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件隶书获兰亭奖一等奖,我却看到满纸“炫技”

 余闲书屋 2019-12-03
冯印强是近年很活跃的书法家,他在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中,以隶书作品获得佳作奖一等奖,此幅获得全国书法艺术门类最高奖的隶书作品,以黄庭坚的一首《念奴娇》为创作内容,词中展现出黄庭坚面对人生磨难时旷达、倔强、伟岸的襟怀。
一定是受到了这样的情绪感染,冯印强在将文词化为线条艺术的过程中,亦用豪健的笔力、生动的笔墨书写出了一股豪迈乐观的豁达之气,酣畅淋漓。
与当今展览经常使用的手法一样,拼接式的制作也成了冯印强这幅作品的重要特点,使这件作品充满了强烈的流行色。
通过拼接,冯印强为自己搭建了两个大的视觉空间:用最大宽幅的空间把黄庭坚的《念奴娇》词完整地写完,这构成了作品左边的主体部分。然后又用右边一个小的空间将主体部分素材内容重新写了一遍,这构成了作品的次要部分。
冯印强作为一个比较了解当代书法展览走向的书家,借助着两种颜色块面三个小的文字视觉空间,一方面用变奏的方式来强化作品多频的信息渠道,另一方面又用自己多变的视觉语汇在调控着观赏者的心理期待。
在展览书法中,书体、字体的视觉意味和文化意味一同在延展碰撞着。
冯印强这幅作品充分利用了从战国到秦汉隶变时期留下的丰富的书体、字体,在这三个小的空间使用了不同的样式,右边是比较优雅的典型的正体隶书,中间是略微粗放、厚重的隶书,左边是有纵无横篆书意味浓厚的隶字——这种意味深受王镛、石开的影响,使这幅作品视觉空间保持了一定的新鲜度而又不过分杂乱。
可以看出,冯印强力图在努力满足着观者古典与时尚、主流与非主流的视觉心理期待。
中间部分是冯印强这幅作品的重头。在这里,冯印强一方面以《石门颂》为基底,通过“空”、“道”、“乱”、“径”等字亲和自然地与观者沟通着;另一方面,在结字上将隶化的篆字糅到里面,如“染”等;在用笔上,弱化《石门颂》的拉伸、野逸、奔放的笔触而代之以《好太王碑》等的蕴藉,从而形成阅读期待的陌生化心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冯印强对传统隶书技巧熟练的运用程度,另一方面又可以看出他对展览书法创作方法和策略的谙熟。
这作品其中多碑帖的融合看似作者在努力地营造着自己的风格或格调,实际上,展览书法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与技术有关而与个人风格无关。
在这一点上,和作者在三个小的空间使用不同的视觉样式的手法一样,都是在力图保持多视点的新鲜视觉的同时,努力在与传统认同这一点上与包括评委在内的观众保持一种最大化、普适化的默契。
冯印强这种创作动机和努力,造成了这幅作品“炫”技的特点。
大图模式冯印强是近年很活跃的书法家,他在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中,以隶书作品获得佳作奖一等奖,此幅获得全国书法艺术门类最高奖的隶书作品,以黄庭坚的一首《念奴娇》为创作内容,词中展现出黄庭坚面对人生磨难时旷达、倔强、伟岸的襟怀。
一定是受到了这样的情绪感染,冯印强在将文词化为线条艺术的过程中,亦用豪健的笔力、生动的笔墨书写出了一股豪迈乐观的豁达之气,酣畅淋漓。
与当今展览经常使用的手法一样,拼接式的制作也成了冯印强这幅作品的重要特点,使这件作品充满了强烈的流行色。
通过拼接,冯印强为自己搭建了两个大的视觉空间:用最大宽幅的空间把黄庭坚的《念奴娇》词完整地写完,这构成了作品左边的主体部分。然后又用右边一个小的空间将主体部分素材内容重新写了一遍,这构成了作品的次要部分。
冯印强作为一个比较了解当代书法展览走向的书家,借助着两种颜色块面三个小的文字视觉空间,一方面用变奏的方式来强化作品多频的信息渠道,另一方面又用自己多变的视觉语汇在调控着观赏者的心理期待。
在展览书法中,书体、字体的视觉意味和文化意味一同在延展碰撞着。
冯印强这幅作品充分利用了从战国到秦汉隶变时期留下的丰富的书体、字体,在这三个小的空间使用了不同的样式,右边是比较优雅的典型的正体隶书,中间是略微粗放、厚重的隶书,左边是有纵无横篆书意味浓厚的隶字——这种意味深受王镛、石开的影响,使这幅作品视觉空间保持了一定的新鲜度而又不过分杂乱。
可以看出,冯印强力图在努力满足着观者古典与时尚、主流与非主流的视觉心理期待。
中间部分是冯印强这幅作品的重头。在这里,冯印强一方面以《石门颂》为基底,通过“空”、“道”、“乱”、“径”等字亲和自然地与观者沟通着;另一方面,在结字上将隶化的篆字糅到里面,如“染”等;在用笔上,弱化《石门颂》的拉伸、野逸、奔放的笔触而代之以《好太王碑》等的蕴藉,从而形成阅读期待的陌生化心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冯印强对传统隶书技巧熟练的运用程度,另一方面又可以看出他对展览书法创作方法和策略的谙熟。
这作品其中多碑帖的融合看似作者在努力地营造着自己的风格或格调,实际上,展览书法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与技术有关而与个人风格无关。
在这一点上,和作者在三个小的空间使用不同的视觉样式的手法一样,都是在力图保持多视点的新鲜视觉的同时,努力在与传统认同这一点上与包括评委在内的观众保持一种最大化、普适化的默契。
冯印强这种创作动机和努力,造成了这幅作品“炫”技的特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