而到了第六年,收益增长15%。投资者有所清醒,因此只以15倍市盈率购股。尽管公司相当成功,但5年前投资30美元的股东,如今却只有38美元的资产和微薄的投资回报。在“低期望值”的情况下,以一家更普通的公司为例,该公司利润以年13%的速度增长,华尔街对这种公司根本不屑一顾,因此投资者只愿意以10倍市盈率购买该股票。而眼看着6年来该公司期望值上升,投资者开始增加赌注,以13倍市盈率购股。如今,5年前投资10美元的股东们拥有了21美元的资产,“戴维斯双击”使他们的财富翻了一番。

“逆流而上时,你必则采取防守反击型策略”。当短期负面新闻使某家具有吸引力的公司股价下跌,谢尔比·戴维斯则会购买该公司股票。他寻找机会以折价活动获得那些可预测的收益——反其道而行之曾使他陷入困境。另一方面,熊市II结束后,他认识到仅仅因为股价低就去购买股票是相当危险的。他逐渐认识到许多廉价股只值这个价位,因为它们是那些普通平庸公司所发行的。他提醒自己不要因为股价诱人而受影响,而要对这类股票进行全面调查。

他不会购买“过时股”,也不会跟风购买“热门股”。他的风险基金远离咖啡吧、折扣店或者有潜力的高科技公司,因为它们的生存仅仅依赖于一样简单的小发明或小玩意。他努力学习管理、研究数字。他说:“一旦出现问题,你就想知道谁是负责人。”良好的资产负债表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使他高枕无忧。“金钱永不过时“成了谢尔比·戴维斯的座右铭之一。银行、经纪行和其他理财公司永远不会过时,但高科技公司却有可能一觉醒来却发现那些高利润的发明已经被其他新发明所取代了。谢尔比·戴维斯增加了对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投资,同时削减了对零售商和电子公司的投资。他推断,一个管理完善的成功零售商在一个时代后即使尽最大努力,也会惨遭淘汰,然而要搞垮一家管理完善的银行却非易事。”

谢尔比·戴维斯和彼得·林奇他们都没有购买下跌的“漂亮50”,因为熊市之后,暴跌的公司往往回升缓慢。20世纪60年代初期,公司员工因投资于债券和现金而错过了股票升值的大好时机。为了弥补这一失误,他们毫无顾忌地将钱投进了股市,而那时正逢1973年到1974年的熊市。接近1974年底时,他们开始害怕,于是抛出了日益亏损的股票,买进债券,但通货膨胀爆发后,股票再次上涨,债券市场又崩溃了。

究竟是什么得以使戴维斯登上福布斯榜单,原因并不在于他那些跟电话簿一样厚的股票种类,而是其中的几支股票,即他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直忠实持有的几支旧股——他的金融资本惠氏(Wyeths)、劳森伯格(Rauschenbergs)和维奥(Warhols)。尽管典型的共同基金的投资种类每年会发生全面变动,股票和基金公开交易也极为迅速,戴维斯仍然坚守这几支股票。1950年他所持有的股票在他1990年的投资组合中依然榜上有名。这就是著名的戴维斯12股,12只股票现价值2.6亿美元。他仅以15万美元的原始资本,用了50年时间得到了这笔奖金。一旦他购进优良公司的股票,其最佳决策就是按兵不动。他守着那些保险股渡过了每日、每周、每月的循环波动。他经历了温和的熊市、动荡的熊市、崩溃和回落,也见证了众多分析师的高预测与低预测,技术性卖出讯号以及股市变动的显著信号,但始终稳坐钓鱼台。只要他坚信公司的领导能力和持续赢利的能力,他就按兵不动。

任何缺乏经验的投资新手比起久经沙场的投资老手都有一个内在的优势:时间。在账簿的负资产一栏,谢尔比·戴维斯和克里斯也存在着一大堆各种各样的失败和亏损——或者说任何股票投资者不愿意听到的说法。在数百种亏损的股票中,代价最为昂贵的莫过于“第一执行官公司”。该公司一直保持负增长,使戴维斯250万美元的资产化为乌有。总而言之,戴维斯的失误微不足道,不足以影响他的成功。他的投资组合又一次证明,即使一生的投资中购买一大堆业绩平平的股票,只要偶尔几个高招也能成功。

考虑到微软等飞速成长型公司为其创始人带来的巨额财富,你可能会认为选择高价、高速成长型股票会使一些人登上《福布斯》富豪榜。然而事实上,没有一位亿万富翁或千万富翁是那样发财的。戴维斯、巴菲特、约翰聂夫都是靠投资价值股获得十位数的资产。他们选择低廉的成长股。由此可见,为了追求高收益而支付高价的成长型投资与以合理价格购买低价成长股策略之优劣。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在1970年以最高价购买了的“漂亮50”,那么需要等到30年才能回本。正如书中所说,要使“漂亮50”赢利,比养大一个孩子、等他从大学毕业还要慢。

如果你的成长股增长速度缓慢(8%-10%),而你购买时也没花太多的钱,那么以后的收益会相当可观。克里斯(戴维斯家族第三代)说他的办公桌上经常堆满分析报告,这些报告无论涉及哪家公司,也无论出售什么产品,得出的结论总是一样的:长期增长率大于等于15%。因此克里斯质问:“到目前为止,漂亮50中有多少公司的收益达到了15%,或者更高?”克里斯说,“大家都知道漂亮50包括可口可乐、默克、IBM、迪士尼和其他一些著名的公司,所以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20到30家公司。’或者如果他们试图回答得保守些,他们会说‘10到15家。’但实际的答案仅为3家:菲利普·莫里斯、麦当劳和默克。“

这三家公司是个例外,反证了重要的一点:期望公司保持15%的长期增长速度是不现实的。大部分公司都做不到。那些预期会有高增长因而以高价购股的投资者实在是不断地自找麻烦。这就是为何戴维斯、彼得林奇、和沃伦巴菲特通常不买技术股的原因。他们开玩笑说自己有技术恐惧症,但真正的原因却是:技术行业不可预测。谢尔比·戴维斯说:“谁能预测哪一家网络公司将会成功,甚至能生存下来?在其他推动美国发展的行业中,从汽车业到飞机业,其中大部分老公司如今都已经倒闭了”

对付熊市最好的保护措施就是购买那些资产负债表良好,债务少,有实际收益并有能力实现全球化经营的公司。这些公司能挺过经济萧条期,最终占据更大优势,而拙劣的对手则被迫削减资产或倒闭。

典型的投资者选择某一种基金的时间不会超过3年。之后,他们会被更诱人的基金所吸引,而那时正是那些诱人的基金开始下跌的时候。这种频繁买卖的代价极高。1984年至1998年,普通基金的收益率超过了500%,但一般投资者的收益仅为186%,那余下的314%由于频繁买卖而亏损了。没什么吸引力的基金照例会被抛弃,由更诱人的基金取而代之,而那时却正是后者开始下跌,前者开始反弹的时候。

在经济萧条期,克里斯希望客户们耐心等待,因为反弹是必然的。他说:“我们公司致力于说服投资者坚持到底。对短期成功不要过分乐观,对短期衰退也不要过分悲观。“

但是要选择一家能持续发展的公司,就跟指出沙滩上哪颗海龟蛋将来会孵出最大的海龟一样难,更别提要选择一家高收益公司了。奇怪的是热衷于高速成长型技术股的投资者几乎没什么收益,高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和其他内部人士都发了财,但投资者们的收益去哪儿呢?没有一个选择高科技股的投资者能登上《福布斯》美国富豪400的榜单,可能是因为成功的投机需要相互矛盾的各种能力——能够预见下一个新新事物,并要勇于尝试,以及保持怀疑态度和灵活性,才能在新新事物被新新新事物取代前将它们丢弃。

高速成长型投资的反面则是价值型投资。价值型投资者并不关注可能成功的公司,而是投资于已经成功的公司。价值型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认为,当公司的有形资产(银行现金、建筑、机器等等)破产清偿,收益大于以现价出售的收益时才是理想的价值型投资。这就给了投资者一定的安全系数。如果情况非常糟糕,公司可以进行清偿,股东们的收益还能大于本金。其中的蹊跷在于:价值型公司往往会出现问题,今天的廉价股日后股价会更低。

也有介于蓬勃发展的高速成长型公司和缓慢发展的价值型公司之间的公司,收益增长稳定,股价合理。一般来说,热门产业不会出现低价股票,因此折中型投资者会自动远离因特网之类奇特而危险的领域。戴维斯家族就属于这类公司。他们以保险股起家,但之后,尝试了一段不幸的高速成长股投资期后,谢尔比·戴维斯采用了父亲的方法投资于其他领域,尤其是金融业。

由于折中型投资需要一段长时间的等待才能带来丰厚的收益,数学就有了一定指导性。戴维斯坚持折中型投资长达40度年,但是当一个30岁的投资人开始准备退休时,40年正是他应该所考虑的。(未完待续)

【版权声明】本文主要根据网络公开报道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