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TA金句

 乐康居 2019-12-04
1,P5心理治疗的实施,必须要符合案主的世界观。倘若心理治疗的内容和案主的世界观不相一致,甚或是互相抵触,这种心理治疗是不可能产生任何效果的。

2,p13建议你把你在每一个练习中所做的结果记录下来,最好也把读本书时的想法写下来,这是学习TA的最有效的方法:用在自己身上。

3,p35“TA最根本的理念就是人都是好的。所谓“好”的意思是:不论你还是我,都是有价值的、重要的、有尊严的。我接受我。就是我,也接受你就是你。这个观念指的是人的本质,而不是人的行为。”

4,p36“对成人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的感受和行为并不是别人或环境造成的,别人或社会环境也许给了我们很大的压力,不过,是我们自己决定要如何对待这些压力,我们还是要对自己的感受和行为负责。”

5.p54“小时候,我有时也会反抗父母加在我身上的这些规矩和期望。”“当我这么做时,就像是把父母的规矩丢到一边,`不但没有顺从他们的期望,反而尽可能违背。”“长大以后,我还可能以这种方式反抗,但自己却没有注意到这些行为是一种反抗。”“当我对加在自己身上的规矩,以这种方式反抗的时候,虽然表现方式完全不同,但我仍然在顺从型儿童自我状态里。”

6、p58“当我们的父母自我对别人发出的指示是真的想保护别人,或是希望别人得到益处时,就是正面的控制型父母自我。”“负面的控制型父母自我是指其行为隐含对别人的漠视。“”正面的照顾型父母自我会从真诚尊重的立场来帮助别人,而负面的照顾型父母自我所提供的帮助则有高高在上,漠视别人的意恩。”

7,p70“每一个小孩都有基本的需要和欲求(儿童自我,)他会幻想自己该怎么做才能满足这些需要(父母自我),他还有一些直觉式解决问题的技巧(成人自我)?

8,p82“根据社交互动来判断的观念,是认为别
入和我相处的时候,双方的自我状态会有互补的情形,所以可以从别人和我相处时的自我状态,来核对我是在什么自我状态。”

9,p86“到目前为止,我们一直假设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只能表现一种自我状态。事实上,并没有这么单纯。有些人可能会在行为上表现得非常符合某种自我状态,可是内心的体验却完全是另一种自我状态。”

10,P94“如果把父母自我里的观念当做成人自我里的事实,就有父母自我的污染,伯恩称之为偏见。”“如果一个人谈论自己时用“你”来代表“我”的话,表示他所说的话很可能受到父母自我污染。”

11,P107,P111,P115“沟通定律一:只要交流保持在互补状态,沟通就能一直进行下去。”“沟通定律二指的是:当交流呈现交错状态时,沟通会被打断,这时一方或是双方需要改变自我状态,才能继续沟通下去。”“伯恩的第三条沟通定律是:暖昧的交流会有什么结果,是根据其心理层面的涵义,而不是根据社交层面的意思。”

12,p118“每当你觉得自己被锁死在不舒服的交流时,请记得你有选择,可以借着五种不同自我状态的功能把它错开,也可以诱导对方以你希望的自我状态来回应。”。

13,p124所谓有条件的安抚是根据你做了什么而给予的,无条件的安抚则是根据你是谁而给予的,”

14,P125“安抚的品质和强度很重要,这两者都无法量化,但我们可以理解的是,安抚出自何人,用什么方法给予,都会造成主观上对安抚有不同的评价。”

15,P136“本章一开始,曾提过对安抚的需要是来自被认可的需求。如果我们忽略一个人”“负面的”部分,那么我们对这个人的认可也不是全面的,只给予一个人无条件的正面安抚,并不符合一个人的内在经验,有趣的是,他反而会因此觉得缺乏安抚。”

16,P128克劳德-史坦能认为,关于安抚,小孩自小就被父母教导五个限制的原则:
1,有人需要的时候不要给他。
2,自己需要安抚的时候不可以向别人要。3,别人给你安抚的时候,虽然想要,也不可以接受。
4,别人给你安抚的时候,虽然不想要,也不可以拒绝。
5,不可以给自己安抚。
“为了唤起一个人的自觉、自发和亲密,史坦能鼓励大众拒绝父母加之于子女的这五种限制,以了解安抚的供应是无限量的,我们可以在想给安抚的时候就给,不论给多少都不会耗尽,当我们想要安抚的时候,就可以自由地要求。别人提供的时候,想接受就可以接受,不想接受就可以清楚地拒绝,还可以自得其乐地给予自己安抚。”

17p148“由于亲密是未经计划的,所以是时间结构中最无法预测的方式。因此从儿童自我中,我可能会觉得这是与人相处最不安全的方式。矛盾的是,亲密其实是最不危险的,当我和另一个人在亲密里时,彼此以没有漠视的方式沟通,亲密的结果必然是最有建设性的,是否觉得舒服反而是次要,因为要根据彼此交换的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安抚而定。”

18、P153“人生脚本是童年时针对一生的计划,被父母所强化,从生活的经验得到证明,经过选择而达到高潮。”“说到人生脚本会经由生活的经验得到证明时,最好把证明这两个字用引号括起未,因为我们所做的,是以自己的参考架构来解释发生的事实,使事实看起来可以证明我们所决定的脚本。这么做的原因是在我们的儿童自我里,会把不符合人生脚本的观点视为一钟威胁,这种威胁影响我们,使我们的需要不得满足,甚至危及生存。”

19、p156“形成人生脚本时的两个关键特征:1,人生脚本的决定,代表当生活在充满敌意、甚至会危及性命的世界时,婴儿想求生存的最好策略。2,人生脚本的决定是由于婴儿的情绪和他对现实的经验。”

20,P167输家认为自己别无选择,而这就是他输的原因。赢家永远会有不同的选择,这是他赢的原因,如果一件事失败了,他会去做别的事,直到成功。
非赢家有时会赢。有时会输,但不会大起大落,因为他不冒任何风险,生活很安全,这就是他平庸的原因。

21,p175“要想从脚本里走出来,首先要放弃对完美世界的期待,开始运用成人自我来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虽然不完美,但仍然美丽有趣的世界里,找出满足需要的方法。”
“人这么容易倾向脚本的信念还有另一个原因,假如面临必须以不符合脚本的方式来做事、思考、感觉时,对身处儿量自我里的人而言,不只意味要放弃魔术的解决之道,还表示他所期待的魔术结局被向来最害怕发生的事情所取代。”

22,p186“有一点看起来很奇怪的是,要从“我好,你不好”转移到“我好,你也好”,常常会先经历“我不好,你好”。心理治疗的经验显示,“我好,你不好”其实多半是“我不好,你好”的防卫机转,婴儿采取“我好,其他人通通不好”的态度。为的是抗拒面对父母时,自觉无力,低人一等的痛苦感觉,成人以后要想有所改变,必须先面对婴儿时期的痛苦,才能有所进展。”

23,p191“小孩其实是人类行为的敏锐观察者,他们特别会注意爸爸妈妈彼此如何相处,如何对待其他家人,然后以父母为榜样。小孩会运用小教授来了解现实环境里发生了什么事,并且不断地想办法解决问题:在这样的环境里,我该怎么做才能得到我想要的?”

24,p194“以父亲和母亲的父母自我所传递出的讯息,称为应该讯息,你会把这些讯息存在父母自我里。
父母的榜样或是关于该如何做事的讯息,可以经由爸爸妈妈的成人自我传递到小孩的成人自我,形成所谓的程式。
从父母的儿童自我传递出来的讯息有两种:禁止讯息和许可讯息,你会把它们存到自己的儿童自我里。”

25,p197大多数人会把某些应该讯息,以负面的方式写进脚本里。有五种命令特别会造成上述情形,分别是:
要完美
要坚强
要努力去试
要讨好别人
要快一点
它们都是带有驱策力量的讯息,简称为驱力。

26,p202要注意“不准……”和“没关系,你可以……”这两个句子的意思并不是相反的,前者表示全面的禁止,发出不准做某件事的命令;后者却不是命令,而是请接受讯息的人自己选择要做还是不要做某事。
也请读者了解禁止讯息和许可讯息所用的名称只是语言的标笺,以便于我们分析脚本,其实这些讯息在传递给小孩时,是以非口语的方式传达的。

27,p218“有的人可能会以相反的方式来接受脚本訊息,他们不遵守讯息的原意,却反其道而行,这种情形通常针对应该脚本而发生的,当一个人这么做的时候,就说他是在反脚本。”

28,p214复合决定的内容:
以应该讯息来对抗禁止讯息。
以禁止讯息对抗另一个禁止讯息。
以一个家长的讯息对抗另一个家长的讯息。

29,p223“除非”脚本基本的重点在于“除非先完成某些较不好的事,否则真正好的事不会发生。”说话时常常用插入语。
“之后”脚本者的信念:“我现在就可以享乐,可是,之后我会为此付出代价。”说话会以高亢的句子开始,然后以消沉的话收尾。
“永不”脚本的主题是:我永远不能得到我最想要要。“永不”脚本里的人常常会重复谈自己负面脚本的内容。
“总是”脚本的人会从一个不满意的关系、工作、环境中,转到另一个不满意的状态。另一种情形是留在原来不满意的处境里,放弃较好的选择。他们说话时会忽然岔到别的话题,没多久又岔到别的地方,一再地岔开来。
有“几乎”脚本的人会总说:“我这次几乎或功了。”有两种说话方式属于“几乎”脚本,第一种是会先说一种内容,结束时突然转入另一种内容。另一种说话方式是先说一连串正面观点的话,最后却以一个负面观点结束。
“没有结果”这个脚本的座右铭是:“我迟早会达到某个目标,再来就不知道该做什么。”

30,P229“如果你对自己脚本过程的型态觉得不舒服,可以从里面走出来。就TA帮助人改变的方法中,这一步是最容易达到的。你要先确定自己主要的过程属于什么形态,领悟这个部分以后,只需简单地以成人自我来控制,表现出打断这个型态的行为就好了。”

31,P232经过进一步研究,显示带有驱力的行为是迷你脚本的一部分。所谓迷你脚本是指一连串与脚本有关的行为、感受和信念,在很短的时间内(几秒到几分钟之内)表现出来,通常都是以带有驱力的行为开始的。迷你脚本可说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整个人生脚本的过程经历了一次,每当我表现一次迷你脚本,就加强了自己整个脚本的过经;每当我从迷你脚本的型态跳出来一次,就帮自己解除一次脚本过程的影响。

32,P250
“四种迷思“
“借着替你思考,我能使你有好的感觉。”
“借着替我思考,你能使我有好的感觉。”
“借着我的话,我可以使你有不好的感觉。”
“借着你的话,你能使我有不好的感觉。

33,p255“漠视的定义是:无意识地忽略有助于解决问题的咨询。”

34,p261“当我不让自己解决问题的时候,必然有漠视的情形存在。”




35,p276“席芙把参考架构定义为:“一个人根据这个架构,在遇到特定刺激时,会以不同的自我状态做出相关的反应。”参考架构提供一个人整套知觉上、观念上、情感上以及行动上的反应,由此界定自己、他人和整个世界。”

36,p278“扭曲我对现实的觉知,以符合我的脚本”,这种过程称为“再定义。”

37,p279“外在表现出有漠视的时候,就表示内心有再定义的情形,每一个漠视都代表了对现实的扭曲。”

38,p280“有两种交流提供了明确的证据,显示有再定义的情形:离题的交流和阻断的交流。

39,p283“关于共生关系的理论,席芙夫妇认为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他们的行为表现得好象只有一个人似的。”


47,p326“你可以从扭曲系统的任何一点切入,改变那个部分,就能帮助你从脚本走出来。当你有效地改变其中一点时,就打断了原有的恶性循环,接下来的改变就会越来越容易。这种改变的过程也会自我强化,是一种帮助你从脚本走出来的良性循环。”

48,P333心理游戏的五个特征:
1,心理游戏是一再重复的。
2,成人自我觉察不到心理游戏的存在。
3,心理游戏结束时,主角会体验到扭曲的感觉。
4,参与心理游戏的人之间会有暖味的交流。
5,心理游戏包括一段惊讶或混乱的过程。

49,p334“好像每个人都穿了一件印有自己想玩的心理游戏名称的运动衫,运动衫前面的的字印的是表面上想让别人看到的意思,背后却印了心理层面的“秘密讯息”。”

50,P337“卡普曼设计了一种简单有力的图形来分析心理游戏,这就是所谓的戏剧三角形,他认为只要是心理游戏,主角必定属于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三种角色之一。”

51,P339“通常在心理游戏中,一个人开始是一种角色,后来会转换成另一种角色,这种角色的转换就相当于心理游戏公式中转换的阶段。”

52,p347“玩心理游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实现自己的人生脚本。”

53,p355詹姆士认为心理游戏和脚本都有真正的好处,他指出每一个心理游戏都有其正面和负面的结局。每一个人的正面结局都不一样,可是,一定会有正面部分的结局,只是需要深入探讨才能了解。

54,p362“你可以在游戏公式中的任何一个阶段,运用选择的能力打断心理游戏。如果发现自己引发了心理游戏,可以选择不要进入原有的负面自我状态,而改以正面自我状态因应;如果是别人诱导你进入心理游戏,可以选择不要以对方预期的表现来反应,而中断心理游戏。”

55,P372“人都是好的”这一点所根据的信念,就是每个人都有思考的能力,而且要对自己的一生负起责任。

56,p375合约设定的目标一定要用正面的字眼来叙述。

57,p376所谓“可以达成”是凭自己就可以做到的。请注意,这个条件意味着,你的合约只能包括自己身上想要改变的部分,因为凭自己是不可能使别人改变的。

58,p377合约的目标必须由成人自我来订定,同时自由型儿童自我也愿意配合。换句话说,就你的处境和能力而言,必须是恰当的,并且能满足儿童自我的真正需要,不能压抑这些需要。

59,p379伯恩认为最理想的情形是能有自主性,他没有对这个名词下定义。但他把自主性描述成:“可以从下列三种能力的表现或恢复看出来,包括觉察的能力,自发的能力,亲密的能力。”

60,p394“TA最正面的特征就是,它的理论能融合其他心理学派的理念和技巧,使当代沟通分析师能拥有各式各样的技巧,根据案主不同的需要来运用。”

61,p397在教育和机构中,训练师的重点大多放在如何借着思考当前的处境和该有什么行动,来有效解决问题,而又不是挖掘个人过去有什么未解决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