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吃饭的分分合合丨他山之石

 youxianlaozhe 2019-12-03

  研习君语 

一个民族,由分餐到合餐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农业文明对亲情、友情、乡土之情的眷恋

节气与节日的民俗氛围塑造

节俭朴素与豪奢成风的矛盾风气

而在种种变化中

家具的变革同样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1

席地而坐与分餐制

从史前开始到秦汉三国时期,人们的生活起居基本是席地而坐的形式,对应的餐饮家具形态为俎和案这类低型用具。

原始社会时期食物都是平均分到每个人手中,大家或蹲或站立或散坐火堆旁各自进食,这是最初的分餐制,此时还没有家具的参与


距今约45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墓葬出土的彩绘木案,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饮食家具。

这些木案案面为长方形或圆角方形,由三根木条支撑,整体涂有红彩,个别还用白色描绘边框图案,出土的时候案上还都放置着有酒具,可以看见基本就是后代俎的原型了。

 明 《三礼图》所示房俎和椇俎

俎是桌案类家具的始祖。有虞氏时称“梡”,夏后氏时称“蕨”,商代称“椇”,周代称“房俎”。


夏俎四足支撑,两侧俎之间有横枨加固。

椇俎在夏俎的基础上四足略有弯曲,以椇为名,因为椇木这种树形态也呈弯曲之势。

房俎横枨下移至四足末端,支撑整个俎,相当于后世家具的托泥。


漆木俎 战国中晚期(距今约2310年)

通高20,长27,宽12cm

进食器,九连墩2号墓出土


战国黑漆朱色卷云纹俎

河南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出土

商代因青铜器的发展,青铜器俎是当时的主要用具。

商青铜壸门附铃俎

像这件宁义县出土的板足俎是商代的青铜器俎,前后两块板为腿支撑整个俎面,板面以细雷纹为地,上饰饕餮纹,中间则类似壸门造型,两块板足之间吊有两个铜钟,俎面为槽型,相当于后世家具的拦水线,由此可见,此俎应是陈放牲口之用。

我们从此种板足俎的造型中,则看到了后世桌案类家具的身影。

战国黑漆朱绘鸟足漆案

长138.6、宽53.7、高44.7厘米

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

春秋战国时期的俎已经具备桌案的雏形,出土的漆木案比较多,像是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漆食案,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漆案。

洛阳朱村东汉墓BM2  夫妇宴饮图

《夫妇宴饮图》(局部) 王绣摹绘

秦汉三国时期俎与案都有了近一步发展,汉墓壁画宴饮图中可以看见一人一案,席地而坐,每个人面前摆着相同食物的景象。

像“举案齐眉”这一典故,正是由于当时食案仅供—人使用,能轻而易“举”,向地位更高者示好。

东汉 河南新密打虎亭东汉墓壁画《宴饮百戏图》

但席地而坐且使用低矮型俎、案进食,限制了用餐的范围,每个人单独食用各自面前的食物形成了分餐形式。

同时当时等级制度森严,宴饮活动严格按照等级排位入座,也促进分餐制的发展。

2

过渡时期与会食

魏晋南北朝到宋以前,属于中国家具的过渡时期,此期间由于胡床等外来家具的传入,人们开始垂足而坐释放双腿,与之适应出现了高型桌案。

高桌大椅的出现为当时热衷于宴饮活动的人们提供了物质基础,出现了同桌不同盘的宴饮场面,是以分餐为实合餐为形的过渡时期饮食方式——会食。

像上面这幅陕西长安韦洞墓壁画宴饮图中描绘了初唐时期的宴饮场景:人们围坐长桌,每个人面前仍然是相同的食物和餐具,长桌尽头放置一锅便于添食。

我们没有见到椅子,但是人们在近似于长凳的榻上,坐姿随意闲适,同时图中长桌的出现也与多人同桌食器数量大相对应。

榆林窟第25窟的婚礼宴饮图中出现了一张箱型壸门案,这种壶门案在当时是一种高级家具,多用于上层社会。

案面四角有包角保护,上饰花纹,四周重边出沿

局部用漆装饰,绿底白描花纹,

两侧为3个壶门,另两侧为4个壶门

而真正到了唐代,我们可以看到,宫乐图中的歌姬们的坐姿已和现在差别不大,围绕着正中心的壸门大案,品茶弹唱好不快活。

其下的坐具,更是唐代具有铺设锦垫、流苏,更是显得格外华美。

正仓院 绿地彩绘箱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等级制度不再严明,人们开始同桌而食,随着与少数民族的交往增加,胡人更多地进入中原地区,百姓日常生活受其影响,思想更加开放,隋唐时期分餐制已经出现被淘汰的现象。

3

垂足而坐与合餐制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人在起居方式上是低坐与高坐的杂处,经历北宋的发展,到了北宋中后期,高足家具已出现较多 。

五代的家具,可以参考《韩熙载夜宴图》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酒肆内高桌长凳  人们聚餐而围、觥筹交错

再加上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饮食酒楼的繁荣,会食方式才逐渐成为了我们的习俗与事实 。

北宋 黑漆曲栅足翘头案

从此开始,中国进入垂足而坐的时期,合餐制的形式也基本定型,到明清,融合西洋文化之后合餐制完全成熟。

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壁画里“开芳宴”中,夫妻二人分坐高足桌两旁,桌上放着食物饮品,和之前的分餐制完全不一样。我们也能从北宋出土的实物中发现一点。

北宋木桌 江苏江阴出土
长43厘米,宽43厘米,高47.6厘米


到了明代,家具不再只是饮食起居的家具,而成就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与文化审美。


明 黄花梨一腿三牙八仙桌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桌的形态更加多样化,方桌按规格大小可分为八仙桌、六仙桌、四仙桌以及用来增大使用面积的拼接用的半桌。


明 黄花梨云头纹一腿三牙八仙桌

故宫博物院藏

像这张黄花梨八仙桌,就是采用一腿三牙、罗锅枨与束腰之间增加卡子花的方式来支撑桌面,桌腿向里缩进无装饰,牙子部分有雕花造型,罗锅枨与缩进桌脚的使用加大了桌下空间,方便人进餐,正方形桌面让围坐的人们与食物的距离都相等,方便合餐进食。

类似这样的考量还出现半桌上。

半桌又称矮桌,当酒宴上一张桌子不够用时,用半桌与八仙桌拼接可满足十人的使用。

明 黄花梨有束腰马蹄足霸王枨半桌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清代《工部则例》中关于半桌的尺寸规定为:长二尺九寸,宽二尺 高二尺六寸

明 黄花梨半桌

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这种增加餐桌使用面积的方式与现代可变形餐桌的设计理念是相通的。

到了清朝,人们甚至觉得方桌的直角对于宴饮活动也有妨碍,出现了六方桌,桌面呈六边形,边缘介于直角和圆边之间,使用舒适感有所提升。


明末清初 黄花梨有束腰半六方桌

十面灵璧山居旧藏

随后圆桌出现并在清朝流行,圆桌根据桌面大小等有六腿或五腿的形式.一般为两张月牙桌拼成,也有整张桌面独腿支撑的形式。

清 鸂鶒木螭龙纹半圆桌

十面灵璧山居旧藏

圆桌有精美的雕刻装饰,清中期之后大圆桌开始流行,可以满足十几到二十多人同桌而食,满汉全席也由此得到发展。

清 剔红人物缠枝花卉圆桌

上海博物馆藏


清 紫檀波罗漆卷草纹圆转桌

故宫博物院藏

用餐方式的变化与桌案的变化紧密相连,由于当时的社会形态人们产生了不同的饮食习惯,推动了饮食用桌案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桌案的发展为用餐方式的变化提供了可能。

不同的用餐方式必然对应着不同形态的餐饮桌案,对当代情况同样适用。

如今的中国餐饮家具形式更为多样,餐桌不局限于规整的形态,根据空间或使用者的需求而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