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衡师人丨彭兰玉:闯出属于自己的语言之路

 wwm5837 2019-12-02

采访约在彭兰玉母亲的家中,我们相对而坐,她端着手机忙着回复工作信息。今年,是彭兰玉从教第40年。她说自己的人生是按部就班顺应变化走出来的

1977年,彭兰玉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被衡阳师专中文系录取。毕业后留校任教二十余年,是衡阳师专升为本科院校后第一届中文系主任

1981年,彭兰玉到上海访学,师从中国著名语言学家张斌先生。在此期间,受苏州方言课堂的启发,她研究汉语共同语的同时也开始研究方言。

2002年,彭兰玉以教授的身份到湖南大学任教成为语言学科带头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汉语国际教育中心主任湖南省语言艺术专家库专家

2005年,彭兰玉主持国家课题《湖南方言体貌系统比较研究》,在湖南省选取了80个调查点,乡村郊野均能看到她的身影,最终并被评为“优秀”课题

教学上,彭兰玉是学校的教学标兵,也是全国宝钢优秀教师。今年,她作为主讲人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录制了十多集“中华成语”,该节目将于2020年年初播出。

彭兰玉的经历多、成就大,在单位和学生心中地位高,这容易让人对她产生距离感。钟佩玲(我校法学院辅导员)是彭教授的研究生,她回忆说:“彭老师的名气很大,我开始以为她会是一位非常严厉的老师,但是见到人以后,感觉很亲切。”

彭兰玉有个研究生弟子群,每年群里都有新进与毕业的成员。即便学生毕业,彭兰玉也会持续关注,并把各种信息拿到群里分享。2018年钟佩玲代表学校参加湖南省辅导员比赛荣获一等奖。彭兰玉第一时间就把好消息发到了微信群里。

跟彭兰玉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她总能和学生打成一片。她随和,但也严谨。在专业知识和治学态度上,她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在一次聚会聊天中,钟佩玲出现了语法错误,彭兰玉马上说:“你觉得你这么说是对的吗?”她总是能在平时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性,这既让学生有压力,又能促进学生的基本功。

在采访的当天晚上,彭兰玉受邀在我校津梁讲坛主讲“语言是空气,也是竞争力”。她穿着墨绿色的绸质衬衣,黑色的披肩围在肩上,正好露出衬衣袖口的刺绣,一枚胸针别在领口,点缀得恰到好处,如她的另一优秀学生唐艳(现任我校党政办公室主任)说,老师给她印象一直就是这样“优雅、古典”

彭兰玉擅长“启发式教学”她的课堂一直深受学生的喜爱。讲座最后是互动环节,文学院2019级邓雅媛请教她怎样做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自我介绍,彭兰玉立刻面授机宜,并以站在她旁边的张云峰(现我校文学院党总支书记)为例:“我是云峰,我是山峰上面的云,我有诗和远方,我现在在研究文学。”这个介绍让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邓同学试着用这种方法介绍自己,马上见效。

唐艳说:“彭老师总是会让我们惊讶。今年央视的《百家讲坛》邀请她做主讲人,这一讲就是十七期,这是她的又一种让我们觉得神奇的尝试。”彭兰玉说语言是空气,她是活在这片空气下的行者,无论以哪种身份,都是在前行,在充实自己。

在磨练中学习

1977级中文二班毕业留影

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考生。我小学的时候遇上文革,作为学校宣传队的一员,我经常要到街头去做宣传、参加演出,这对语言锻炼很有好处。

那时候劳动时间特别多,我们要挖防空洞,要自己烧砖来建防空洞的内墙。烧砖需要土制的土坯砖,要用煤来引火,还要装沙子才能够让土坯砖的黏固度适中,所以我们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沙子、黄泥、煤,回来自己制砖,学校还将怎样烧砖窑来备战备荒排成了节目,我是这个节目的领诵。

到中学还挖防空洞,加上学工、学农,劳动锻炼的时间也挺多。后来学校有一段时间开始重视学习,由于我很爱学习,当过学校红代会的学习部部长,现在的学生组织叫学生会,那时候叫红代会。我也做过一小段时间的播音员。在这段注重学习的日子里,老师们倾尽才能传授给我们知识,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语文课多,至今我还记得老师们教我们诗词歌赋,对我们的毛笔字要求也非常严格。

文革期间没有高考了,各地分指标推荐工农兵上大学。我是家里最大的孩子,高中毕业后下放到“金桥林场”当知青,挖田、莳插、中耕、夏种、秋收、冬藏、养鱼、种菜、做酒、加工电池锌筒,样样都做,出版报、当出纳也不含糊。后来,有一个上大学的名额分给我们农场,当时农场里有七个人是第一批被下放的,我们叫做“七个元老”,农场的领导们决定把这个指标给“七个元老”当中的一个,我觉得这个决定是合理的。

1977年10月,国家下达通知恢复高考,而且考试就在年底。知道恢复高考后,我们知青也都觉得无所谓,当时农场里只有两个人报名参加高考,我是其中一个。农场里也没有高考的概念,所以没有支持不支持一说,只说你要继续出工。我曾经就读的中学在办复习班,报名参加高考的人都可以去听课,我开始想请假去听课,但只去了一天就被农场叫回去了。

冬天是农村里垦荒的季节,当时农场在实施“开垦荒山变良田”的计划,需要把山坡挖成田,扩大田的面积。每个人一天的任务是挖一立方土,是挺重的任务,就把我叫回去了,所以我根本没时间看书。我真正的复习是高考前,土已经挖完了,农场同意我请几天假参加考试,那几天我就躲在父亲的办公室。考试的第二个晚上,我复习了一个通宵,把我认为的重点看了看。结果第二天就用上了,帮了我很大的忙。我考上了衡阳师专。

接受语言

自学语法

七七级的同学学习都很努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我总是觉得自己学不过同学。

有一年暑假,学校需要人守校,不像现在有宿管阿姨,那个时候没有,就问我们有没有想留下来守校的。当时很多同学的家比较远,在各个县,还有外地的,我住在衡阳市,所以就报名留下来守校。

我喜欢参加朗诵比赛来锻炼自己。朗诵的时候经常遇到不会读或没把握的,我就去查字典。这次留下来守校,我就干脆把《新华字典》梳理了一遍,我把生僻字和易错字都记在一个本子上。

开学以后,突然要考试,就是给两百个生僻字和易错字注音,我们事先都不知道。这一考,我就占了便宜。当时整个中文系一共只有两个女生及格,其中一个女生答了六十分,我答了八十多分。我不比他们聪明,是积累让我胜出很多。这件事就成了一个美谈,我的语言功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就被学校留下来教现代汉语。

其实我对文学也很感兴趣,中外文学名著我都喜欢,读大学的时候要到基地里学农,我就会将类似于《唐诗三百首》的那种书带到基地里,一天背一首。我觉得唐诗的海洋太大了,我不知道的太多了,只能这样逐步地了解。我们这一届留下来当大学老师的有好几个,有一个同学并不热爱外国文学却被留下来教外国文学,他后来也成为知名教授。我被安排教语言,那好,社会需要我做什么,给了我什么机会,我就抓住机会,做好事情。

顺应社会,做好自己,这恐怕是我的重要线索。当年我参加高考,是顺应了高考政策,有人问我如果没恢复高考我会怎样?那我就快快乐乐地当个农民呗,也挺好的。我顺应社会对我的选择。工作需要我当语言教师,我就想办法当好这个教师,包括后来读硕士、读博士,都是顺应变化,并没有刻意追求某种形式,我追求的是每种学习或工作的质量,也就是做好自己。现在提倡“全民创新”,这个“全民创新”不是说每个人都要申请一个专利,“全民创业”不是说每个人都要开一家小店,是说你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能够抓住机会做好自己。我这一路的确是按部就班地走,但按部就班不只是朝九晚五,那只是形式,要满足形式后面内容的需求,是要靠自己的能力。

语言课堂

师专中文系的同事(左三为彭兰玉)

八十年代初,很多学生是一边工作一边在大学上课,有些已经成为领导了,想提升自己的学历,也会选择上大学。衡阳师专连续三年办了“干训班”,招干部大学生。我刚开始教书,带的就是“干训班”。“干训班”里很多学生都比我大。他们不但工作能力强,学习能力也很强,很爱提问题,不像普通班的学生习惯于听老师讲,“干训班”就是“问题班”。

我教干训班的现代汉语课,虽然我读大学的时候学过现代汉语,但作为学生来听现代汉语,和作为老师教现代汉语是完全不同的。我发现现代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里有很多我原来只是学到皮毛的知识,现在我要把它变成一个系统。

“干训班”的学生还很有情趣,他们不仅学语音等知识,还要学和书法相关的内容。会有学生问我,老师您能不能用篆书写一下我的名字?那我就要去自觉地练全班学生名字的篆书写法,免得其他学生要的时候我拿不出。我要准备应对各种类型的问题,准备充分其实是最难的。比如练习篆书我要看《说文解字》,不但学习字的写法,还要理解它的构字原理。再比如讲语法,要能回答同学说的为什么这样,先要看很多东西。虽然我的第一轮备课相当辛苦,但是收获非常大,越来越觉得自己能够胜任老师这份工作。

“干训班”的学生和我关系都非常好,他们搞活动都会叫我去。有一回在“干训班”的座谈会上,学生们说我是“问不倒的老师”,这个评价让我很自豪。

后来我发现对于现代汉语,学会课本上的知识还不够。要能真正地分析生活中的语言现象,就要走到街头,观察老百姓们说话的语言特点,所以我把课堂“搬到”了街上。我让学生们分小组实践,到街上去记录、分析语言现象。刚开始时,学生们不习惯,但当他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语言问题时,对语言的敏感性就提高了,也觉得这门课很有意思。

作为老师,我一直都把课堂当成圣堂,绝不苟且。这个职业是一个灵魂职业,如果你要追求物质,追求现在这个拜金社会浮华的东西,可能你就不太适合这个职业。但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充实,从而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那么这个职业是非常荣耀的事。

研究语言

彭兰玉参加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

1981年,衡阳师专给我们留校的老师出去进修的机会。当时现代汉语的教材比较流行的有胡裕树版、张静版等,学校里有些老师对张静版的现代汉语体系比较推崇,就建议我去河南进修。我考虑到上海更前沿、更开放,就选择去上海。从此跟上海结下了缘,十年以后我又去上海做访问学者。

我在上海学到了怎么做研究。做学术性研究对教语言来说是很有必要的,不然看问题不够全面,只要有一个反例攻击你,你就不能成立。当时跟着张斌、许威汉、尤敦明这些老师学习,过年都在老师们的家里过的。那段时间,是完全像海绵一样吸取知识水分的状态。

汉语的“在”用法很复杂,“走在路上”和“在路上走”的语法原理在学界上一直被讨论。我当时也看了很多文章,然后写了《试析表示体的“在”》交给语言学家张斌先生看。先生会仔细地指出论文的缺点,然后提供一个思路,让你去修改。这篇文章我改了十来遍,修改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培养我语言研究能力的过程,所以我很感谢这段经历。邢福义先生说过一段话,大意是,你反复地写一篇文章,本来你是得70分,等你自我提高到80分,你下一次写文章就可能从80分开始了。我是有这个体会的。

尤敦明老师开方言选修课,我也去听。当时尤老师讲的是苏州方言,选了一个苏州的同学当发音人,领导大家研究苏州方言系统,我就学会了研究方言的方法。读博士时,我研究的就是衡阳话的语法。

过去的方言研究主要是研究语音和词汇。语音和词汇的特点比较显性,研究起来有方便之处,但是语法不行,语法需要分析,然后找到其中隐秘的规律。在八十年代李永明先生就出版了关于衡阳方言的书,很具有国际影响力。我看了那本书,它也涉及到语法的知识,但是很简略。当时的方言学界,缺的就是对语法的研究,全国关于方言语法的专著不到10本。所以我就研究衡阳方言的语法,陆续写了一些相关的论文,而且衡阳是我家乡,我觉得很有意义。

2005年我主持国家课题《湖南方言体貌系统比较研究》,这个课题做了8年。我选的面很广,是研究整个湖南的方言体貌系统。湖南的方言包括湘语、客家话、赣语、西南官话、湘南土话,我在湖南选了80个点进行实地调查,这是很不容易的。

我记得我们在东安县找的发音人是一个开摩托车的司机,录音的时候周围不能有噪音,当时没有合适的地方,我们就到田野里面录。夏天在田野里非常热,头顶顶着烈日,周围还有蚊子在飞,很艰苦。还有一次是去汝城县调查,当时的交通比较落后,只有一条公路进汝城。结束调查,在我们离开的第二天,汝城开始下暴雨,公路塌方,交通中断,城里的人出不来,外面的人进不去。及时撤出的我们想想都觉得好险。

研究方言的时候我发现有的研究成果真实性不够,可借鉴的材料不多,所以做这个课题的时候,我都是用自己的方式,建立第一手资料,这样做起来耗时长,比较辛苦,但这是值得的。

2016年开始,连续几年我又参加了国家的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每年大热的暑假,都会带领一个小分队进行方言调查和保护。中国的这项工程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语言资源保护项目的高度肯定,2018年他们把世界语言资源保护大会办在长沙、办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我有幸能为大会的前期衔接和大会进行贡献一份力量。大会最后向世界公布的《岳麓宣言》将记载在历史中。

语言是可以走向远方的。

用语言唱响中国名片

彭兰玉和留学生

大学老师除了从事研究工作,当然还要承担教学任务。中国高校的语言教学不但要对内,还要对外。学校开办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点,根据国家教育部要求,带汉语国际硕士研究生的老师要有在国外教汉语的经历,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中心主任的我,应该要称职,所以2012年我被派到到韩国高校当教授教汉语。

第一个学期,韩国的系主任把汉语零基础这门课和大三、大四的汉语课都安排给我,在国外教零基础学生,这是对我的考验,我应该要经受住这个考验。汉语国际教育有句话:只要你出国去教汉语,你就是中国的一张名片。有的学生不太理解“中国名片”的含义,觉得自己所在的地方条件很艰苦,哪算什么“名片”。这就理解错了,做“中国名片”不是说你一亮出中国名号就该让人捧着你,是你走出去后,要让别人觉得你是一道亮丽的中国活动风景。我在韩国就要把自己做成一张好的中国名片。

为了让零基础的韩国大学生听懂我的课,卡片、动漫、游戏等方式自然少不了,我还会用一些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教学。我的考试不是让他们写试卷,是搞活动。比如,有一次我选了《花木兰》这部动漫电影,先让他们将汉语翻译成韩语来理解电影意思,然后分小组排练,将剧情用汉语分段演绎,根据表演情况来打分。后来他们对汉语课很感兴趣。韩国学生有的到中国留过学,汉语水平很不错,听了我的课之后,直言这是他听到的最好的课,这就是中国名片的效果。

我现在在参加编写外国人学汉语用的词典,这件事是一件有历史意义的事。

今年我还受聘为“湖南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咨询专家”,开始审读法规文件。立法为民,法规文件的语言要准确才不会引起麻烦,有机会为法律建设服务,也是幸事。

我没有身份感,很多称号其实只是增加别人对你的信任感,但对我自身而言,只是做好每件落到我身上的事。就像成为《百家讲坛》的主讲人,只要可以传递语言魅力的事,我都愿意尝试。

世界有多大,语言就会有多大;人生有多长,语言就会有多长。语言之路,你走我走他也走,事实上每个人都在行进中,希望这条路能伴随我们走向诗和远方。

文字丨陈杨杨

图片丨受访者提供

编辑丨王芊若

推送丨周睿敏

责编丨李振钊

审核丨曾朝阳

校党委宣传统战部

「官方微信小组」出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