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病由心生

 一起成长一起学 2019-12-03

以佛法来讲,一切人生理上的病多半是由心理而得,所谓心不正,心不净,人身就多病。什么叫净心呢?平常无妄想,无杂念,绝对清净,才是净心。有妄想,有杂念,有烦恼,是因喜怒哀乐,人我是非而来的。

人生的价值何在?

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什么是可有可无的?

什么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什么是自己不应该得到的?

什么是自己可能得到的?什么是自己不可能得到的?

这都是一些很难回答的问题。

如果搞清了这些问题,做什么事都会心中有数,从容淡定,不慌不忙。这些问题搞不清,难免五心不定,六神无主,一会儿想争取,一会儿想放弃,一会儿想做好人,一会儿想做坏人,一会儿想大展宏图,一会儿想激流勇退。如朱熹所云,定是理,静在心。既定于理,心便会静。若不定于理,则此心只是东去西走。

对于人来说,最大的理不是搞清宇宙产生的原因和地球何时毁灭,而是搞清人生的价值所在,最幸福的心,不是把整个世界据为己有,不是把他人都踩在脚下,而是所求与所得正好相称。如果不知道人生价值,不知道自己所求什么,能得什么,难免患得患失,做出许多傻事,弄出许多丑态,既恶心了别人,又伤害了自己。

孔子说,鄙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意思是,那种没智慧,没修养的人,难道能同他共事吗?他没有得到的时候,生怕得不到。他得到后,又害怕失去。假如害怕失去,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出来了。

孔子把患得患失的人说的很可怕,无所不用其极,生活中确实有这种人,为了一己私利,什么卑鄙下流的手段都用得出来,但这种人通常成不了气候,即使侥幸做成大事,也不能持久,结局往往很悲惨。

兵法说,三军之灾,起于狐疑。既担心这个,又担心那个。进攻,怕敌人抄了后路。防守,怕敌人断了粮路。后退,又怕中了埋伏,既想这样,又想那样,迟疑不定,即使能打赢的仗也会打成败仗的。

在生活中也是这样,许多事情之所以失败,并不是能力不足,条件不够,机遇不好,而是患得患失,以致心态失常,行动走样,正常的能力发挥不出来。

要想避免患得患失的危害,就要努力培养平常心,使自己达到佛家八风吹不动的境界,或者达到兵家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境界,就能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了。

如何保持平常心呢?首先要知性,搞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其次要知命,搞清自己到底能得到什么?要知性,就要拷问自己的心灵,逼它做出最诚实的回答。有的人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感到羞愧,不想为难自己,就无法知性了。要知命,除了对自己的才干与成长潜力,做尽可能准确的评估外,还要洒脱一点,把得到的都看成命中应该享有的,把得不到的都看成命中无法消受的,如此就不会患得患失了。

对心外事物的观点,应反求自心,而不是滞留在事物的表象上面。

现象的存在是片面的,其所以有分别,完全因为自身的起心动念,心静则万物莫不自得,心动则万象差别自现。心静自然凉,心远地自偏,保持一颗纯净的心,出淤泥也可以不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