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圣贤教育:处理人际关系的总前提和总原则

 无极太空0 2019-12-02

'

​第一,“仁”是人际和谐的总前提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来看:社会是人们通过交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中解释“人”这个哲学概念时,是这么说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其实,用汉字表示的话,就是“仁”(仁爱的仁)。“仁”从字形上看就是两个人,意思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就是指社会关系,也就 是马克思所讲的“人”。

的确,人是社会的动物,任何人、任何时候,都离不开他人的协助,离不开社会。我们每个人,从生至死,都活在社会中。婴儿出生之前,老人去世之后,都需要社会的力量,来完成他生命的功能。一人之力,无法存在,这个道理显而易见的。由于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换句话说,离不开社会,就是离不开他人,远近亲疏,认识的和不认识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和他人发生关系,获得他人的协助,完成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在以不同方式,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存状态,是我们每个人所关心的,也是圣贤们所关注的。中国古圣先贤很有智慧,他用一个字告诉后人,处理人际关系的总前提——仁。

凡是人,皆须爱!任何人际关系,要处理好,都离不开仁爱之心。

儒家学说是入世的学说,它最关心的就是:现实生活中,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由近及远,达到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天下太平。

那么,什么是“仁”呢?最简单的回答,就是孔子说的:“仁者,爱人。”

要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其前提就是,相互都要具有“仁慈博爱”的情怀。无论是对待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亲人,还是对待上司下属,还是朋友同事,认识的不认识的人,一句话,就是对待所有的人,扩展开来,甚至是对待芸芸众生,包括动物,都要有仁爱之心。

所以,儒家的学问,“仁”是它的核心理念,一切方法、一切学问,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总之,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前提就是“仁爱”。

第二、“恕”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总原则

怎么跟他人相处好,还有一个大原则:恕。

注意!这里讲的“恕”,不是宽恕的意思。不是说要宽恕别人,或要别人宽恕自己。“恕”这个字,是一个“如”底下加一个“心”,“如心为恕”。也就是“将心比心”的意思,要跟别人交往好,就要将心比心,就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替别人设想。

“恕”,换言之,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别小看这八个字哦!如果大家都有这样的观念,它将对人类产生重大的影响。

1982年,诺贝尔奖的得主,在巴黎开会,当时讨论:21世纪快到了,在新的世纪里,需要什么样的思想指引,人类才能和平共存?

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最后有人提到孔子。提到孔子时,都没有人反对。因为,虽然他们对孔子及其学说可能不太了解,但他们都知道,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平等基础之上,没有宗教的立场,每个人都要互相尊重,每个国家也都要互相尊重,我们只要跟别人互相尊重,哪怕是走遍天下,也是四海之内皆兄弟,这是儒家的思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据说还被摆在了联合国办公大楼最显眼的位置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