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滩13号,海关大楼。建成于1927年,建筑风格:有节制的古典主义,建筑师公和洋行威尔逊。地址:中山东一路13号。 漫步外滩的滨江,吹着徐徐的江风,望着华丽的洋楼,听着悠扬的钟声。海关钟楼为外滩增添了浪漫情怀。 海关大楼于1927年建成,是当时外滩最高的大楼,也是上海海关大楼的第三个版本。海关大楼的建筑风格演变微缩了一段上海城市发展史。1857年海关正式迁入的是一幢传统的中式歇山顶房子,看上去酷似电影里青天大老爷办公的衙门。1891年再建时中式大屋顶就变为红瓦砖墙的都铎式建筑了,透着浓浓的英伦风情。 上图:第一代海关。

上图:第二代海关。  当时光流转到摩登的上世纪二十年代,这两种风格显然都过时了。于是公和洋行的建筑师威尔逊选择了有节制的古典主义风格来打造新海关大楼,看上去简洁而有现代感,还有一点当年最时髦的装饰艺术派味道。 海关大楼主体高八层,上面有三层高的四面钟楼,规模宏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底层外墙用花岗石宽缝砌就,其他各层用金山石贴面。大门的设计为古希腊神庙形式,4根经典的希腊多立克柱支撑起庞大的建筑,柱子上端为方形,雕刻花纹,给人以神圣不可侵犯的的感觉。 海关大楼的垂直线条突出了其高度。顶部层层收进的钟塔更体现出立方体的体积感和高耸感。 海关大钟是仿英国国会大厦的大钟制造。 大钟原先一直敲响英国名曲《威斯敏斯特》报时,“文革”后改为由扩音器播放《东方红》乐曲。1986年10月英国女皇伊丽沙白二世访问上海,经批准,决定将海关钟楼回复原状,海关钟楼又响起了《威斯敏斯特》乐曲。 1997年6月30日零时起,海关停奏大钟报时《威斯敏斯特》乐曲,海关大钟照常机械运转,钟声仍准点响起,但无乐曲伴奏。2003年5月1日起海关大钟恢复播放《东方红》报时音乐。 如今,每逢整点的钟声仍然敲响,并恢复了“东方红”报时音乐。
建筑的第六层上挑出深深的檐口。上面是围着铁制栏杆的露台。檐口下排列着方形、长方形的图案。 大楼中间部位整齐排列的钢窗显得威武雄壮。 大门由四根粗壮的多立克柱子支撑,显得庄重有力。柱子上端为方形,雕刻花纹,给人以神圣不可侵犯的的感觉。 主入口的柱廊是纯粹的多立克风格,灵感来自希腊雅典的帕特农神庙。面向外滩的东立面以花岗岩装饰。 海关大楼的大厅是海洋主题,有红褐色贝壳的图案,在同时代大楼里非常少见。天花板上装饰有八幅生动的彩色马赛克图画。每幅画都用彩色马赛克描绘了船只和海浪,海事时代的气息扑面而来。 海关大楼里不让拍照,只拍了一张就有保安来制止了。 海关大楼自1927年建成一直是这座城市的海关,功能从未变化过。 中学时代曾有机会在暑假去海关图书馆看书。现在回忆起当时对海关的感觉就是神秘。里面光线昏暗,房间很多,没有什么人,静悄悄的,厚厚的房门都关着,走进海关就如进了迷宫,离开图书馆时都要回头仔细看看,以免回来找不着了。  海关是国家的大门,威严、森严。 上世纪末,因筹办、注册合资企业曾与海关打过交道。海关给我的印象是高高在上,趾高气扬,像个衙门,冷漠得不可理喻。海关是国家的大门,可对待你的国民为什么那么冷漠?十多年过去了,我想他们应该明白自己是公仆,态度应该变得好些了。 在外滩万国建筑群的中心,最吸引眼球的恐怕就是12号(原汇丰银行大楼)和13号海关两座大楼了,而它们均出自同一名建筑师之手。作为两座巨厦之父,威尔逊悉心考虑了它们相邻而建的视觉效果。海关大楼的垂直线条突出其高度,与外滩12号的横线条形展示其宽度,成了有趣对比。一横一竖,两座建筑的构图皆走简约风,所以看起来十分和谐。
有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外滩建筑交响曲的第一个高潮就是汇丰银行和海关大楼。 
1949年4月中旬,为配合人民解放军里应外合解放上海,中共上海市委决定恢复抗战胜利初期的“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的活动,并将分散的、名称不一的各种纠察队、护厂队、消防队等组织,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公开名称为“上海人民保安队”。1949年5月24日下午,上海市人民保安队总部进驻江海关大楼,到了晚上,人民保安队将总指挥设立在了海关大楼四楼原缉私课税务司办公室内,即后来的401、412、413号房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