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盐殇”—楚国枳邑究竟有什么战略价值,成为了秦灭楚的导火索?

 思明居士 2019-12-03
“盐殇”—楚国枳邑究竟有什么战略价值,成为了秦灭楚的导火索?

图片来自网络

楚国枳地,位于今重庆市涪陵区,即使放在今天,涪陵也算不上是一个重要的城市。可是,在《战国策 燕策》中却有非常突兀的一句话:“楚得枳而国亡”。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枳地究竟有什么战略价值,以至于成为楚国被灭国的导火索呢?

我们都知道,楚亡于秦。楚国被灭亡之前,秦楚两国之间经历了几百年的血腥厮杀,尤其是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郢都,焚毁了楚国王族的墓地。楚顷襄王率余部逃到陈(今河南淮阳),从此一蹶不振,直至被秦国彻底灭亡。那么,由白起指挥的这次志在灭楚的战役究竟是因何而起的呢?

让我们把目光再转向枳地。据《华阳国志 巴志》记载:“巴子时虽都江州(今重庆),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其先王陵墓多在枳”,后为楚邑。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枳邑虽小,但却是巴国先王陵墓所在之处,由此也可以证明,枳邑绝不是简单的一个小邑,而是隐藏着极大的还没有被世人发现的秘密。

上古时对盐业的控制

据史书记载,“尧都平阳(今临汾)、舜都蒲坂(今永济)、禹都安邑(今夏县)”,其范围都在今山西西南部,也就是历史书中经常提到的河东一带。这个地区在上古时期河道纵横,水草丰美,确实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好地方。可是,除此之外,尧舜禹这三位上古帝王选择居住在此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却往往被大家忽视,那就是位于今山西运城县的盐池—解池。

解池,又称为河东盐池,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产盐之地。在海盐和井盐技术还没有发展成熟之前,河东盐池所产之盐就成为了当时统治者赖以控制各方诸侯的重要的战略物资。因此,盐池所在地被列为永不分封之地。

上古时期的记载已经模糊不清了,我辈后人已无从得知围绕着盐池发生过什么样的争斗。但是,在周武王伐纣之前,周文王姬昌就在潜移默化的打盐池的主意。

据《史记 周本纪》记载: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於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祇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

虞国和芮国在哪里呢?正好处于盐池附近。具体位置是:虞国位于今山西夏县和平陆北一带;芮国位于今山西芮城县一带。芮国的东部和虞国的南部都和盐池接壤,这两个国家有什么事情决断不了呢?除了盐池利益的分配还能有什么?

“盐殇”—楚国枳邑究竟有什么战略价值,成为了秦灭楚的导火索?

图片来自网络

既然盐池出产之盐是一国重要的战略物资,那么,商纣王会眼睁睁地看着姬昌在那里挖自己的墙角?

早在纣王父亲帝乙在位的时期,商朝就开始了与东夷之间的战争。战争的目的不为别的,就是为了争夺盐的控制权。因为在此时,东夷已经发明了海水煮盐法,并且价格远低于盐池出产的盐。在东夷的大肆倾销下,商王朝不仅丧失了大把的利润,而且对位于西部各诸侯的控制力明显减弱。因此,商王朝才开始了为期两代,几十年的讨伐。

经过了两代几十年的讨伐,纣王终于成功的在东夷打开了缺口,扶植了飞廉和恶来作为商朝利益的代言人来控制海盐。为了反击商朝的控制,东夷派出姜子牙作为联络人与周朝结盟,最后又利用几十万东夷俘虏在“牧野之战”中反戈一击,灭了商朝。

虞国和芮国对周朝的态度引起了纣王的警惕,因此,纣王下令盐池北部的邘国(今河南沁阳)和黎(耆)国(今长治南部)进行干预。因此,姬昌才攻灭邘国和耆国,彻底稳固了对盐池的占有。也正是有了这个底气,周武王才能在举兵之初,就能汇聚八百诸侯观兵于孟津。

西周对盐业的控制

周灭商之后,周武王大肆分封诸侯,为了感谢泰伯、仲雍的让位之恩,周武王决定在盐池附近建立一个国家,来分封泰伯、仲雍的后人,封地就在今夏县和平陆县一带。

据《史记 吴太伯世家》记载: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周武王此举,既有为了感谢泰伯、仲雍的让位之恩的成分在内,又有把自己信任的人安排在盐池附近代为管理的意思。

不过,有的历史学者认为这个虞国不是泰伯、仲雍的后人所建,而是位于今陕西陇县西周矢国的后裔东迁所建立的。笔者不同意这个观点。虞字在上古时期有两个读音,一是ya;二是wu。ya音是雅言,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普通话,就像姜子牙,他的名字本来应该写作姜子虞,按照雅言读作ya。可是,孔子在著书立说的时候都是按照雅言编写的,因此,姜子虞就写成姜子牙了。

虞仲来自于吴国,这个虞字就是发的wu音,正确的称呼应该是吴仲才是,但是为了和吴国区别,才改成了虞仲,这也符合周武王想要在此分封虞仲感谢泰伯、仲雍的初衷,因此,虞国是由虞仲建立的无疑。

“盐殇”—楚国枳邑究竟有什么战略价值,成为了秦灭楚的导火索?

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灭商的最大功臣,姜子牙的封地在今山东的营丘。营丘故地笔者去过,三面环山,进出仅有一条通道,在军事上确实易守难攻,但却仅是自守之地。直到齐国不断东扩,迁都临淄之后,才利用鱼盐之利,一跃成为春秋大国。

燕国也是如此,在灭了蓟国之后,其疆土已经扩张到了海边,也有了鱼盐之利,也成为了春秋大国。鲁国最初的封地在鲁山县一带,后来为了进一步打击东夷集团,所以又把鲁国改封在了奄地,就是今曲阜。鲁字的本意就是鱼在摆尾的样子,周王室的期望就是希望鲁国像摆尾的鱼那样杀进东夷集团,控制盐业。

所以说,周初分封的几个大国,只要是有了盐这项战略物资,无一例外都是大国。像晋国、楚国、卫国等那时还只是一个小国而已,这也是周初分封诸侯时的偏心。至于秦国,那时候还不是诸侯,仅是周王室放在西边的一个养马的头儿。

春秋时对盐业的控制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在这个时期,周王室虽然对诸侯们的控制能力下降,但是对盐池的把控仍然是非常牢固。除了老牌亲信虞国之外,早在周厉王时期,分封在今陕西宝鸡附近的西虢已经东迁到了今河南三门峡附近,史称南虢。

南虢地处黄河两岸,北岸的部分与虞国牢牢把控盐池,南岸部分控制周王朝进出关中的通道。南虢本是一小国,但是军事能力很强大,其原因就是虢国是周王室的保镖,其强大的军力都是建立在盐池丰厚的利益上的。

平王东迁之后,郑国因为卫护有功,郑武公被周平王封为卿士。郑武公死后,其子郑庄公接替了卿士的职位。如果郑庄公能够安于做个卿士,不过于扩张郑国的地盘,相信周王室也不至于要把他卿士的职位拿掉,换上一向忠心于周王室的虢公。因为毕竟,上一代的虢公石父虽死于王事,但也是蛊惑周幽王乱政的奸臣之一。可是,郑庄公的胃口太大了,他利用职权不仅侵吞其他国家,还利用分配盐的权力来控制其他诸侯。

郑庄公的心思周平王看得很清楚,于是,就利用共叔段反叛,郑庄公回国处理内务的机会,重新征召虢公入朝做卿士。这就激起了郑庄公强烈的反弹,最终出现了“周郑交质”这个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荒唐闹剧。以至于日后周桓王即位后,郑国与周之间发生的繻葛之战,皆是源于对解池盐分配权地争夺。

“盐殇”—楚国枳邑究竟有什么战略价值,成为了秦灭楚的导火索?

繻葛之战 图片来自网络

公元658年,晋献公十九年,晋国灭掉了虢国;公元655年,晋国灭掉了虞国,终于占领了解池。晋献公是一位老成的权谋家。他很清楚,如果先灭掉虞国,那么,晋国想要占领解池的图谋就会在第一时间暴露天下,势必会引起包括周王室在内的各诸侯的反对。因此,晋献公耍了个心眼,先灭掉了虢国。虢国平日依仗周王室的支持,不把其他诸侯放在眼里,早就惹得诸侯们不满。因此,先灭掉虢国,并没有引起诸侯们的反对。待到时机成熟,晋国回军又灭掉了虞国。这时候,诸侯们即使有心反对,可是,在连续吞并了两个国家,实力急剧爆棚的晋国面前,也无能为力了。晋献公连续灭掉虢国和虞国,就是假途伐虢的故事。

周王室在失去了解池和两个强有力国家的护佑之后,彻底没落了。其他诸侯见周王室服软,也只能对晋国占据解池一事表示欢迎。不欢迎也不行,除非你有能力把解池从晋国手中夺过来,不然,单纯的抗议毫无用处,反而会激怒晋国,以后不卖盐给你。晋国也因此,由一个中等国家一跃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

战国时期对盐业的控制

公元前403年,我国进入了战国时期。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就是发生在晋国的“三家分晋”事件。魏赵韩三家分晋之后,解池归属魏国。赵国、韩国还有其他小国都要依靠魏国的解盐生存,这也是战国初期魏国强盛的一个重要原因。解盐,给魏国带来了丰厚的收益,使得魏国有财力支撑他的军队攻齐、灭中山。战国初期,魏国几乎称霸。

可是好景不长,一直在盐业上受到魏国控制的秦国在经过了商鞅变法之后,异军突起,先是攻占了魏国的西河,兵锋直指魏国首都安邑,逼得魏国只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后又不断蚕食魏国疆域,直至公元前254年,魏国在河东地区最后一座城市吴城(今山西平陆县北,即古虞国)陷落,魏国在河东所有城池全部被秦国占领。解池,这座被诸侯们争夺了几百年的盐池落入了秦国之手。魏国,这个曾经以盐为手段来控制其他诸侯的大国,最终完成了由盐的控制者到购买者的转变,沦落到了需要仰仗购买齐国和楚国海盐生存的地步。和韩国一样,魏国失去了他重要的经济支柱,也是一蹶不振,直至亡国。

“盐殇”—楚国枳邑究竟有什么战略价值,成为了秦灭楚的导火索?

单纯从军力来分析,赵国在当时的军力是最强的。可是,由于盐被魏国控制,使得赵国每年需要花费大量财力来购买,严重影响到赵国军力的发展。此时,位于今河套地区的盐池被发现,就是后世所称的“花马池”、“红盐池”,可是,河套地区却被林胡、娄烦所占据。为了占领“花马池”、“红盐池”,彻底解决本国的盐荒,赵武灵王决定大力发展骑兵,以便于适应于林胡、娄烦等少数民族作战,这就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根本目的。抢占盐池,才是“胡服骑射”真正的历史作用,至于后世所说的“胡服骑射”起到了民族大融合的作用,那也只是间接的作用。

相对于赵国,韩国的命运就比较悲催。地盘最小不说,还被分割在黄河两岸,境内又没有盐,始终处于魏国高价盐的压榨之下。并且还位于秦国出关的通道这个位置上,处于与秦国交战的最前沿。

从人员素质上来说,韩国人在三晋中是最高的,史称“地丰乐、人慧巧、兵甲犀利、文化优越”。可是,正是因为没有盐,韩国在政治和经济上始终受到大国的操纵。

被逼无奈之下,韩国只得选择自救,向东扩张。公元376年,韩灭郑,虽然韩国始终没有得到盐池,但毕竟离盐近了一步,可以吃上海盐了。这对于始终受到魏国盐控制的韩国而言,无疑在经济上减轻了很大的负担,但也始终没有摆脱受别国盐控制的局面。

战国七雄中,韩国是最早灭亡的。韩国的灭亡虽然也有其他内外因素,但是其盐业始终受到别国控制,缺少了一个立国的支柱性产业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所以韩国只能是被渐次削弱,直至灭亡。

相对于北方诸侯们对盐的争夺,楚国在建国之初,连争夺的本钱都没有。

楚国在建国之初,仅是一个封地为五十里的小国,楚国祖先筚路蓝缕,立国不易。根据历史记载,在楚国立国之初,疆域所在地的汉水流域称霸的是位于巴地的巴国。巴国远在长江流域,又怎么会来到汉水流域呢?他们又怎么有这么强的实力呢?

“盐殇”—楚国枳邑究竟有什么战略价值,成为了秦灭楚的导火索?

楚国食盐主要来自两个方向,一是从周王室控制的解盐,二是巫县的盐泉。

巫县盐泉,是我国古代与解池齐名的盐产地。在海盐制作方法没有被研究出来之前,巫县盐泉与解盐堪称我国盐业史上的双璧。

《山海经 大荒西经》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豊沮玉门。日月所入......有巫咸、巫彭......十巫从此升降。”

从销售区域来看,解盐销售区域主要集中在北方;巫县盐销售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在上古时期,巫县有个巫咸之国,这里的人们不耕不织,却能够丰衣足食,被其他地区的人们视为乐土。其实,此地人主要是依靠盐泉的产出来换取其他地区的物品,自然可以做到不耕不织,丰衣足食。

巫国人擅长制盐,但却不善于驾船,而巴人却擅长于驾船和交易。因此,巫国人和巴人就联合起来,一个负责制盐,一个负责运输和销售。就这样,巴人凭此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反而吞并了巫国,建立了巴国。《史记》中记载的关于巴国廪君的传说,其实就是一部巴人吞并巫国的历史。

巴人凭借着盐业积累的大量财富,快速扩张,势力从长江流域扩张到了汉水流域,楚国在立国之初,也需要仰巴国鼻息,成为巴国的属国。直至楚国东扩,占据了淮河流域,才算是解决了盐荒,经济得到了极大地发展,才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

位于西北的秦国,是受盐压榨最深的国家。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秦国用盐成本都是最高的。要想彻底解决盐荒,有两条路径可走,一是抢占魏国的解盐。可是,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国力孱弱,对此只能是有心无力;二是夺取巫县的盐泉。想要夺取巫县的盐泉,有两条道路可走,一是出函谷关,借道韩国,再通过楚国汉水流域的疆域才能到达巫县,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而且,秦国如果选择这条道路,那么,他的战略目的就暴露无遗,势必会引起包括韩国、楚国的疯狂狙击,即使最后成功,也会损失极大,得不偿失;第二条道路就是翻越秦岭,走汉中,通过蜀国疆域到达巫县。可是蜀道艰难,攻取更是不易。好在当时蜀国国君(蜀国是从巴国分析出去的国家)比较蠢,相信了秦国要送给美女的鬼话,派人开山修路,自己给自己修出了一条亡国之路。这就是传说中五丁开山的故事。

“盐殇”—楚国枳邑究竟有什么战略价值,成为了秦灭楚的导火索?

图片来自网络

秦楚两国对盐业争夺的焦点

公元316年,秦灭蜀。秦国灭蜀虽然有占据天府之国富庶土地的目的,但最终要的原因还是要抢占巴国的盐泉。可是,秦国的这个目标却被楚国提前洞悉了,因此,楚国几乎与秦国同时起兵,在秦灭蜀的同时,灭掉了巴国,把国境扩张到枳邑,占领了巴东地区全部的盐泉,并在秦楚对立的情况下,全面禁止向秦国卖盐。

楚国此举,彻底激怒了秦国。据《六国表》、《史记 楚世家》记载:公元前308年,在对立了八年之后,秦国实在忍受不了缺盐之苦,派十万人马与楚国争夺巴东盐泉,攻占了位于安宁和郁山的盐泉,并在此地设置了黔中郡。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在秦国全面推行郡县制。在设置之初,郡县本没有高低大小之分 ,只是功能不同。县属于民事管理区,而郡属于军事管理区,相当于后世的军分区,由此可见,秦国对盐泉的重视,专门设立了一个军区来保护它的安全。

楚国当然也不能善罢甘休,于是集结重兵,从秦国手中夺回了郁山盐泉,秦国刚刚得到缓解的盐荒又一次出现。这一次,秦国终于发了狠,决定毕其功于一役,彻底解决盐泉问题,既然楚国屡次干扰秦国在巴东地区占有盐泉,那么,就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灭掉楚国。

公元前279年,秦国大举伐楚。秦国的策略是:既然楚国屡次出兵救援黔中郡,那么,我就直驱楚都,割裂楚国救援黔中的道路。所以,秦国此次兵分两路,一路由白起率领,绕道韩国,直驱楚国郢都。此时的韩国在经过秦国的迭次打击下,根本无力阻挡秦国借道。汉水一战,楚军大败,郢都被攻破,楚国先王们的陵墓被秦军焚毁。秦军此举,就是摆明了要灭楚。秦军另一路在蜀守张若的率领下,沿江而下,攻占了巫县和黔中,全部占据了巴东盐泉。此役,秦国获得了全胜。

“盐殇”—楚国枳邑究竟有什么战略价值,成为了秦灭楚的导火索?

白起破郢之战示意图 图片来自网络

楚顷襄王无奈之下,只得率与众逃往陈地。但是,楚国并没有放弃对巫县盐泉的争夺。公元前278年,楚军卷土重来,在大盗庄蹻的配合下,楚国又一次从秦国手中夺回了巴东盐泉。可这一次,秦国的反应却并不激烈,其原因就是秦国已经攻占了原属于魏国的解池,大大缓解了国内的盐荒。同时,秦国此时的主要目标是关东诸国,也不想两面作战,又随着李冰担任蜀守,发明了井坑取盐法,蜀地也可以制盐了,并且盐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极大地提升,这就使得困扰了秦国几百年的盐荒问题彻底得到了解决。

楚考烈王十二年,秦国再一次夺回了巫县盐泉。楚国在第三次失去了巴东盐泉后,被迫再次东迁,迁到了原春申君的封地吴越之地,楚国由吃巫县盐变成了吃海盐。庄蹻在配合楚国占巴东盐泉之后,被楚顷襄王委托负责治理这个地区作为奖励。可是,秦国再一次攻占了巫县盐泉后,阻断了庄蹻回归楚国的道路,无奈之下,庄蹻只得率众向西南退却,在今云南地区落脚,建立了古滇国。

盐,看似是微小之物,但却干系着一国的命脉,不可不察也!从有史记载以来,列国之间围绕着盐展开的争斗与厮杀尤以秦楚之间为甚。枳邑,正是因为有了盐—这项极具战略价值的物资而成为秦楚两国反复争夺的焦点,也最终成为了楚国被秦国灭亡的导火索。

“楚得枳而国亡”,诚非虚言也!

“盐殇”—楚国枳邑究竟有什么战略价值,成为了秦灭楚的导火索?

秦灭六国示意图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