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峰论坛精彩实录 | 李玫瑾:尊重并遵循人的养育之道

 tuzididie 2019-12-04

作者:李玫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整理自2019四川省第二届家庭教育高峰论坛

演讲主题为《尊重并遵循人的养育之道》

精彩视频回顾

感谢主持人的热情引荐,也感谢大家的厚爱。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正在修改,我就选了这个题目,尊重并遵循人的养育之道。

养育

影响并决定一个民族的实力

现在社会变化特别快,在这个变化过程当中我看到一些年轻的妈妈们,我觉得他们确实特别着急,着急自己孩子能不能进重点中学,着急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大家都这么着急?我记得卢勤老师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一个男孩问为什么要去放牛?因为牛长壮了,有吃的还能卖钱,那卖了钱干嘛?卖了钱可以娶媳妇,那娶媳妇干嘛?娶媳妇可以生孩子,生孩子干嘛?生孩子,可以继续放牛。

我觉得这个故事实际上揭示了我们人生很简单的道理,但是很多人不明其意,刚才我觉得傅老师已经给我们做了一个心理上的抚慰,让我们知道养育孩子,不要把孩子弄成超常儿童,弄成正常儿童就已经算最大的成功了。

这些年我一直在呼吁在家庭养育当中的亲自养育,前面两位嘉宾,傅老师是从生活之道、做人之道、养育之道来谈,苏老师是从一个学术的角度来告诉我们,孩子发展有他自然的规律,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怎么样去面对?

那么我想来谈谈“心理上的一个养育”这个话题。我的专业是研究犯罪心理,犯罪心理他是极少数人的心理,但是这些心理问题发生在某个群体当中或者说某个人的身上,他是不确定的,因此我们很多人都会关注怎么样让自己的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在这个话题当中我越来越多地关注到人的问题,同时还跟我们的社会有关,刚才谈到社会现在变化非常快,导致我们不知道未来是怎样的,那么只有抓住现实,在抓住现实的过程当中,我们就会出现迷失,因为现实的东西老在变。这个过程我觉得我们应该去思考原则的问题,就是真正社会他决定的东西是什么?

谈到这个话题可能有点哲学,我们都知道阿基米德的这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同样一个问题,社会它的支点在哪?研究这个话题我用了我擅长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社会分成两部分,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又分成四个部分,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经济基础当中的生产力又决定了生产关系。而生产力当中的三个要素中,人是最基础的或者最活跃的、最决定性的因素。由此我们可以从中看到社会的支点在哪里?是人。

刚才我讲到家长的焦虑,很多家长就想把自己孩子送到一个好的学校去。其实我个人认为好的学校不如你遇到一个好老师,我们到医院看病也是这样,你别管什么医院,你遇到一个有责任感的、特别认真的、特别细心的大夫,可能比选医院更重要。因此你会发现在生活当中,无论你打官司还是你找老板,还是老板找员工,实际上落脚点都是人,人才是社会的一个关键。

现在的问题是人是由什么决定的?人由两个背景来决定,一个是环境,一个是遗传。

一个是先天的东西,一个是后天的东西,我们知道先天涉及到对人的一些东西是不可更改的。我在犯罪研究当中,发现遗传的力量非常大,在很多人看来犯罪跟遗传没有关系,完全就是后天的。我告诉大家这个关系其实很微妙,还是有,所以遗传有一个什么特点?当你生下来以后,你已经自己没办法左右了,也就是说你家族的病史可能就在你身上会呈现,尤其年龄越大,你越会发现自己有些病跟父母是非常相似。所以这个遗传我们能够有作为的特别少,除非你找一对象把自己的基因改造一下,那也只能改到50%。

所以遗传是一个方面来决定人,那么还有一个就是后天,显而易见后天才是我们去对人能做努力的一个最重要的项目,那么后天是什么?就涉及到养育和教育。

我把心理发展比作一个计算机的软件,当一个人生下来以后,也就是一个机器,硬件有了以后,我们必须要装软件,我们知道所有的计算机在使用之前必装的软件是两个,一个叫系统软件,一个叫应用软件。

人也是这样,从出生到能够自己独立生存,甚至对这社会作出贡献,在这之前必须经过两个软件的组装,一个就是家庭,解决人的系统软件,还有一个是学校教育,解决的是人的应用软件,所以这两个软件都是后天努力的方向,我们会发现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决定人性性格,包括再塑造一些人格。

我们可以倒推一个话,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从家庭走出来的,家庭养育托起了社会,做一个推演,你想摧毁一个民族,是不是可以让这个民族的人的质量先下降?要让人的质量下降,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让他的家庭名存实亡?这个话有点危言耸听,但是我们真的反思一下,我们在这些年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很多家庭式结构完整,功能不在。

什么叫结构完整?他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但是功能是什么?功能就是家庭应有的,比如我们的饭桌,每天吃饭人员齐全,饭桌上聊着天,过节、过年开心无比,一到下班时间就能看到妈妈爸爸回家。事实上我们很多家庭是否做到这一点?我记得当时上海复旦大学发生了一起投毒案,他在最终判决之后,他通过律师给家里留了一封信,他说以后你们在家里头一定要经常去读一本书,读完大家围绕着读这本书,然后各自讨论谈自己的想法。

他表示家庭一定要有交流,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思想上无家可归的人。所谓思想上无家可归,就是我刚才讲的结构都在功能不再。因为他的家庭虽然都有人员,但他没有思想,没有更多的一些内容在里面。

因此我们谈到这个话题,就让我们明白家的重要性,而家的功能是什么?我们要关注这个话题。我接触过很多具体的犯罪人,后来发现无论她说谎还是不说谎,无论他愿意配合你调查,还是不愿意配合你调查,都是他从出生到现在的家庭养育和学校教育的结果,说句实话,人早年真正决定人的东西仍然是家庭。

无论是在街上偷窃的蟊贼,还是进屋盗窃的一些大盗,或者还有一些我们这几年抓的比较多的职务犯罪人,你会发现这些犯罪人他们差别很大,也是各色各样。所以无论是社会的地位,还是学识,或者是他家的经济状况,他的财富,这些东西不决定一个人犯还是不犯罪,也就是说每一种情况你都可以找到犯罪人。

那什么决定呢?一个人的教养,这个教养是什么东西?我认为其核心就是他的性格,教养基本在家庭,你看一个人的教养,基本就知道他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像我们有些工读学校的老师就跟我讲,在学校待一段时间,孩子已经挺好的,过个节回家呆了一星期,回来就变样了,我们就看到一个什么问题,也就是说在养育和教育当中,其实养育更决定性。

自然法则

只可共生存,不可逆其行

那么这个养育之道中有没有自然之道呢?我们生活的地球、星球这些是客观的,而在不客观的物质背后还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我们也可以把它叫法则或者叫规则、规律,这些内在的东西不容易看到。所以很多时候会发现我们的教育会迷失,“术”是什么?“术”你会发现它就是解决怎么考试,把这个东西从不会到会,我认为这也很重要,但是这个东西和“道”相比,我觉得“道”更重要。

如果知识像一棵树的话,它由树干和树枝组成,树枝就是各个专业以及我们所说的“术”,那么当你学的是枝头,那是见不到另外的枝头,可是如果你学的是树干,你可以任意走向一个树枝,也就是说我们“道”和“术”的关系,我们应该更多去理解更关键的东西,人类在自然面前他是一个晚辈,而且非常渺小。

我认为我们在很多问题上不能任性,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我们都应该去认识自然之道,我们在大学老师给我们讲的不是追求科学,我们追求的是真理,什么叫真理?真就是符合自然之道的。

我们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物质越来越丰富,生活越来越便捷,再加上现在网络的出现,过去的教育都是私塾,或者说那种比较简易的学校,像民国的学校,师生比不会特别大,但是现在的社会,我们的师生比已经可以一个人对上百学生。这叫教育的社会化,还有劳动科技化,所以在我们获得这些收获的同时,我们也会出现大量相应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什么?比如说物质丰富的同时,带来了环境的污染,住房舒适了,却照应不上了。过去我们住平房,孩子有点什么事儿,或者大人要去办个什么事,你跟邻居说,你帮我照看一下,你就可以走。现在我们住楼房,把门一锁,孩子会怎么样?孩子醒了一看家里没人打开窗户从楼上摔下来了,现在高楼坠落的案件已经多起发生,这就是社会变化住房方式带来的麻烦。

我们的教育,虽然社会放开了,比如某某地方搞寄宿的学校,很多孩子住在学校里,但却出现大量的心理问题,心理病态也增多了,此外科技化的同时,机器人也有可能失控。虽然国家强大了,但世界范围敌人的越来越多,对手越来越多。我想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东西,它实际上是双重的,因此我们不要以为我们能够收获就很自豪,同时你要想到它的弊病。

自然的养育之道

从依恋开始

刚才我讲了社会化带来的问题,会发现养孩子越来越难了,不像过去那么容易了。过去邻里可以互相照应,现在要是老人不帮你,你只能找保姆,而保姆又很难确定他的可靠性。

人的养育之道有其特殊性,我在网上的很多课程,包括我去年来这我也讲了,人是自然界当中最高级的动物,他可以毁掉地球,这里就有人的控制问题,找不到更比人高级的动物,谁来控制人?老天的设计就是让人和人之间发生控制。

那么这个设计怎么实现?他就让最高级的动物在生命的初期最无能无助。比如像狼出生的那种小崽,母狼躺在那里,小狼知道这个奶头没有奶了,可以估悠着身体去找另外一个奶头。所以你看很聪明的动物,还在出生的时候有一种自我选择奶头的权利,人当然就没有移动的可能,他是不可能自己从左边换到右边的。

那么人到什么程度?我们知道他只有一个信任反射,也就是说在他出生之后,我们随便拿奶头或手指轻轻触及她的脸颊,他可能会把嘴挪过来准备吃奶,但是我们把这手指放到侧面,你看看他什么表现?他一定过不去了,因为他的脖子还没有完全自主,由此我们看到人类在出生的时候是完全无能无助。

当你每一个生理需求出现的时候,老天就给你一个本事叫哭喊。我们知道这个哭喊是多么的惨,因为这个设计只有亲人才会不厌其烦,就无论怎么哭,妈妈都会翻身立刻起来,把孩子放在我们的胳膊肘,那么这个位置也是老天的一个设计,因为在这个位置上,孩子每次在吃奶,在你的怀中睡觉的时候,他都最近距离的接触你的脸,你鼻子是朝下的,你出来的每一口呼吸的气味都会扑在他的脸上,这样他有4个月到半年,孩子就会记住抚养人,当这个抚养人来了以后,孩子就没有声音,非常快的入睡或者吃奶。

但如果这时候抚养换人,我们会发现这孩子出现抗拒,这种抗拒包括他去幼儿园的最初时间段,只不过第一个抗拒的是抚养不是自己依恋的人,而第二个阶段抗拒的是一个环境的变化,所以老天通过这种依恋情感来决定了人早年的人性起点。

当他的情感每次需求得到满足的时候,会出现生理上的放松,心理上的舒适,在这过程当中,他会记住抚养人的气味、声音、相貌,当他从半岁开始有依恋情感出现,我们说他的人性就开始显现,因为人性的核心是“情感”,情感是在抚养人一次一次辛苦的抚养过程当中,给孩子带来的满足和让他感受快乐的开始。

所以依恋是人生的第一次恋爱,这个过程是老天赋予抚养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资本。你只有付出辛苦地抚养,孩子才会依恋你,所以我讲怀孩子十个月不如养她是十个月,如果在这个阶段你没有天天抱在怀中,你把他交给另外一个人,他记住的就是那个人的声音,那个人的气味,那个人的相貌。有些家里请的月嫂或者保姆,到孩子2~3岁把保姆辞退后,这个孩子一旦心里有不高兴的事情,他会很沉闷,他不会扑向母亲的怀中。但是相反,如果母亲一直带大的孩子,他只要一不高兴,母亲马上就知道他为什么不高兴,这就是我讲的如果自己养,你可以形成双向的一种反应,也就是说孩子依恋你,而你能够读懂孩子。

读懂实际上是母亲对孩子的一种了解,这种了解是他每一次的表现,你都在身边,你都在关注,当你能读懂你的孩子,你会在养育过程中越来越轻松,相反如果你前边漏掉了很多,就会有很多问题。那么我想在养育过程当中,第一需要亲自养育,第二需要连续的稳定养育。连续稳定可以决定什么?决定孩子形成的人格问题,人格我们讲是一个人独特、稳定、整体的心理倾向和它的特征。

这独特稳定要持续到他十八岁,比如说孩子小时候的转学,一个孩子在他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不断转学,孩子就会有一种苦恼,为什么要不断适应老师的教学风格,不断适应班级的班风,不断结交新的朋友,如果结交不畅的话,一定会影响他的情绪和他学习的心态。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在早年成长过程当中,亲自和稳定这两个特性是非常重要的。

哈洛最初研究猴子是因为当时闹瘟疫,为了避免传染,她把猴子隔离开来,同时也把母猴和子猴隔离开来,因为他怕母子出现传染。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发现当这些小猴子被隔离之后出现什么现象,出现了经常性的目空一切,神情呆滞,喜欢嘬手指头,然后把他们聚在一块,居然不知如何相处。

人的抚养

可否替代?可否社会化?

这个问题也谈到麻烦的养育能不能简化?包括能不能替代一下?哈洛在当选了美国的心理学的主席之后,他就曾经发表过一个演讲,叫爱的本性,他说美国女性在职场当中正在取代男性,而现在我们也发现有些女性越来越优秀,于是讲她们不能光作为生育工具怎么办?为母之道是不是可以改变,于是就开始研究,把小猴放在一个架子上,放在一个机器里,把奶瓶对好了以后,嘬完了就自己睡觉。

结果他把这小猴子喂的白白胖胖,但是诡异的事件出现,当把这些隔离饲养长大的猴子放回猴群的时候,他们异常惊慌失措,表现出几乎变态的行为,死抱着一块尿布不放,然后和其他的猴子放在一起,它们不能交配,性格极其孤单呆滞,所以讲到这儿大家就明白了,为什么有些大学生高学历的人自杀,因为他在成长过程当中,他更多的方面放在认知上,而其它的部分缺失了,当他这些东西缺失以后,他的心里就是不健全的,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社会性就会出现问题。

大家都知道美国曾经有一个很有名的案件,霍尔姆斯在丹佛的一个影剧院实施了一起枪击案,警察把他抓住以后,赶到他家,光爆炸装置就拆了好几天,后来研究这个人发现他不能解决见人的问题,当他遇到面试官的时候,他就非常紧张,最后他就退回来继续读硕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读完他又去找工作,仍然过不了面试这一关,他又退回来读了神经心理学,所以你看他问题在哪?他不能跟人目光接触,他不能跟人交流,他的现象就跟我们小猴子是一个问题。

哈洛的实验让我们知道了早年戒断母爱的结果很悲惨。那么还有一个心理学家叫华生,这是行为主义的一个代表人物,他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实验结果是他大儿子30岁自杀,另外两个儿子也有抑郁症。战争期间我们知道希特勒本身就很疯狂,他找到了雅利安女性,给日耳曼人配人,导致他们的孩子生下来也不知道父母是谁,直接集体养育,这批孩子长大都非常痛苦,而且他们没有一个人有成就,很多人都有心理上的问题。

那么此外还有一些实验,这个实验就是孩子长大过程当中,他弄了一个小猩猩一块抚养,你看他本来是5年的时间到9个月就结束了,为什么?因为他发现他的这孩子已经出现了模仿猩猩的行为。后来孩子42岁也是自杀了,由此我们看到人类的养育是有自然之道的,不是可以替代的,不是用一些什么集体抚养或者替代抚养、替代陪伴来可以替代的。

我们都知道母乳是可以替代的,比如说我那孩子生下来,医院就给我孩子喂牛奶,等我抱过来,喂我的母乳,他根本不吃。我们都知道孩子第一口奶非常重要,吃母乳的孩子都聪明,不吃母乳的孩子有爱闹肠胃的问题,如果母乳都不好替代的话,那么母亲也一样,母亲抚养虽然可以替代,但是最好的养育仍然是母亲。

我们知道人在一岁之内完全不能自主,她很多行为自己不能解决,三岁之内仍然很困难,因为两岁他才开始学走,所以在头三年谁养最好,是妈妈爸爸养,还是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养,还是保姆养,大家来权衡一下,基本都明白谁最好,那么我们为什么不给母亲时间?

大量的研究证明,孩子在生命的初期,恰恰是他的神经系统,尤其是脑细胞他的发育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光是一个母乳的问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他和亲人接触,以及他依恋情感的满足过程。在他满足之后,他从生理到心理都会产生愉悦,如果得不到满足,他从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焦虑,现在有很多人说我们焦虑,没准你一岁之前就已经埋下了焦虑的种子,那么还有一些人很暴躁,你也会发现他跟一岁之内的抚养是密切相关的。

从区域来看,在自然环境非常好的地方,这种地方你会发现人的性格都非常温和,为什么?因为他的养育,除了妈妈之外,可能还有奶奶还有保姆,但是如果在经济比较贫瘠的地方,人们的生存很艰难,妈妈即使生育了她也要去劳作,她要劳作的话可能就会亏待孩子,所以你会发现这种地方的人都很暴躁,为什么?因为孩子在痛苦的时候,没有人及时的呼应和没有人及时解除他的痛苦。

所以我们知道除了神经系统的发育,还有很多决定他后来的一些心理发展。因此我在这里讲,现在我们看到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问题,其实都和人早年抚养不当有关,几乎很多地方都有这样的问题,我们看到农村留守儿童,但是没有看到城市也有留守儿童,妈妈每天早上起来七点就上班去了,回到家有时候都八九点钟,他跟孩子相处的时间非常短少,有很多孩子为什么焦虑?因为他在胎中就已经记住了妈妈的声音,妈妈的气味,他就和妈妈亲,可是妈妈不在,妈妈在她最需要的时候,偏偏要跟他说我要走,宝宝你要乖,那宝宝心想我为什么要乖?你凭什么要走呢?

很多问题是谁在造就?是我们,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个知识,很自信满满以为孩子交给老人看着,不要摔着、丢了就行,错!他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养育,如果那个时候没养好,我们带来的问题是非常多的,就会成为社会问题。

人的心理问题还有一个特点,滞后反应。就是说孩子十二岁之后出现问题,实际上他的问题是在六岁之前,甚至在三岁之前,那么这个过程我看到的太多了。你像有些人来找我说:“我孩子天天跟我要钱,不给,就扬言说要杀了我,他说他要过不好,也让我们过不好,我们现在不敢回家,我们都住在宾馆里,李老师你说怎么办?”

这就是父母在早年他没有花时间,没有尽心尽意,他没有读懂孩子,孩子对他没有形成依恋。当他中间又出现转折,从八岁到十二岁,你给他从老家接回来,从姥姥奶奶家接回来,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心理问题滞后反应,你不要等发病了,你去找专家问该怎么办?我告诉大家,心理治疗只能解决你的情绪困扰,解决不了你的性格问题。所以最后简单的说,社会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是早年的问题,早年的问题在家庭的遗传和养育。

除了刚才我谈到的这些知识,我最想呼吁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社会要有一个共识,养孩子不可投机取巧,养孩子不可替代,更不可社会化。

我们现在很多家长就把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寄宿,还有人问我我送寄宿行吗?我去一个地方,那里从小学到高中都有寄宿,我其中认识一个朋友,他的爱人就在学校里工作,他们告诉我说我们自己的孩子都不往里边送,可是我们有很多家长无知无畏,就把孩子送进去,送到最后,孩子对你没有依恋情感,等到他出问题,你只有看着他崩溃。

所以有时候我们讲人活着,要活明白,如果你的孩子是科学家的料,你也别把他放在厨房里去,如果你的孩子就是一个好厨师,你也别把他指望着到科学家行列当中,有的时候不是孩子不对,是我们家长的期望值有问题,如果你把你的期望值当做一个客观目标,这一定麻烦,因为你只有左右对方的意志才能达到你的期望值。

每个人都有他独立自主地感受,有他自己的大脑神经结构,有它自己的身心特点。因此我们养一个人,虽然孩子是自己的,但实际上它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是帮助他成长,我们不是把他照模子来塑造,所以我认为我们现在在谈到这些家庭养育和社会教育当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你首先要读懂你的孩子,要认识你的孩子,要找到他的价值,而不是找到你的价值,你的价值不是他的价值,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我特别提倡我们社会要有一个共识,我们要更多的呼吁给母亲时间,让母亲自己来养育。

因为你在辛苦当中,孩子一定是亲近着你的情感,你只有付出了情感,他才会收获情感,不管他今后发展如何,他对你也会有情有义,否则的话你就很难预料孩子长大了是什么样子。所以我讲那些12岁伤母亲的案件,我们不是要刑事处罚这些孩子,我们更多应该研究我们成年人,我们父母是否尽到了职责。

好吧,时间到这,我的发言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