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欢迎来到我的岐黄小屋

 九不同 2019-12-03

      首先简单地做个自我介绍。王伟鹏是我的名字,不过现在叫我“王博”的人很多,叫“王老师”“王医生”“王大夫”的也不少,我都欣然接受。我是博士不假,但不是医学博士,更不是中医学博士,而是建筑学博士(南京大学),2017年1月进入了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后流动站。

      关于我的身份,通常会引来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博士就是一张文凭,基本上是混出来的,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隔行如隔山,建筑学和中医学都很难学,精通一门都要耗费一生,学两门更是不可想象,此人的医术令人怀疑;另外一种认为,博士代表着经历过严格的学术训练,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大幅度提升。我的岐黄小屋适宜于持后一种观念的朋友进来歇歇脚、聊聊天、喝喝茶。

        接下来言归正传,谈谈中医那些事。

     中医要传承下去,就必须找到一种能够大幅缩短中医成才周期的方法,这是时代的呼唤,舍此中医将难逃消亡之命运。面对汹涌澎湃的国际化和市场化浪潮的冲击,如果中医的教学还是延续着“低效、乏味、缓慢”的方式,那么选择学习中医的年轻人将会越来越少,进入中医行业的精英人才将会寥若晨星。这种状况对中医的打击将会是致命的。

        是否存在这样一条高效、便捷的中医成才之路呢?答案是肯定的。恩师黄煌教授所创立的经方学术体系具备简朴、明确、易学、实用、高效等特点,摈弃了传统中医中的那些模棱两可、笼统空泛的内容。这一点可由下述事实来佐证:恩师亲传的弟子或学生能够在短短的几年里成为临床好手,不少已经成为当地的名医;还有大量通过网络和书籍学习的人士也能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经方的魅力,成为铁杆经方迷。

我的中医之路是从自学开始的,在遇到恩师之前的5年里,虽然异常勤奋地读经典、看教材、访名师、听讲座、跟门诊,但始终没能找到出路,感觉前路无望,几度想放弃。我学医生涯的转折点便是偶遇了恩师的著作,展卷之后爱不释手,用“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来形容是再贴切不过了。恩师的几本著作读完之后,我的心中便萌发了强烈的拜师愿望,这种愿望强烈得到了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程度。接下来便是三扣师门而不入,第四次终于感动老师,忝列门墙,心中的幸福之情简直难以言表,因而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遇。

至今还清晰地记得,跟诊两周之后,我在给家人和朋友看病、开方就觉得心中有底了,正如恩师所说的那样:“如果方证相应了,用经方那是必然有效的。”从此以后,我的中医之路进入了一段坦途,信心越来越足,亲朋好友找我看病开方的越来越多。大概在跟师学习两年之后的某一天,突然觉得自己学到手了,那种自信是发自内心的,非常可靠而坚实的感觉。

        恩师经方学术体系还有一个非常难得的品质是可重复性,换句话说是传承时不易走样。我在前年指导了一位经方爱好者,她是位护士,因为种种机缘我们相遇了。她听我介绍了恩师的经方医学思想之后,便惊喜地说这可能是她心中一直想要追寻的中医,萌发的学习的念头。我知道护士这个职业是非常艰辛的,故意挑了一本大部头的《中医人生——一个老中医的经方奇缘》让她先去读,限定1个月读完。没想到她半个月就读完了,还做了详细的读书笔记,反馈说这本书太棒了,经方医学太了不起了,我一定要学。我便让她从《经方的魅力》、《经方100首》和《中医十大类方》开始读。令我惊讶的是,大概23个月后,我考她一些典型的病例时,便能说得八九不离十。她还告诉我说,家人甘当她的小白鼠,有效的时候占大多数!一年之后,她成功地与当地最有名的中医签订了“传统医学师承合同”,踏上了从医之路,签订合同的那个夜晚她彻夜未眠,说是我和黄煌老师的经方医学体系改变了她的命运,使她深藏在心底医生之梦有了实现的机会!

    之后,不断有真正热爱中医的来到我的身边,共同探讨学习中医,在名义上我是老师,但实际上我将他们当成朋友或亲人。在传道授业时我是严肃的,在日常相处时我是亲切的。

    回首中医修习之路,我觉得有一个重大的遗憾,那就是没有将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及与众多老师之间的对话及时地记录下来,以至于今日只能凭借记忆复述一个模糊的轮廓。今日开启岐黄小屋的初衷,便是希望不再重复同样的遗憾,及时地记录我的所思所想,及时地分享我与弟子、学生、同行的对话和讨论。我相信这些内容对中医院校的学生、已经来带中医门口的爱好者、怀有中医梦的朋友、走上临床岗位但觉得底气还不足的年轻中医会有实实在在的益处。

    来吧,亲爱的朋友们,欢迎走进“王伟鹏的岐黄小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