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明礼仪伴我行

 陶春阳 2019-12-04

柳南乡中学 
一、载体名称:
文明礼仪教育德育案例
二、搭建背景: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对每个中国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会见亲朋好友或者是在人与人的打交道上,都离不开礼仪。礼仪被认为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表现。一个人若毫无礼仪可言,那么他在学习、生活、工作时都不会很顺利,因为没有人愿意和这样的一个人相处。《礼记》记载:“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恭敬,而毫无表情,也是不够的。就应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解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摩擦,进而互敬互爱,友好相处。作为炎黄的后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一个讲礼貌、懂礼貌的人!而我作为一名班主任,除了对孩子知识才智的培养 ,还需要德行品质,文明教养及良好人际合作能力的开发训练。校园礼仪实践就是培养学生这种素养的最有效的“教育”方式。
下面用一例来论述:
三、目标: 培养孩子的文明礼仪,改掉骂人的恶习。
四、操作流程:
1.张伟,他在刚升入一年级时可以不论场合,不论地点,不论环境的想说就说。 在班级里,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不是追跑就是打闹。上课时坐在课堂里,总是精神溜号,东瞅瞅西看看,要不就是低头翻东西,不点他名字都能翻一节课。不按时完成作业,课堂练习也不能及时完成。影响了老师上课,影响同学学习,为了不影响别的同学学习及老师上课,我把他先调换了很多位置,就是无效。看到他越来越不讲礼貌,一点没有小男子汉的气魄,我心里暗暗着急,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变得如此没有理智?为了弄清原因,我和他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谈话,通过谈话,我了解了他的许多情况。他的父母离婚,孩子跟随爷爷奶奶长大。奶奶对孩子要求不严,非常溺爱。爷爷是家里的顶梁柱,由于工作压力大,所以脾气不是很好。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对孩子的关心极少。由于父母离婚,大人之间闹得很不愉快,爷爷奶奶很少让孩子见自己的妈妈,孩子极度缺乏母爱与安全感。因此孩子养成了很多不好的行为习惯,在群体里也比较特立独行。
2.看到了他这样的家庭环境。为了教育好这个孩子我进行了仔细的考虑。因为我明白教育这样的学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要进行长时间的培养。因此我找到了他的妈妈的联系方式,对她说起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孩子的妈妈常年在外打工,基本不太管教孩子,偶尔见一次面也是溺爱,孩子妈妈说也发现了孩子一些小问题,每次想批评但一想到这么久才见一次面就也不会去纠正了。
五、成效:
这使我明白了,是这些不良的家庭因素影响了他。这个孩子其实也愿意和同学们一起玩儿,只是他习惯去用调皮骂人的方法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于是我找他谈话,想让他成为班上同学的好朋友,跟他讲和谁玩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学习朋友的优点,要有礼貌,不能随口骂人。也会时常关心他,告诉他大家都是爱他的,都希望和他成为好朋友,所以他也应该自己努力成为一名懂礼貌的好孩子。经过一而再,再而三地一次次谈话。一天又一天过去了,我也随着时间慢慢发现了孩子的改变,一连几天他的表现还不错,现在他改变了很多。没有听到他的破口大骂或者不完成作业的情况,我也松了一口气。
六、文明育人的远景及反思:
古人认为,“蒙以养正”、“而养正莫先于礼”,只有在少幼时期对其进行礼仪教育,使之言行举止有所循持,有所检束,方可能长大之后行圣贤之事,止邪于未形。
通过我和同学们的默契配合,现在我班里的这个同学有了很大的改变。从他身上的变化,我感到文明礼仪的教育,只有在自我教育-----互相教育------教师引导------创设氛围等过程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学生生活是青少年身心成长发育的最关键的阶段,学校是培养开发学生德智体美素质的最重要的环境。在校园学习生活中,除了实现知识传递,我们还必须完成人的德性人格和文明教养素质的塑造。而且素质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校园礼仪生活的实践养成。校园礼仪要求学生遵纪守法、努力上进、尊师敬长、团结同学、仪表得体、讲究卫生。
“文明礼仪伴我行”的活动深入开展,不仅在社会、在家庭、在学校、在班级、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扎下根,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时候,就会形成整个社会的和谐、友爱的文明氛围,而我们按照教育规律所设计的校园文明礼仪生活实践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学生遵规守纪的规则意识,举止文明的教养习惯,自尊的人格气质,诚信礼让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品质。
所以文明礼仪教育的长期持久开展,是学校塑造绿色人文教育工程的最佳途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