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向军:生命的壮美乐章——纪念王鸿昌老师

 三驾马车1966 2019-12-03

生命的壮美乐章

——纪念王鸿昌老师

刘向军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王鸿昌出生在山西运城。

儿时的王鸿昌活泼机灵,个性顽强,他早早就表现出对音乐的特殊天赋来。儿歌、民谣,只要他听一遍,就能无师自通地把那曲调哼出来。

到了上小学的年龄了,家人把他送到了“运城师范附小”去读书。此时,日寇盘踞在运城,为了加强奴化统治,日寇直接干预“运城师范附小”的教育教学。于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王鸿昌既学到了心爱的音乐,也学到了后来给他的命运带来了巨大不幸的日语。

在“运城师范附小”里,王鸿昌的音乐天赋得到了有效的开发。他尽情地在音乐的世界里释放着、发展着自己的天赋,他不但有一副好嗓音,在钢琴弹奏方面他比一般小学生更是有着显著的天赋优势。经过几年的学习,他在整个“运城师范附小”里就出类拔萃了。这引起了日本人的极大兴趣,他们知道在“运师附小”里遇到了一个音乐天才。于是,负责“运师附小”教育的日本人多次找到王鸿昌的家人,提出想把王鸿昌送到日本国内去。日本人想趁王鸿昌年龄还小的时候送他到日本去接受更专业、更优质的钢琴教学培养。王鸿昌的奶奶坚决不让孙子到日本去。于是,小学一毕业,她就让孙子离开了“运师附小”,到当时的“运城中学”也就是二联中读初中去了。

在“运城中学”,王鸿昌的音乐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学校的各项文艺活动一定少不了他,学校组织各类歌曲比赛时,他都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在这所学校里,作为高一年级学生的王鸿昌,曾受学校委托在全校范围内挑选学校合唱团成员。热情、温和的王鸿昌到各个年级、各个班级逐一挑选同学。在这个过程中,他曾从初二年级学生挑选到了刘克武、杜克和等同学,他们也从此结下了终生的友谊。

弹琴,领唱,组织,指挥,高中生王鸿昌在“运城中学”里已经像一个音乐教师一样地在培养着来自运城地区各县的学生了。

可惜好景不长,日本人投降后,运城市区陷入了国共双方激烈争夺的战火中。战火纷飞,人心惶惶,“运城中学”已经完全无法读书了。于是,王鸿昌、刘克武、杜克和等中学生们陆续从运城西城门逃了出去,逃向了西安。

王鸿昌他们到了西安后,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就进入了运城安邑人国民党元老景梅九先生建立的“晋兴学校”。这所位于西安市东关的学校主要接收从山西逃亡到西安来的流亡学生。学校共有三百多名学生,校长是运城安邑人张自安先生。

在“晋兴学校”,学生们的生活非常艰难,一天只能吃两顿饭,而且根本吃不饱。他们所吃的菜全是在西安市街头捡拾的菜帮子、菜根子、烂菜叶子。

那时,西安市也处在战火的边缘,市区也无法保证供电。“晋兴学校”晚上照明用的是汽灯。有天晚上,学生们在一起开会,会场上吊着一盏大汽灯,王鸿昌就坐在汽灯底下。忽然,那汽灯上面的吊绳烧着了,眼看就要掉下来了。在同学们的惊呼声中,王鸿昌抬头一看,随即伸出两手,稳稳接住了下掉的汽灯。他的反应就是这样敏捷。

“晋兴学校”里没有钢琴,这让酷爱弹钢琴的王鸿昌非常苦恼。离开音乐,他觉得生活实在太乏味了。他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把大铁锯,稍一加工,他把它做成了一把一般人没有见过的锯琴。他天天都要拉锯琴。锯琴那苍凉低沉的乐音,正是他不平心绪的表露。

“晋兴学校”学校背后有个八仙庵,里面有很多和尚。八仙庵后面有一个很大的柏树林,里面都是和尚的坟墓。1946年中秋节那晚,天上没有月亮,一片黑乎乎。半夜时分,大家都睡觉了,烦闷的王鸿昌却拿着锯琴来到学校背后的那片黑漆漆、阴森森的坟墓中间独自拉锯琴。锯琴那哀怨低回、如泣如诉的琴声惊醒了八仙庵的和尚。和尚们听得柏树林里传来的是凄婉的哭声,又惊又怕,于是不少和尚拿着木鱼半夜里战战兢兢地来到柏树林边,不断地敲着木鱼念诵佛经。和尚们还以为是他们的先师显灵了,却不知道原来是王鸿昌在拉锯琴呢。

深秋的一天,王鸿昌背着他的锯琴在西安东街上转悠,走了一会,他在街头一家生意铺前的台阶上坐下来拉起了锯琴。过往路人纷纷驻足围观这个衣衫破烂的年轻人,看着他手中奇形怪状的锯琴指指点点。此时,“陕西省技艺师范学校”的一位老师恰巧路过,他看这个穿得破烂的年轻人锯琴拉得这么好,就上前询问,这才知道这个年轻人叫王鸿昌,是从运城逃亡过来的一个高中生。一听说眼前这个老师是“技艺师范”的,王鸿昌就恳求这个老师帮忙介绍自己到“技艺师范”去读书。那时,“技艺师范”只招陕西省的学生,不招外省学生,但在这个老师的反映下,“技艺师范”破例收下了王鸿昌。

“技艺师范”的教学条件比“晋兴学校”要好许多,但也只有一架钢琴。不过,对于王鸿昌来说,这已经足够了。可是,由于他是外省人,更由于他的钢琴弹得太好,“技艺师范”的学生们就非常嫉妒和排挤王鸿昌,他们一个接一个地轮流弹琴,不给王鸿昌留下练习弹琴的机会。

无奈,王鸿昌决定白天不再和其他同学争着弹琴,自己在晚上练琴。晚上,等同学们睡觉后,王鸿昌悄悄起床,进入琴房,把门关严,把琴栓音量调低,独自悄悄练琴,一直练到天亮。可是,不久那些同学们就发现王鸿昌原来是在晚上弹琴,于是,他们晚上把王鸿昌从琴凳上挤开,也一个接一个地不停弹琴。晚上也无法练琴了,怎么办?王鸿昌就坚定地对其他同学们说,那你们前半夜弹琴,我后半夜弹琴吧。于是,王鸿昌就睡在钢琴旁边的地上,等其他同学前半夜弹琴结束了自己再弹。但是,那些十分嫉妒他的同学还是不想让他弹琴,就把一桶水泼在了钢琴前的地上,让王鸿昌无法在琴房里睡觉等候。个性刚强的王鸿昌很生气,他干脆把外衣一脱,直接就睡在钢琴旁边的水滩里等候。那些同学到了半夜实在困得不行了,只好离开了琴房,于是王鸿昌就从水滩里爬起来自己练琴。王鸿昌的刻苦顽强精神终于感动了“技艺师范”的同学们,老师对他更是器重有加,就让他做了助教,帮助音乐老师给同学们上课。

虽然在“技艺师范”有钢琴弹了,但生活条件依然很艰苦。冬天来了,王鸿昌脚上只有一双已经破烂的布鞋。为了省鞋,他平时打篮球时就把布鞋脱下来,赤脚打球。冬天里的一天,刘克武等同学从西安东关的“晋兴学校”往西步行几里地来到莲湖公园附近的“技艺师范”找王鸿昌玩,看到王鸿昌正在操场上赤脚打篮球。篮球架下有几颗小石子都被王鸿昌光脚上流出来的血染红了,他却浑然不顾,其个性顽强如此。

爱弹钢琴,爱打篮球,这让中等身材的王鸿昌既壮实又敏捷。有一次,他和一些同学乘坐一辆顺路的敞篷汽车从西安到秦岭玩。不料,汽车行到山上一处很窄的路段时发生了侧倾,眼看汽车就将翻下路基了,站在汽厢里的王鸿昌机敏地纵身一跳,伸手抓住了头顶山崖上的树枝。此时,汽车刚刚翻下路基。王鸿昌松开手落在路面上,毫发未损,而其他同学都不同程度地受了伤。

然而,平静的学习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随着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国民党政府节节败退,“技艺师范”和“国立七中”最终都在国民党的彻底失败中结束了教育使命,而那些流亡学生也从此结束了自己的学业。

新中国成立了,王鸿昌回到运城,他成了新中国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意气风发地投入到音乐教学工作中。用音乐歌颂党,歌颂新中国,歌颂幸福的新生活,教育年轻的一代,很快,王鸿昌就凭着他出众的音乐才华在整个晋南地区的音乐界崭露头角。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给中国教育带来了春天的活力。王鸿昌老师重新焕发了生命的活力和艺术的活力。他被分配到运城虞乡师范学校任教,虽然这只是中条山脚下一所不大的学校,也远离运城市区,但这丝毫没有影响王鸿昌老师满腔的工作激情。白发过早地上了他的头,但他的歌声依然那样高亢宏亮,他的手指依然那样灵巧敏捷,他的目光依然那样执著热烈。十多年后,王鸿昌老师才随着虞乡师范的撤销而回到运城师范本校工作,回到了他儿时接受音乐教育的地方工作,直到退休。

在从事师范教育的漫长岁月里,王鸿昌老师面对着一批批零基础的农村孩子,从最简单的do、re、mi唱名教起,然后是简谱,然后是五线谱,直到指挥、谱曲,他对每一个师范生系统地进行了音乐教育、艺术教育、审美教育。有太多的师范生正是通过他的教育,第一次接触到了音乐、风琴、钢琴,为一生的幸福生活埋下了美的种子。而一批批运师学生更在王鸿昌老师的教育熏陶下成长起来,成为河东音乐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

退休之后,王鸿昌老师依然闲不住。他经常应邀义务到各县各校指导音乐教学,维修音乐设备。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一天,老同学刘克武邀请王鸿昌老师到平陆县张店职业高中给“幼师班”的学生义务上课。这一上就是一个月。王鸿昌老师高超的弹奏水平,富有魅力的嗓音,生动感人的教学艺术,深深地震撼了全校师生。只要是王鸿昌老师上课,凡没课的老师都会自动来听他的课。听他的音乐课,那是生命的享受和感动。

教学之余,王鸿昌老师又把平陆职业高中那些有毛病的风琴一一加以修理。修风琴是技术活,最难的是调整簧片,确定音位,这靠的是敏锐的音乐感受,而这些对王鸿昌老师来说正是他的拿手活。

一个多月后,王鸿昌老师的孩子打来电话,说王老师的妻子因为煤气中毒住院了,他才无奈地结束了平陆职业高中这一个月来的音乐教学工作。这也是王鸿昌老师最后一次较长时间在校园里连续教学。

几年后,王鸿昌老师因病去世,永远地离开了他一辈子钟爱的音乐教育事业。当时,《运城日报》为王鸿昌老师发了讣告。这是万千受教于王鸿昌老师的弟子们对他的告别,也是数百万河东人民对黄河岸边这个优秀儿子的致敬。

王鸿昌老师一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他以自己全部的生命实践顽强执著地追求和传播着真善美,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献给了神圣的河东音乐教育事业,他的生命也因此成为一首荡气回肠的壮美乐章!

2019.12.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