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辛温发汗法:用于外感风寒表证,无汗,脉象浮紧。药如麻黄、桂枝、生姜、葱白、苍术、鲜陈皮。 2、辛凉解衰法:用于风温初起。药如防风、薄荷。 3、轻宣肺气法:用于冒风音嗄,金实不鸣。药如麻黄、桔梗,倘鼻塞流涕,用辛荑、苍耳子。 4、清疏暑风法:用于暑令感冒。药如藿香、佩兰。 5、疏化表湿法:用于雾露雨湿外乘。药如苍术、白芷、防风。 6、清气润澡法:用于感受秋燥,清窍不利。药如薄荷、百合、桑叶、杏仁。 7、两解太阳法:用于风湿症,疏风以解太阳之经,利湿以渗太阳之府(即膀胱)。药如羌活、防风、泽泻、茯苓、猪苓。 8、蠲除痹痛法: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药如桂枝、羌活、独活、川乌、石楠藤、松节、威灵仙。 9、调和荣卫法:用于伤风。以调和气血来解肌散邪,不同于直接疏表。药如桂枝、白芍、生姜、天麻。 10、固表祛邪法:用于体虚容易感冒,或感冒后纠缠不解。药如黄芪、白术、防风。 11、清凉透邪法:用于外感汗出不解,邪有化热内传之势。药如葛根、薄荷、芦根。 12、辛寒清胃法:用于胃热症,脉象滑大而数。药如石膏、知母、滑石,竹茹。 13、苦寒泻火法:用于温邪化火,燔灼三焦。药如黄连、黄芩、大黄、焦山栀。 14、清化湿热法:用于温邪挟湿,或脾湿胃热交阻。药如黄芩、厚朴、滑石、半夏、通草。 15. 却暑调元法:用于暑热伤气。药如人参、麦冬、五味子、竹叶。 16、清瘟败毒法:用于温毒证。药如大青叶、板蓝根、玄参、马勃。 17、清营透斑法:用于温热发斑发疹。药如豆卷、石膏、赤芍、丹皮。 18、清泄心包法:用于温邪内陷心包,神昏谵语。药如紫雪丹、牛黄清心丸、夹湿者用神犀丹。 19、泻下实热法:用于肠胃热结、便闭。药如大黄、枳实。 20、清化荡积法:用于湿热食滞,腹痛下痢。药如鸡矢藤、木香、枳实、青皮、槟榔。 21、清降相火法:用于肝胆火旺。药如黄芩。 22、辛热逐寒法:用于寒邪直中三阴症。药如附子、干姜、肉桂。 23、甘温扶阳法:用于肾阳虚。药如菟丝子、巴戟天等。 24 、温运脾阳法:用于脾脏虚寒。药如白术、炮姜、补固脂。 25、温胃散寒法:用于胃寒泛酸,呕吐清水。药如吴茱萸、生姜,呃逆者用丁香、乌贼骨。 26、辛滑通阳法:用于胸痹症,阳为寒遏。药如薤白、桂枝、瓜篓。 27、益火培土法:用于命门火衰,脾虚久泻。药如硫磺、益智仁、炮姜、肉桂。 28、引火归元法:用于浮阳上越,上热下寒。药如附子、肉桂、均姜。 29、平肝理气法:用于肝气横逆,胸腹胀痛。药如青皮、枳壳、延胡索。 30、舒肝和络法:用于胁痛久痛入络。药如丹参、桃仁、郁金、橘络。 31、疏气宽中法:用于胸闷嗳气、频转矢气。药如香附、陈皮、枳壳、佛手。 32、降气平逆法:用于气喘实证。药如沉香、檀香、乌药、枳实。 33、重镇降逆法:用于胃虚呃逆,冲气上逆。药如赭石、磁石。 34、调理肝脾法:用于肝脾气滞。药如当归、白芍、白术、茯苓。 35、行气祛瘀法:用于妇女痛经病,量少挟瘀。药如川芎、红花、益母草、香附、川穹。 36、温经和营法:用于血分有寒,月经后期。药如当归、艾草、肉桂。 37、清热凉血法:用于血热吐衄,或月经先期。药如丹皮、侧柏叶、藕节、黄芩。 38、温通肝经法:用于少腹冷痛,或疝气胀坠。药如青皮、小茴香、延胡索。 39、活血镇痛法:用于瘀血停留,跌打损伤。药如红花、三七、乳香、没药。 40、化癥消积法:用于症瘕积聚,肝脾肿大。药如三棱、蓬莪术、穿山甲。 41、宣肺化痰法:用于伤风咳嗽。药如浙贝、桔梗、杏仁。 42、温化湿痰法:用于咳嗽痰多薄白。药如半夏、广紫苑、白芥子、制南星、马兜铃。 43、清化痰热法:用于咳嗽痰粘,肺有伏热。药如鲜竹沥、川贝。 44、肃肺涤痰法:用于痰多咳喘,药如苏子。 45、温化痰饮法:用于痰饮咳嗽症,药如桂枝、白术、半夏、五味子、干姜。 46、开窍涤痰法:用于中风昏仆,痰涎涌塞。药如远志、菖蒲、竹沥。 47、消磨痰核法:用于瘰疬症。药如昆布、海藻、山慈姑、僵蚕。 48、芳化湿浊法:用于湿阻中焦。药如苍术、厚朴、陈皮。 49、辛香健胃法:用于气阻湿滞,食欲不振。药如豆蔻、砂仁、佛手。 50、渗利水湿法:用于停湿小便不利。药如泽泻、车前子、茯苓,黄疸小便短赤,用茵陈。 51、通利淋浊法:用于淋浊症,小便不利刺痛。药如瞿麦、海金沙、萹蓄。 52、攻逐水饮法:用于腹水或水停胸胁。药如葶苈、大戟、甘遂、牵牛子。 53、分消水肿法:用于全身浮肿,在上宜汗,在下宜利,所谓开鬼门(指毛孔), 洁净府(指膀胱)。药如浮萍、防风、冬瓜皮、生姜皮、防己。 54、消导和中法:用于伤食症。药如神曲、山楂、莱菔子。 55、驱除虫积法:用于虫积腹膨形瘦。药如使君子、雷丸、槟榔、五谷虫。 56、养血滋肝法:用于血虚症。药如当归身、白芍、阿胶。 57、滋补肾阴法:用于阴虚证。药如生地、山萸肉、女贞子。 58、柔肝潜阳法:用于肝阳上扰。药如白芍、菊花、天麻、钩藤。 59、育阴定风法:用于阴虚引动内风。药如龟甲、牡砺、鳖甲、玳瑁。 60、养心宁神法:用于怔忡、失眠。药如酸枣仁、夜交藤、柏子仁。 61、养阴退蒸法:用于阴虚潮热。药如鳖甲、地骨皮、银柴胡、丹皮。 62、清养肺阴法:用于肺热气阴不足。药如沙参、麦冬、玉竹。 63、甘凉生津法:用于胃阴耗伤。药如石斛、天花粉、芦根。 64、补益中气法:用于脾胃气虚。药如黄芪、党参、白术、山药。中气下陷者,用升麻、柴胡。 65、固摄精关法:用于遗精滑泄。药如金樱子、莲须、莲肉、煅龙骨。 66、厚肠收脱法:用于久泻不止。药如扁豆、诃子、赤石脂、御米壳。 67、润肠通便法:用于大肠枯燥,便坚困难。药如麻仁、郁李仁、瓜篓仁、肉苁蓉。 68、升清降浊法:用于清阳下陷,浊气中阻。药如葛根、山药、扁豆、陈皮。 69、交通心肾法:用于水火不济,失眠难寐。药如黄连、肉桂。 70、金水相生法:用于肺肾两虚,潮热颧红。药如天冬、麦冬、百合。 71、培土生金法:用于肺虚脾弱,清补两难。药如山药、芡实、扁豆、谷芽。 72、扶土抑木法:用于肝旺脾弱,腹痛泄泻。药如白术、防风、白芍、陈皮、甘草。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