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镇江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一个“雄”字说镇江

 青梅煮茶 2019-12-04

     □ 于文岗

若用一字描述镇江,我给一个“雄”字。

“雄”字在哪?在地上,在门上,在山上和天上,在滚滚江流中,也在“文脉”里。

镇江,踞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连岗三面而大江横陈,江旁极目千里,其势大略如虎之出穴”。鬼设神施、雄峻险要的军事地位,与生俱来的吞天吐地气象,赋予它襟带江海、提挈吴越的博大胸襟,也让它在烟雨江南缱绻缠绵的怀抱里,在兵家纷争王权更替的风云中,炼就镇守江山的铮铮铁骨和英雄气概。

丁酉夏末,与友人同游镇江,当然要游“三山一渡”,就从金山说起。那天,一进“金山”风景区大门,回头一望,就那个90字楹联大门的背面,一下子就被震住了——草书匾额,由右而左:“雄跨东南二百州”。雄跨,就是“提挈”“统领”之意吧。“真是镇江,够震的!”我惊叹道。我惊呆,朋友也瞠目。以前,读薛涛那首被《四库全书总目》誉为“托意深远”的《筹边楼》:“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就觉得气魄大得不得了。再看这匾额,立马就觉“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了。导游说,古代,金山是长江中一小岛屿,“万川东注,一岛中立”,有“江心芙蓉”之誉,与西津渡和瓜洲古渡成犄角之势。所以,南宋孝宗皇帝赵眘《题金山》中有“卒然天立镇中流,雄跨东南二百州”诗句,不过,原文是“雄跨东南百二州”,后人把“百二”两字对倒了一下。还有,金山因为寺庙占据了大半山体,被形容为“金山寺裹山”。清朝末年,由于“长江北移”,这个“千载江心寺”开始与南岸陆地相连。匾额两侧楹联“狂澜避地江成陆,古塔擎天寺裹山”之“江成陆”,就印证了这意思。不管怎么说,不管“百二”还是“二百”,这个雄字都不是白给的。

金山与焦山像是一对夫妻,在与金山的比较中,更能领略接下来的焦山之妙。焦山乃长江故道中一小岛,乘渡船才能到达,因东汉名士焦光在此隐居得名。焦山因四面环水,满山苍翠,宛如碧玉浮于江中,有“江中浮玉”之美誉。另与“金山寺裹山”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焦山景区的定慧寺完全隐于山中,外面无法窥见真容,故有“焦山山裹寺”之称。

从焦山来到北固山。北固山因背临长江、峭壁如削、山势险固而得名。我观北固山,就像头枕长江仰卧的巨人。北固山有前、中、后峰组成,前峰即脚部,原为东吴宫殿遗址,现为镇江烈士陵园。明代郡守为了抗倭守城,将前峰与中峰凿断。后峰即主峰,也是最高峰。人说“金山奇,焦山秀,北固山险”,这我倒没特别感觉,有感觉的是仅55.2米高、临江长200米的北固山,像是完全为诠释“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存在。

“甘露寺刘备招亲”无疑是北固山的千古名片。三国时孙刘联姻,刘备来到甘露寺,见北固山雄峙江滨,气势雄伟,江天辽阔,赞曰“此乃天下第一江山也”。南北朝时梁武帝登临,遂大笔挥就“天下第一江山”以状其胜,惜后来六字无从寻觅。南宋著名书法家吴琚重书六字,并在清康熙年间,由镇江府通判程康庄临摹勒石。从此,雄浑遒劲的六个大字就刻在了一长方形条石上,“天下第一江山”遂成了北固山美名。

北固山不仅有“天下第一江山”称其雄,还有北宋大书法家米芾为多景楼书写的“天下江山第一楼”匾额彰其意。

多景楼是甘露寺后面一座回廊四通、面面皆景的两层楼,相传是孙尚香的梳妆楼和吴国太相婿楼。楼名取自曾三镇浙西的良相李德裕诗句“多景悬窗牖”,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为古代长江三大名楼之一,历代文人名士、达官显贵在此诗酒唱和。北固山风景最佳在最高峰,最高峰最佳在多景楼。米芾题写的“天下江山第一楼”匾额高悬其上。为北固山及镇江再添几分雄意。

世间事物常因有名而名上加名,北固山尤甚。1204年阳春三月,南宋词人辛弃疾被派到镇江做知府,登北固山,触景生情,感慨系之,写下了感怆雄壮、意境高远的词作名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再后来,该词得到毛泽东欣赏并草书,于是,毛体狂草“北固楼”匾额就悬挂在了北固楼顶端。

从“北固楼”穿过祭江亭,就来到了镇江铁塔。铁塔还真是“不可貌相”,不起眼不说,还是个半截塔。原来,铁塔初为石塔,始建于唐朝定历元年(825年),李德裕任润州刺史时为“资穆皇(唐穆宗)之冥福”而建,李德裕封爵卫国公,故名“卫公塔”,后毁。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改建成平面八角形九级铁塔。明代重修改为七级,高约13米。后屡经劫难,至1949年仅存塔座两层。现经修整为四层,约8米高,塔基及一、二层为宋代原物,三、四层为原塔的五、六层,系明代所铸。为我国仅存六座铁塔之一。

说实话,我没觉得这铁塔有啥稀奇,对1960年整修时塔基下发现地宫出土2576件宝贝也没觉有啥稀罕。对有关铁塔的一首诗倒饶有兴趣。铁塔的介绍标牌说有古人作诗一首:“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当墨磨,铁塔一支堪作笔,青天够写几行多。”赞颂铁塔气势壮阔,意境深远。过去多闻大手笔,至今不知多大为大?读罢此诗,方觉这才是真“大”,才是真正“大手笔”,这才符合镇江的“雄”字。

若说“三山”都是景点,那么“一渡”,则是一条景线。我和友人落脚镇江的当天傍晚,便迫不及待来到这有历史“文脉”称谓的镇江老码头——西津渡。这是一条依附破山栈道修建的百年古街,唐代码头、宋代街道、元代石塔、明代酒肆、清代救生会以及近代英国领事馆(现镇江博物馆),全在这条街上汇集,是历史古迹和文物保存最多、最集中和最完好的地区。有个景点,被一长拱形有机玻璃罩着,叫“一眼看千年”:一处被开挖半人多深不等的路面,由浅入深,可清晰看出清代路面、明代路面、宋元时期路面、唐代路面、原始栈道等不同历史时期路面的深度及路面路基材质,让您顿觉历史在不经意间滑过了千年。如果“一眼看千年”还觉不直观,那么,青石街中间石头上那一道被独轮车推出来的车辙沟槽,则足以诠释西津渡历史的悠久与厚重。其实,何止这一开挖的遗迹,整个西津渡街区都是“一眼看千年”的历史真实。引用华裔女作家韩素音评价:“漫步在这条古朴典雅的古街道上,仿佛是在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内散步。”是的,镇江,从夏商周时期的百越、宜邑走来,从春秋时的“朱方”、战国时的“谷阳”走来,从秦朝的“丹徒”、三国时的“京口”走来,从南朝宋的“南徐州”、隋统一后的“润州”走来,从北宋时的镇江一直走到今天。

“南徐州”——我脑子里突然闪念:“涉徐必战”——徐州乃兵家必争,史来共打过百余个战役;南徐州同样兵家必争,史来烽火战事频频。

说来也怪,已活过耳顺之年,属于青少的英雄情结早随年而去,但自打游历了镇江,总有一股英雄气萦绕在心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