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携号转网才刚开始,6亿人已被踢出局

 爱好收藏图书馆 2019-12-03

携号转网才刚开始,6亿人已被踢出局历时十年,“一号在手,说走就走”依然还是奢望。

11月27日,工信部宣布:全国“携号转网”正式启动,用户可自由选择运营商。

然而残酷的现实是,多数用户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被运营商转网拒之门外。相较而言,眼下只有316万人成功实现“自由身”的体量几乎不值一提。看似很简单的转网,却成了亿万用户难以逾越的高山,因为不论是明面上,还是背地里,解释权都在运营商手里。

1、开头为1349、174的卫星移动号码,170、171、162、165、167开头的虚拟运营商号码,146、148、149等开头的物联网专用号段,暂时都不能办理转网。

统计显示,这3类号码的用户高达1.5亿人。

2、校园卡、集团卡用户。这类人群在百万以上规模。

3、相关协议限制挡住了绝大多数人。这个协议除了常见的套餐和话费合约,家庭号、来电彩铃、国际漫游统统包括在内,还不能有“一号多卡”、“主副卡群组”、“合账业务”,包括号码和宽带绑定的“融合套餐”都是绊脚石。

据中国基金报的统计显示,因合约受限的用户约有近4亿人。

令人瞠目的是,不少用户发现自己的号码一夜之间成了“靓号”,一查才知道合约2050年才到期,数据显示其中有1亿多都是移动用户。

也就是说,携号转网才刚开始,全国16亿手机号码用户中超过1/3已经出局。携号转网才刚开始,6亿人已被踢出局工信部怒了,人民日报都看不下去!

人民日报从11月11日开始,8天内3次点名批评运营商忽悠用户,利用市场地位设置不合理条件给用户转网设限,传递明确监管信号。

工信部11号发布《携号转网服务管理规定》,明令从12月1日起,三大运营商没有正当理由,不得以任何方式阻挠、拖延或干扰用户自由选择,有如下9类行为的,用户可直接投诉。!

携号转网才刚开始,6亿人已被踢出局但看到运营商依然执迷不悟,意图“负隅顽抗”将套路用尽到最后一刻,工信部终于发出大招。

提前3天启动全国“携号转网”的同时,工信部联合信通院建立了“携号转网”监测系统,503人规模的联合监督检查团,将从12月初开始奔赴各省,在第一线监督各运营商携号转网的执行,并委托第三方开展用户暗访体验监测,发现问题,严惩不贷!

工信部要动真格了,三大运营商闻风而动!携号转网才刚开始,6亿人已被踢出局中国移动率先修改协议规则,将原来20年以上合约期的用户,全部调整为不超过20年,并宣称“用服务留人,绝不再套路留人”。

中国联通表示,确保携号转网客户与现网客户权益一致,同等享有异地办理业务、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等服务体验。

中国电信则称,严格落实工信部要求,确保用户“携得了、转得快、用得好”。携号转网才刚开始,6亿人已被踢出局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天,可能真的要变了!

为了赶在携号转网大限到来前留住用户,三大运营商可谓费尽心机,各类话费、流量拼命送给用户,目的则是用隐性的协议将用户强行绑定。都说走过最长的路,就是移动的套路,其实联通、电信也不遑多让。

而现在,这一套路要失效了。工信部正式出手,绑住4亿用户的运营商霸王协议被撕开,其中势必有大批用户因此解放。

谁的阵脚要慌了?携号转网才刚开始,6亿人已被踢出局

截止今年9月末,移动依然是这个市场上无人能够撼动的霸主,9.4亿用户远超联通、电信总和。

携号转网才刚开始,6亿人已被踢出局处于最弱势的联通,在9月初同电信结盟,双方将在15个主要城市合建5G网络,在同移动的竞争中已经占得先机。

工信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316万转网成功用户中,移动转出57.6%,其次是联通26.1%、电信16.3%;转入占比电信为49.3%,移动28.1%、联通22.6%。

也就是说,近6成移动用户转出,联通也是净转出,电信则是最大的获利方。

如果携号转网完全失去限制,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格局必将被彻底改变。携号转网才刚开始,6亿人已被踢出局打破电信垄断,回归市场竞争,这一天或许真的不远了!

今年一月份,英国电信成为首个拿到工信部颁发的全国性网络牌照的国际电信公司。

10月初,“中国广电5G试验网建设实施方案”曝光,宣告中国广电终于扛起了第四大电信运营商的大旗,明年开始大规模商用5G,相当于直接向三大运营商宣战。

这一切的背后,是国家向所有不思进取之人敲响的警钟:

只有充分竞争,才有危机意识,才有动力进步,吃草长大的狼,永远无法成为领军者。

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成功的企业,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存活下来的企业。

那些还在妄想躺赚的人,当有一天被历史抛弃的时候,或许连对手是谁都看不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