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居易:半生居易,一世乐天

 罕山游侠 2019-12-04

白居易草堂

白居易画像

白居易像

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这一年,飘逸出尘的诗仙李白,已随风而去十年有余;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也在两年前离开人世。

随着渔阳鼙鼓一同远去的,还有那个盛唐诗歌的黄金年代。

失去了双子星的大唐诗坛,亟需一股新鲜的血液,用足以与李杜比肩的大手,重新撑起唐诗的未来。

便在这一年的正月二十日,河南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白家,一个名居易、字乐天的孩子,将从前辈们手中接过盛唐诗歌的旌旗。

在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里,这个名字将长久地吟哦于人们的口中,成为大唐夜空里一颗闪亮的星辰。

一篇“长恨”有风情

白居易出生时,长达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早已平息,但它给整个唐王朝埋下的祸患,却早已根深蒂固。

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百姓们仍要在烽烟四起中,到处逃亡。

在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叛乱。白居易的父亲当时任徐州别驾,他眼见战事吃紧,便送儿子到南方避乱。

就这样,年幼的白居易还懵懵懂懂时,战乱与苛政下百姓的悲苦与凄凉,便已成为诗人童年记忆最惨痛的背景,并最终成为他诗歌不变的底色。

十七八岁时,白居易来到长安,并按照当时的惯例,投诗顾况,希求得到引荐。最初,顾况看到名帖上白居易的名字,还打趣道:“长安米贵,恐居大不易。”

但当他读到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时,大惊道:“写得出这样的诗句,在京城居住也是很容易的”!

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29岁的白居易以第四名进士及第,在慈恩寺前,他意气风发地题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同年及第的还有一个叫元稹的士子,两人间惺惺相惜的友谊,一直持续到各自生命的尽头。

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被任命为陕西周至县县尉。在这里,他结识了陈鸿、王质夫等友人。

这年冬季的一天,三人一同到仙游寺游玩。聊着聊着,便说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大家纷纷感慨不已。

王质夫举着酒杯到白居易跟前说:“这样世上少见的故事,如果没有人记载下来,任凭它被时间湮没,实在太可惜了。乐天你才华卓绝,何不将这段爱情故事谱写成诗歌,也好叫后世人得知呢?”

白居易沉吟良久,于是有了一曲缠绵凄婉、千古传诵的佳作《长恨歌》。

《长恨歌》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结构全篇,其中还有白居易自己过往恋情的投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脱离了历史的原貌,成为一首咏叹爱情的感怀诗。

诗以“长恨”为名,当刻骨的相思变成不绝的长恨,普天下的痴男怨女皆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身影,这也是它巨大艺术魅力最重要的原因。

况多刚狷性,难与世同尘

中唐以来最轰动的诗歌运动,便要数“新乐府运动”了。

“新乐府”一词,正是由白居易提出。所谓新乐府,正是用新题来反映时事的乐府诗。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发”,白居易一生以杜甫为榜样,以诗歌为武器,为正义、为广大民众呐喊发声。

白居易将其诗歌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前两类尤其受到他的重视,是他政治理想的体现。

在著名的《与元九书》中,他写道:“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皆是反映现实的力作。在这些诗作中,你很容易就能看到杜甫“三吏”“三别”的影子。

他写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他写自己衣被(pī)天下的愿望,“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新制布裘》);

他发出如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般的感叹,“厨有臭败肉,库有贯朽钱。谁能将我语,问尔骨肉间。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寒?”(《伤宅》)。

在中唐的漫漫长夜里,当许多人都在用诗歌粉饰太平时,他却站在黎民百姓中间,用自己愤懑的呼喊,刺破那无边的黑夜。

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被任命为左拾遗,即谏官。一个叫李放的画家为他画像,白居易在画上题诗:

况多刚狷性,难与世同尘。不惟非贵相,但恐生祸因。宜当早罢去,收取云泉身。

——《自题写真》(节选)

那时的他就意识到,自己刚介的性格,必定不为朋党倾轧的朝堂所容。

果然,后来的他因为多次上书,毫无顾忌地议论时政,被权臣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不断受到排挤。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因为主张用强硬手段剿灭节度使势力,而遭到藩镇嫉恨,竟在一天上朝途中被暗杀。

事发之后,举朝震惊,大家对幕后者其实都心知肚明,但无人敢发声。此时的白居易早已不再是谏官,但他仍是不顾职责所限,上书朝廷要求捉拿凶手。

对白居易早已恨之入骨的权臣们,顿时找到了一个好的借口,他们给白居易安了一个“越职言事”的罪名,又担心罪名不够大,便添油加醋说,白居易的母亲是看花时不幸堕井而死,白居易居然还写了《赏花》《新井》诗,实在是大不孝。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白居易就这样,一朝间,从天子脚下,沦为江州司马。

一曲“琵琶”慰知音

江州地处长江中游,是江南西道的一个大港,茶叶、瓷器十分有名。

到达江州之时,虽然江州刺史亲自出城迎接、热情款待,但白居易的心中却始终十分愁闷。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在一个瑟瑟的深秋时节,夜色凄凉,白居易到浔阳渡口送别一位友人。

醉意沉沉之际,清波冷月,极是分明。

水面上忽然传来一阵如泣如诉的琵琶声,弦音凄恻,哀婉动人。

白居易感到自己苦闷已久的心弦,仿佛被轻轻拨动。在千呼万唤中,一位女子慢慢走出船舱,手中抱着琵琶半遮面。

随着几下弦音轻颤,低沉缓慢的曲调悠悠响起。那曲调极是凄恻,仿佛弹奏者心中有着无限的伤心往事。

诗人想到自己被诬陷、被贬谪的愤懑与无奈,不由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在这个秋夜,浔阳江头,琵琶声声,两颗同样漂泊天涯的心灵,彼此慰藉,遂有了一曲凄苦的《琵琶行》。

谁知名利尽,不复长安心

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唐穆宗受宦官操控,不理朝政。朝堂之上,又有李德裕与李宗闵两派朋党彼此争斗,白居易不愿意再卷入到漩涡之中,欲离开长安。就在这时,他被任命为杭州刺史。

“谁知名利尽,不复长安心”,白居易对仕途不再抱有希望,但是心忧百姓的心,却不曾更改。

到任这年冬天,白居易看见幕僚中有两个低级官员,因为家境贫穷,风雪天里,还穿着单薄夏衣,就特地让人做了两件棉衣送给他们。

面对他们的感激,白居易写下了《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节选):我有大裘君未见,宽广和暖如阳春。此裘非缯亦非纩,裁以法度絮以仁。刀尺钝拙制未毕,出亦不独裹一身。若令在郡得五考,与君展覆杭州人。

不能衣被天下,那便惠及一方州民也是好的。

杭州一带春季多雨,夏秋两季则往往干旱。白居易便发动州民,修筑西湖周围的堤岸,将原来的湖堤加高了数尺,从此临近西湖的千余顷田地都可以及时得到灌溉。为了纪念白居易的功绩,人们就将这座湖堤改名为“白公堤”。

数百年后,另一位在杭州为官的诗人,在白公堤年久失修后,又主持修筑了一条堤坝,称为“苏堤”,并以此向白居易致敬。这位诗人正是后来享誉诗坛的北宋全才苏轼。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三首》其一 

多年以后,诗人早已离开杭州,可对那片秀美山水、淳朴民众,却有着无限的眷恋。

晚年的白居易为自己起了一个佛教意味颇浓的号:“香山居士”。而他也正如自号所指,过着隐居的生活,直到生命的尽头。他的栖息地龙门山,常年往来拜祭者不绝。白居易好酒,人们就把酒洒在坟地前,望他泉下有知,能感受到人们的怀念。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据报载,宇宙行星以中国历史名人命名者仅有23人,白居易名列第四。

所谓万古流芳,大概便是如此!

(来源:阅读公社)2019-12-0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