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镇江:一个满载着历史故事的古城。

 云天tyf 2020-09-08

  镇江的岀名,不只于他的地理标志产品,镇江香醋。在醋香四溢的背后,镇江更是一座满载着历史故事的地方。“甘露寺刘备招亲”、“白娘子水漫金山寺”、“梁红玉击鼓抗金兵”、“焦山炮台炮轰八国联军”的故事流传至今,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今天,当你走近这些故事的发生地,在饱览这历史遗存的同时,带给你更多的是历史回味。

春风又绿江南岸:西津渡

  公元1608年春(宋熙宁元年),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舟至瓜洲时,即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洲》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中的“京口”就是今天的镇江。

西津渡,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古时候,这里临江断矶绝壁,是个岸线稳定的天然港湾。六朝时期,这里的渡江航线就已固定,宋代,这里是抗金前线,韩世忠曾驻兵蒜山抗御金兵南侵。千百年来,发生在这里的重要战事有数百次之多。

西津古渡依山临江,风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马可· 波罗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了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西津渡古街全长约 1000 米 ,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

  西津渡还是宗教与世俗、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本身就是一部令人玩味无穷的历史长卷。古街上由东向西的四道券门石额上分别题刻:“同登觉路”、“共渡慈航”、“飞阁流丹”、“层峦耸翠”。↓

  救生会始建于康熙三十一年(1693),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事实上,救生会的创设应追溯到宋代。救生会,顾名思义就是济渡救生的意思,是带有慈善性质的水上安全救助机构。

  这是一座元代建造的过街石塔。据专家考证,为元武宗海山皇帝命建造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刘高主持建造。石塔塔基的东西两面都刻有“昭关”两个字,故称“昭关石塔”。

  待渡亭:顾名思义,待渡亭就是古人迎来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摆渡的场所。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也曾经在这座待渡亭里停留。

《题金陵津渡》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这是一首题壁诗,是作者亲笔题写在西津渡某座小楼墙壁上的。这首诗意境凄美,画面感极强,与唐张继写的《枫桥夜泊》同写“客愁”,各臻妙境。↓

  沿着古街一路往西走,街道两边鳞次栉比的两层小楼把我们带回到那笙歌曼舞的年代。古街上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砖木结构,飞檐雕花的窗栏一律油漆成朱红色,给人以“飞阁流丹”的感觉。↓

  走在这条被车轮磨砺出深深印辙的青石板路上,耳边传来了千年的历史回声,这一切使我们情不自禁地激发出无限的遐想和思古之幽情。↓

  今天在西津渡,我们仍能清晰地看到沿街“民国元年春长安里”、“吉瑞里西街 · 1914 ” 、“德安里”等题额。

西津渡远眺

  从观音洞下行一直到现在的长江路,这短短的几百米长的街道上竟有各式店铺 150 多家。从行业种类上看,大致有饮食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有文化方面的。

锅盖面,镇江市一道地方特色传统美食。成品的锅盖面具有软硬恰当、柔韧性好等特点,是一道老少咸宜的小吃。↓

  锅盖面做法源于清朝。据传,乾隆下江南时,到镇江张嫂子伙面店时,张嫂子忙中出错,误将汤罐上的小锅盖当成大锅盖,撂到面锅里,谁知这一失误,煮出来的面条却很可口,受到乾隆夸赞,从此而名扬天下。↓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根据不平等的《天津条约》,长江沿线被迫对外开辟了五个通商口岸,镇江就是其中之一。1865年,云台山下沿江一带被划为英租界。清同治三年(1864)在西津渡古街五十三坡上修建了英国领事馆。↓

  从建筑形制看,原英国领事馆系欧洲古典建筑的变形,也称“东印度式”建筑,是一组由五幢房子组成的建筑群。↓

  1927年北伐军兵临镇江,镇江人民收回了英租界,结束了英帝国主义在镇江享有的特权。领事馆旧址现属镇江博物馆。↓

怒涛打碎金山塔:金山寺

  镇江的金山寺天下有名。民间四大爱情故事《白蛇传》“水漫金山”的传播,让金山寺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名扬四海。

金山寺位于镇江市区西北的金山上,始建于东晋,高四十四米。金山寺布局依山就势,使山与寺融为一体。寺内主要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藏经楼、方丈室等。金山寺自创建以来,经历代修葺,古迹甚多,其中主要有:慈寿塔、法海洞、妙高台、楞伽台、留云亭等。

金山是江南佛教圣地,梁武帝在金山设立了庄严隆重的水陆道场,金山寺至2016年已有1600多年历史,总共有81位方丈。全盛时期有和尚3000多人,僧侣数万人。清朝时期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的四大名寺。

  金山寺雄踞于镇江市区西北,金山寺始建于东晋,是中国佛教诵经设斋、礼佛拜忏和追荐亡灵的水陆法会的发源地。↓

  金山寺的建筑格局,打破了中国多数寺庙坐北朝南、寺分三路的建筑传统,而是依山就势,大门面西,正对长江,寺内所有殿堂楼阁皆散布其上,主要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迦兰殿、祖师殿、画藏楼、镇江楼、观澜堂等。↓

  寺院依山而建,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念佛堂、方丈室等建筑,通过廊、檐、石级的巧妙串联,形成楼上有楼、楼外有阁、阁中有亭的布局。↓

  从山脚到山顶,只见有房屋,不见有山,金山由此获得了“寺里山”的称号。↓

  大雄宝殿,大雄宝殿位于山脚,为重檐歇山式建筑。殿内装有两面巨大的圆形凸面镜,可摄金山全景。↓

  殿内供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尊塑像,两边是十八罗汉像。↓

  走岀大雄宝殿后,可以看到藏经楼,站在大雄宝殿后抬头仰望,藏经楼高大宏伟,让人肃然起敬。藏经楼左后方的塔,就是著名的慈寿塔。↓

  金山寺慈寿塔,原为双塔,始建于唐代,明初双塔倒塌,隆庆三年(1569)重建一座,后又毁。现存塔为清光绪二十年(1900)重建之物。为砖木结构,八角,七层,楼阁式,高40米。是镇江的重要标志。↓

  王安石有一首著名的《金山》诗: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上,始惊身在半空中。所以,后人都用“上出重霄”来形容这座宝塔的壮观高耸。↓

  古法海洞又名法海洞、裴公洞,在慈寿塔西下侧的悬崖上,相传是金山寺开山祖师法海和尚来到金山时住的地方。↓

  金山顶峰的留云亭,亭内有康熙帝御笔“江天一览”石碑,故此亭亦称江天一览亭。↓

  白龙洞在金山西北山脚下玉带桥旁。相传唐朝武则天的侄孙灵坦来到金山,在这洞里打坐参禅,白蟒就避走了,毒气也没有了。白龙就是指这条白蟒。洞内塑有白娘娘、小青两座白石像,各高一米许。↓

  观音阁,又叫士阁,因阁中供奉观音,故名。此建筑与楞伽台、妙高台,西与慈寿塔、法海洞丹辉碧映,椽摩栋接,连成一气,足以壮此名山胜概。↓

  御码头,清代康熙、乾隆两帝南巡时,先后几次来金山都由这码头上岸,故称“御码头”。↓

宛如碧玉浮江上:焦山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焦山的神仙就是东汉隐士焦光。东汉末年,焦光隐居在此,汉献帝曾三次下诏书请他出山做官,但他不愿和腐败朝廷同流合污,拒不应召。他在山上采药炼丹,治病救人,后人为了纪念他,改樵山为焦山。

焦山,镇江三山名胜之一,以山水天成,古朴幽雅闻名于世。焦山是长江中的一座岛屿,它四周碧波环抱,林木蓊郁,绿草如茵,满山苍翠,宛然碧玉浮江。与对岸象山夹江对峙,正所谓“万川东注,一岛中立”,有江南“水上公园”之喻,被誉为“江中浮玉”。身临其境,确有“砥柱中流”之感,好似登上普陀仙岛,游人慕名而至。

  焦山牌坊,一座四柱三门的汉白玉牌坊,牌坊上书有“焦山胜境”四个大字。↓

  焦山炮台,焦山东侧的山脚下,石块嶙峋,八个用石灰土夯实的炮堡,呈扇形,面对着长江的入海口,整个炮台是暗堡式,每个炮堡都附有一座小弹药库,整体都用三合土分层浇灌而成,坚固异常。↓

  1842年,英军发动了扬子江战役,英军舰侵入长江,曾遭到金山和焦山炮台守军英勇地抵抗和沉重打击。↓

  焦山抗英炮台是我国近代反帝斗争的重要遗址,也是镇江人民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的见证。↓

  “焦山有座寺,藏在山凹里,不见形势,谓之山裹寺。”这是施耐庵在《水浒》中对焦山定慧寺景观特点的描述。定慧寺原名普济禅寺,是江南最早的寺庙之一,清朝康熙皇帝南巡经过焦山时,亲自题写了寺名匾额。↓

  定慧寺又名普济寺、焦山寺。始建于东汉末年,距今已1700余年。康熙帝南巡时,为之改名'定慧寺'。寺内亭台楼阁掩映于绿荫丛树之中,故有'焦山山裹寺'之谚。↓

焦山的寺庙、楼阁等名胜古大多掩映在山荫云林丛中,故有“山裹寺”之谚。焦山与金山不同,焦山高大雄伟,金山小巧玲珑;焦山以苍翠的竹木取胜,金山以辉煌的塔寺建筑争长。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焦山“山裹寺”、金山“寺裹山”的民谚。↓

  万佛塔,位于焦山顶峰,是一座明清式具有江南风格的仿古塔。塔内设两套楼梯上下分流,外有栏杆相倚。每层回廊四通,八面有景,凭栏远眺,江天景色,尽收眼底。↓

满眼风光北固楼:北固山

  提起北固山,人们就会联想起三国时“甘露寺刘备招亲”的故事,山上古迹大多与“刘备招亲”有关,以险峻著称的北固山,因三国故事而名扬千古。山上亭台楼阁、山石涧道,无不与三国时期孙刘联姻等历史传说有关,成为游人寻访三国遗迹的向往之地。 甘露寺高踞峰颠,形成“寺冠山”的特色。相传始建于三国东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后屡废屡建,寺内包括大殿、老君殿、观音殿、江声阁等,规模虽不大,名气却不小。古往今来,来镇江的游客,都喜欢到此一游,寻访当年刘备招亲的遗迹。

北固山位于镇江市区东侧江边,高五十三米,是京口三山名胜之一,形势险要,风景秀丽,与金山、焦山成犄角之势。在古代北固山更为游人所乐道,故有“京口第一山”之称。远眺北固,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因此得名北固山。一千四百年前,粱朝粱武帝登临北固山,赞其形胜,改固为顾,更名为北顾山。

  北固山公园的大门处的凤凰池,有一块平直一分为二的巨石,这就是“试剑石”,又名“恨石”。相传孙刘联姻,弄假成真。一天,孙权和刘备同游凤凰池,刘备见池边有一块巨石,即拨下随从身上的佩剑,仰天暗自默祷:“我若能顺利返回荆州,成霸主之业,剑下石裂;着死于此地,剁石不开。”手起剑落,只见火花飞溅,巨石应声而裂。↓

  其实,试剑石的形成来源于地质的演变,距今约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时代,因火山爆发岩浆喷溢出地表而形成了火山岩,由于其质地坚硬,且多裂缝,再经风化剥蚀成为现今的形状,这些石头并非什么钢刀利剑能劈开。↓

  进入大门后不久,首先遇会的是东吴孙权的名将太史慈,名臣鲁肃的墓。由于这二位都是东吴建国元勋,死后孙权将他俩盛葬于北固山(鲁肃之墓为后迁至此的)。↓

  龙埂 ,又名甘露岭,是连接北固山前中后三峰的一条山脊,其形似巨龙而得名龙埂。沿龙埂一路前行最先迎接你的是清晖亭,至此就完全的进入到了北固山的核心景区。↓

  清晖亭,是一座重檐攢尖的四方亭。原为甘露寺的山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毁坏,后改作清晖亭。亭子四面贯通,向南可去中峰,向北直达后峰,东侧是铁塔,西侧则是东吴古道。↓

  卫公塔,卫公塔是一座四层铁塔,铁塔始建于唐朝定历元年(825年),是唐代润州刺史李德裕为“资穆皇(唐穆宗)之冥福”所建。是北固山的重要文物。它是我国仅存的六座铁塔之一。↓

  现存的塔基(即莲花座)和塔身均有精美的图案,如云水纹、莲瓣双雀、游龙戏珠、佛像等,造型精美,生动逼真。铁塔为北固山增添了庄严瑰丽的色彩,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冶铁技艺的高超。↓

  穿过清晖亭走进长廊,长廊尽头甘露寺山门东侧的墙上,嵌刻着六个大字“天下第一江山”。↓

  南北朝时,梁武帝登北固山时,见北固山景色极为壮观,兴致勃勃地挥笔书写了“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留在山上,可惜已无从寻找。清康熙年间,由镇江府通判程康庄临摹勒石。从此,北固山就名正言顺地有了“天下第一江山”之称。↓

  “南徐净域”题额的拱门(南徐是镇江别名),拱门西边所连接着的石砌建筑便是甘露寺,康熙、乾隆曾在此建行宫,现在寺西还留有御碑亭。↓

  甘露寺寺前通道上的拱门,门楣上题有赞誉北固山的题刻。↓

甘露寺,始建于东吴甘露年间(265—266年),故名“甘露寺”。现在山上的甘露寺,是在唐代宝历年间由润州刺史李德裕所建,他为了纪念镇江曾作过东吴都城,使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三国鼎立的史实,故将三国时刘孙联盟的史迹、孙刘联姻的传说及遗物移上山来,从此,北固山便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胜境了。↓

  在我国,戏剧中《甘露寺》(又名《龙凤呈祥》)这一传统剧目,已深入民间。因此,凡是来镇江的游客,都要到此一游,登北固山,访甘露寺,看看刘备结婚的大殿,联想孙尚香出嫁的往事,耐人寻味。↓

  甘露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 古刹之一,其建筑特点与金山、焦山不同,他采用了“以寺镇山”的手法,故而有飞阁凌空之势,形成了“寺冠山”的特色。↓

甘露寺西侧庭院杨彭公祠。↓

  亭中御碑为清光绪皇帝亲笔题写碑文,以表彰杨岳斌、彭玉麟二位名将功绩,1894年由两江总督刘坤一临摹石刻于北固山。↓

多景楼,古名“北固楼”,又称“春秋楼”、“相婿楼”、“梳妆楼”。是古代“万里长江三大名楼”之一。↓

宋朝大书法家米芾题写了“天下江山第一楼”的匾额于其上,使得多景楼名闻天下。↓

北固楼,是看风景最好的地方,登楼所见脚下长江波澜壮阔,往西能见金山,往东能见焦山。↓

  凭栏远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有凌空飞翔之感。东面滔滔江流,一泻千里,青翠的焦山在万顷碧波之中缥缈,西边千峰万岭,山峦重叠,与碧空融为一体。↓

  狠石,位于多景楼西北角。狠石又名石羊,但没有角。“狠”是古代一钟野兽的名字。据说这里曾是孙权与刘备(一说诸葛亮)共商赤壁大计之处。↓

  三国文化在北固山留下了浓墨重彩。如今凤凰池边的试剑石、甘露寺以及山底鲁肃墓、太史慈墓等,处处是一本故事,跨越千年,故事里的烽火硝烟依稀可辨。↓

图片:宋老头

编辑:宋老头

文字:宋老头(部分景点介绍摘自网络,谢谢网络作者!)

谢谢您的浏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