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城映像:古韵荆紫关

 木香草堂 2019-12-03

白居易曾写有一首叫《晚春重到集贤院》的诗,曰:“满砌荆花铺紫毯,隔墙榆荚撒青钱。”这种叫荆花的小花,春天开花,花呈紫红色,布满全枝,连成一片,烂漫如朝霞。

鸡鸣三省的白浪街

我一直对荆紫关很向往,不仅是对这里曾是兵家必争之地 “豫之屏障”的敬畏;还有对游丹江、看荆关、登猴山、观大寺游历山水乐事的喜爱;以及对“鸡鸣犬吠听三省,土地毗邻屋相邻,百姓同饮丹江水,同舟共济一家亲。”的好奇;更是曾读到作家贾平凹在白浪体验生活后写的散文《白浪街》。他用作家的思维、文学家的笔触,将荆紫关一河之隔的白浪街三省风情描写得淋漓尽致。在这条三省混居的不足百十户人家的小村街,三省人民讲着三种不同方言,有着三省各异的风土民情,充满了三省不同的文化。

周日与老友一起找到一脚踏三省碑亭。一棵老柳树斜依着碑亭。亭内有一块露出地面的三棱石,一面朝西,一面朝东南,一面朝东北。下边有渠水穿街心而过,人称 " 三省溪 "。自古以来,以三棱石中心为起点,朝西的一面归陕西管;朝东南的一面归湖北管;朝东北的一面归河南管。于是,一条三省混居的不足百十户人的小街,就成为全国有名的 " 鸡鸣闻三省 " 的去处,而街中央一块神奇的三棱石,便被称作 " 三省石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 " 一脚踏三省 " 。在“三省客栈”的门口,挂着一副对联:“一脚踏三省舒心满志,半杯醉众宾荡气回肠。”左右的墙上还挂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荆紫关”等牌匾,以及贾平凹的散文《白浪街》。亭边小卖店的老板和路上的居民已经对我们这样好奇的客人见怪不怪了。漠然的看着我们拿相机从各个角度对着神奇的三棱石狂拍。

曾商贾云集的荆紫关

与白浪街仅一河之隔的荆紫关,史料上记载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据传,公元前 304 年,此地属于楚国管辖,楚王派太子荆来镇守,于是此地就取名叫 " 荆子口 "。到了明朝中叶,明王朝派官兵千余人来驻守,并改 " 荆子口 " 为 " 荆子堡 "。因为这里漫山遍野盛开着紫色的荆花,清朝初年,当地人又把 " 荆子堡 " 改为 " 荆紫关 ",从此便一直沿用至今。当地人时常把荆紫关叫 " 荆关 "。

今日荆紫关是河南省淅川县的一个口子重镇,她的兴起与发展与丹江有着不解之缘。历史上的丹江,曾是一条沟通华夏大地南北交通的黄金水道,“北接秦川、南通鄂渚。”位于豫西南边陲,豫、鄂、陕三省交界的黄金地带,因淅水纵贯境内形成百里冲积平川而得名。淅川地势险要,古战乱时期易守难攻,有“中原未战,淅境兵动”之称。

这里有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时期古建筑群,现存明清两代房舍阁楼2200多间和店铺700多间。踏着青褐色石板,走在黑白色调翘檐雕饰,古色古香长约五里的廊檐下,一块块合拢关闭的黑木板嵌成的房门,门楣上悬挂着经过风雨冲刷模糊了店名的牌匾,以及墙角斑驳、残破的青砖和土坯向我们诉说着荆紫关从唐朝就开始的繁盛。那时,长安的物资很大程度要靠丹江的河运。荆紫关作为丹江河的中转之地,码头上每天都是船来船往,热闹非凡。到了明代,荆紫关已是“康衢数里,巨室千家,码头上百艇接樯,千蹄接踵,熙熙攘攘,异常繁华。”

随着商人越来越多,荆紫关的五里长街,聚集了南北各地的人,到了清朝,这些商人渐渐形成了三大公司八大帮会十三家骡马店二十四家商行------筑成了荆紫关鸡鸣三省的繁华和传奇。一脚踏三省界碑,是荆紫关的白浪街和陕西白浪、湖北白浪之间,朝秦暮楚的一个见证。荆紫关上古代建筑有主要有:关门、山陕会馆、禹王宫(湖广会馆)、平浪宫、万寿宫(江西会馆)、法海寺、清真寺等。2001年已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古街古韵遗风沧桑、憔悴、美丽。虽历经战乱,饱受凄风苦雨,仍古香古色保存完好,各式各色建筑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相映成辉。这些建筑大多临街沿江,形成一条南北长约5里的古街道,即今人所说的清代一条街。《阮氏三雄》、《包公》等众多剧组都在此地拍过外景,一时间,名噪海内外。时至今日,漫步古街,与那些隽永而又庄严的古迹擦肩而过,亦能强烈地感受到昔日的繁华。

与现在商业化浓郁的古镇、古街相比较,荆紫关的宁静更像是世外桃源一般。街面清清冷冷,鲜有游客。街上的居民悠然自得。老年人和孩童居多。没有复制旅游小镇的熙熙攘攘,没有兜售各种旅游纪念品和小吃的叫卖声。走在街上,静得你能听到自己踏在柔柔地漾着暗香绵长寂寞的青石板上,鞋底与石板“啪嗒、啪嗒”的撞击声,还有满脸沟壑纵横老人们凑在一起打麻将“哗啦、哗啦”的洗牌声。街面上大部分的门板漆面已经脱落,旧色斑驳陆离的砖墙,缝隙中瑟缩着几根细细的野草。有的门前整齐的码放着成堆的劈柴,有的门前堆放着石墩、大水缸、石槽、枯木------老人们三三两两坐在街边闲聊家常,孩童们肆无忌惮在街中央蹦跳,老黄狗摇着尾巴悠闲的踱步。站在荆紫关的关门口已看不到当年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盛况了。

平浪宫动人的传说

荆紫关众多古建筑中位于荆紫关南街的平浪宫较为醒目。创建于清崇德三年(1637年)坐东面西,分前、中、后三宫,附耳房、钟、鼓二楼,据说是当年行走丹江的船工们为祈求平安而捐资修建的又名杨四爷庙。平浪宫属硬山式建筑,前宫正门门楣上题“平浪宫”三字,南侧有“风平”字、北侧有“浪静”字。或为南阳地区最早的空斗墙建筑。钟、鼓二楼分别矗立在前宫南北两侧,属四角攒尖,三重式建筑。钟楼顶端铁叉上有“风调”二字,鼓楼顶端铁叉上有“雨顺”二字。钟、鼓二楼各有4根大柱和12根小柱支撑,象征着一年四季12个月风平浪静、风调雨顺。我站在平浪宫抬头仰望,那钟、鼓二楼上木雕、壁画精致优美,用无声的语言述说着几百年间这里曾发生过的一个个吉祥、动人的故事。

几位老婆婆坐在屋子里聊天,看见我站在门口朝里张望,热情的邀我进屋。她们一张满是皱纹的脸,刻着深深的岁月痕迹;两只深陷的眼睛,深邃明亮,从容淡然。在我的询问下,一位80多岁的婆婆喃喃给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丹江在很早以前叫黑河,河里有一个老龙王,被鲤鱼精所迷,经常兴风作浪,掀翻船只。龙太子多次规劝父亲,老龙王不但不听,反而一怒之下废了太子之位,可怜龙太子被赶出龙宫后投胎到黑河岸边一杨姓家中,排行老四。杨老四出生后刚满月便能在黑河里玩耍,在浪尖上睡觉。后来,黑龙王又出来作祸,杨老四挥剑斩杀了老龙王,不防被鲤鱼精暗箭射中而死,鲜血染红了黑河。自此,黑河风平浪静。为了纪念杨老四,人们改黑河为丹江,并在丹江岸边建了杨四爷庙也就是平浪宫。

丹江匆匆流过荆紫关,投向古镇一瞥眷恋、一瞥赞许,便带着祝愿一路默默地向北京奔去,如同远古之前一样美好平静。荆紫关没有刻意的张扬、修饰、模仿,有的只是古韵浓重、安逸平静的乡村意境,在百年老屋前驻足,能把人们的思绪带回遥远的过去。这里安闲静雅、温和舒适。

“寻古巷,庭花黄,深院高墙透暗香。阶前古柳下,朱漆红渐藏。几经沧桑,今日怀古寻先迹。且惆怅,五里街短文化长。”

(本文特别鸣谢:摄影家杜辉宇拍摄照片)

作者介绍:田园,一个游走在文化边缘的文学爱好者,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好的眼睛,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