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翼 望 山 质 疑

 zqbxi 2019-12-03

楚长城是中国的长城之父,初建时,它百分之九十分布在南阳郡境内。《左传》云“叶在楚国,方城外蔽也”。说明当时叶县在南阳楚长城以外的地方。虽有资料说楚长城的东线在叶县南下至比阳(今泌阳县,旧时亦属南阳郡),但该段长城早已时过境迁不复存在了,故现在保存良好楚长城遗址几乎百分之百都在南阳境内。

  楚长城有其独特的设计,其它朝代的长城都是在边关呈围墙状一字排开,而楚长城却是傍天险而建方城,无土之处,垒石为固的石寨,它用安营扎寨的方式在边关组成了一道完整的防御链。它审时度势,因地制宜,扼守边关孔道之咽喉,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平时军耕屯粮补充给养,战时据城横刀防御,用烽火狼烟快速地传递信息。特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镇守边关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因而以后各国争相效仿,它比秦长城早460年,比魏长城早310年,比齐长城早300年,比赵长城早340年,比燕长城早370年,更比明长城早二千余年,因此楚长城是名符其实的长城之父。

  楚长城沿线有一个著名的地理座标叫“翼望山”。唐书《史记·正义》篇引《括地志》云“故长城在(河南)内乡县东75里处,南入穰县,北连翼望山,无土之处,累石为固”。《水经注·湍水篇》云:“湍水出弘农界翼望山,水甚清彻,东南流,经南阳郦县故城东”。内乡故称郦,属弘农郡,郦在今内乡城北20里处。湍水从郦城东边向东南流去,交白河,入汉水,汇长江。从而可知,翼望山在古文献中,特别是在楚长城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地理座标——那么翼望山到底在何处呢?古文献并无明确指出它的具体位置。

  据现在的长城学者考证,大都人云亦云地认为翼望山是在今内乡县西北方的板场乡与西峡县二郎坪乡的交界处,一个当地叫“纱帽岭”的地方——然而笔者持不同意见。

  纱帽岭是内乡、西峡中间的一个横断山脉,半山腰路旁有两巨石相撂成官帽状,故得名纱帽岭,可惜此景在前年修路时遭毁。一般来说,地名是从古至今大都沿用,如秦岭、界岭、湍水等。即有变更,亦应是文献有记载,民间都知道,如内乡古称郦,南阳古称宛,邓州古称穰等。但翼望山这个称谓,虽经笔者几年调查走访,然当地百姓男女老少竟无一人知晓。

  那么,翼望山究竟在何处呢?经笔者深入调查,参阅文献,认为它不是在内乡县西北处的纱帽岭,而是在内乡东北方七里坪乡与南召县板山坪镇的交界处,东拉西扯,这个内乡西北的纱帽岭(翼望山)与笔者认证的内乡东北角的翼望山相距百里之遥。

  该处有山呈〈 状,是内乡东北与南召的分水岭。〈 形山的一边因有水从两山的夹角处流出,故当地叫翼夹湖,南边的山叫望山,两山在夹角处相连。因古文献简约,如“荆襄”、“湖广”等,故推断此山就是翼望山,这决不是巧合和偶然,此其一。

  其二,《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故长城……楚城郦县故城以北处跨(湍)河东,直达内乡与镇平交界处”,又云“故长城在内乡县东75公里处,南入穰县,北连翼望山。”

  此记载确切的说明此处正是今内乡县的马山镇,因马山地处古郦城和湍水的东边,而且正是“内乡、镇平的交界处”,虽然七十五里的距离稍有出入,但古人因交通不便,计量技术落后,数据不准乃正常现象。古诗有“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但按现在计算,那个古称一千二百里的三峡只有六百多里。据此“郦城东七十五里”的“故长城”正是马山周围的楚长城石寨群。关键是马山镇正好“北连”我刚才说的〈   形翼望山,并在此向东与南召县板山坪楚长城接线,向西与内乡夏馆南大岭楚长城石寨群相衔,同时一直延伸到百里之外与秦交界处的内乡道川、龙凤村一带,而其主要是作用是防御西边的强秦,从而使南阳地区北部的楚长城从马山北连〈 形翼望山,东连西接,形成了楚国北部的一个完整的长城链。

  同时,从〈 形翼望山南下,经马山入邓州正符合古文献记载的“南入穰县”。如果认为纱帽岭是翼望山的话,而此地所处的位置在距内乡百里之外的西北角处。因而它与古文献所载的“故长城在内乡东七十五,北连翼望山”,大相径庭,除非向“西”七十五里才能北连翼望山(今纱帽岭),所以古人断不致于出现这样南辕北辙,指西为东的低级失误。

  其三,有人为了支持古文献说的“故长城在内乡东七十五里,北连翼望山(纱帽岭)”的说法,不惜把内乡县古衙说成是当时设置在今西峡县城,此论显属牵强附会,无稽之谈。春秋战国时期,今西峡地属秦楚边境,不断遭强秦骚扰霸占,已呈失控状态,而且内乡与今西峡中间还有一个“丹水县”《括地志》明确指出“丹水故城在内乡县西百三十里处,丹水故为县”。丹水西去离今西峡县城不远,故西峡城旧时应属丹水县辖,与内乡毫无牵挂。据《春秋左传》云“楚襄王八年〈公元前643年〉已失楚西”。灌河以西的今西峡已成秦地,战国时期,兵荒马乱,此处并无县置。秦灭六国以后,始设弘农郡,后又设内乡县并辖管西峡,直到解放后西峡才从内乡析出另设县置。因而为了证明“楚长城在内乡东七十五里,北连翼望山(纱帽岭)”的说法而不惜把古内乡县置说成是当时设在今西峡县城是毫无根据的。

  其四,《水经注·湍水篇》云“湍水出弘农界翼望山,东南流经南阳郦县(内乡)故城东”,笔者说的这个〈 形翼望山东边有一大支流源出叫默河,西边也有一大支流源出叫黄沙河,它们分别在内乡县北边和南边汇于“郦县故成东”的湍水主流,而且这两条河源均比源出纱帽岭的河水长几十里,根据“河源惟长”的规划,这两条河正好符合“湍水源出翼望山”的记载。虽然现在查明,湍水源于这两条河北边百里之外的宝天曼以北的湍源村后边与洛阳嵩县交界的“界岭”上,但古时此处几近洪荒,人迹难至,故不能苛求古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楚长城著名的地理座标翼望山不是今西峡县的纱帽岭,而是在其东边百里之外的内乡七里坪与南召板山坪交界处的翼夹湖和望山,翼望山应是这两个相连山脉的综合称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