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剧历史人物----丁果仙

 老刘tdrhg 2019-12-04

晋剧历史人物----丁果仙

丁果仙,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字。 她是一位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有“晋剧须生王”的称誉。 她是晋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丁派表演艺术的创始人, 对晋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晋剧艺术的发展。 她在近五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以精深的艺术造诣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创造了珍贵的艺术财富,把晋剧须生的表演艺术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她创造的晋剧丁派艺术以及她的艺术功绩,都将永载史册。 她以夺目的艺术光华辉耀于 20 世纪前半叶的晋剧舞台,她是晋剧史上一个罕见的奇迹。

晋剧历史人物----丁果仙

丁果仙(1909—1972 年),原名丁步云,小名果子,艺名果子红。 她是晋剧史上一位坤伶须生演员。丁果仙于 1909 年出生于河北省束鹿县王口镇一个钱姓贫苦农民家中,3岁丧父,4岁时因生活贫困,被卖到太原的丁家。7岁拜师学艺。始学青衣,后改工须生。在师父和养祖父极端苛刻的要求和无情的责打下, 她每天接受着残酷的基本功训练。 天不亮就要起床到海子边喊嗓、练功;早饭后的整个上午,在师傅的教授下学唱;下午听师傅说戏、练功;晚饭后继续练功,就是深夜睡觉也不能懈怠,躺在床上还要扳起红肿的腿脚做朝天镫姿势,垫在头下当睡觉的枕头。为了练就腿脚上的硬功夫,不仅要踩着半尺高的木跷不停地练台步,而且还得在小腿弯处绑上锋利的竹签,为的是始终保持双腿的挺直,稍一打弯,就会被竹签扎得生疼。 这种残酷的训练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是她以超凡的毅力咬牙坚持着。 两年后她就打下了较扎实的基本功,还学会了几出戏。 9岁便开始清唱卖艺,13岁正式登台演出。 一投身艺海,她便选择了当一名坤角胡子生这条从未有人涉足而又充满风险的道路,这需要多么巨大的勇气。 以往在晋剧舞台还没有女扮男装的先例, 她一心想要打破常规,以一个男子汉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 为此,她在生活中潜心观察男人的声情举止,抬手投足,她都认真观察模仿,有时还把自己装扮成男人,留短发,戴礼帽,着男装,夹在人群里,学着男人的步态大模大样地出现在太原街上。

晋剧历史人物----丁果仙

纪念丁果仙百年演唱会


15岁时丁果仙就在锦梨园挂头牌演出, 并驰名太原及晋中城乡,观众赠艺名果子红。 当时就有“男的不如女的,盖天红不如果子红”的赞誉。 舞台上,她的唱腔圆润豪放,既发挥了女声高亢婉转的特色却又不带女腔女调;她的表演洒脱逼真,动作潇洒帅气,具有男子的阳刚之气,不仅兼备着女性独有的细腻而且不显露女态女相。 不明真相的观众,都难以相信舞台上这位长髯飘胸、动作刚劲的演员,原来却是个妙龄少女!“女演男而不露女相”、 “女演男而胜于男”,这在当时既无先例可循、又无成规效法的情况下,丁果仙创造了一个奇迹。 正是这个奇迹,使丁果仙在上世纪 30 年代中期应上海百代公司邀请灌制唱片时,即获得了“山西梆子须生大王”的称号而声名远扬。

丁果仙在她长期的艺术实践中, 善于学习吸收前辈艺人不同风格的唱腔,博采众长,融汇创新。 她在学艺阶段和从艺前期,凭着虚心好学、苦钻深研的精神,不分行当与流派地把许多晋剧前辈和同时代艺人的行腔技巧一点一滴地学到手,而后,将诸家之长熔于一炉,将盖天红行腔高亢脆亮、十二红婉转悠扬、说书红吐字真切等特色集于一身,逐步形成了她那刚柔相济,嗓音苍劲浑厚,声情并茂,发音坚实洪亮,共鸣区域宽广,咬字清晰纯正,气息运用自如的演唱特色和风格,达到了刚劲典雅、朴实华美的艺术境地,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和浓郁的地方风韵,并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发展为独具一格的“丁派”唱腔。 她的唱腔对近代晋剧须生一门的演唱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

在上个世纪 20 年代末、30 年代初,她多次率班赴京、津、内蒙古、张家口等地演出,享誉长城内外。 她还同兄弟剧种演员频繁交流、切磋技艺,广泛汲取营养。 在北京她有机会与京剧大师马连良、 谭富英等人广泛接触和交流,开拓艺术视野,丰富自身的舞台表演手段。 丁果仙通过京剧、晋剧两个剧种的对比,深刻感受到两者之间存在着差别,于是她创造性学习吸收京剧唱词中典雅俊逸的精华, 剔除晋剧中粗俗纷杂的缺点。 在道白上,她一改土音而吸收了京韵,用普通话的音韵和太原话的声调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丁派独具一格的念白。 她借鉴京剧行腔归韵的长处, 对晋剧传统唱腔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革新与发展,这对晋剧是一大改革。 使晋剧做派更规范化,艺术更趋细腻雅致。 在与京剧名家的交流中,她又以晋剧《串龙珠》与马连良交流移植了京剧《四进士》,使她的戏路更宽广,艺术技巧更趋完美。

新中国成立后,丁果仙的生命和艺术得以重新焕发光彩,她的艺术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示,表演艺术日臻完美。 她同她的同行姐妹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等用毕生的心血和智慧,把古老的晋剧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创立了许多新的唱腔板式和表演程式,对晋剧艺术的丰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丁果仙以其卓越的艺术表演成就, 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 她善于将唱、做、念、打等表演程式和不同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水乳交融,塑造出相当完整的人物形象,能把剧中人的喜怒哀乐、悲恐惊忧等各种情感贯注在程式动作之中,并能利用程式动作,充分地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她尤其擅长运用介板、流水、滚白等散板唱腔,灵巧多变地表达人物的丰富情感。

《蝴蝶杯》中田云山打子时的介板,《卖画劈门》中白茂林怒斥胡林时的紧打慢唱流水,《空城计》中诸葛亮在城楼抚琴时的大段唱腔,《芦花》中闵德仁的花腔十三咳等,传神感人,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她塑造得最成功的舞台形象,大体可归为两类:一类是以旧时代被侮辱被损害而又富于正义感的苍头院公为主的白髯青衫角色,一类是以居官廉正而仕途坎坷的七品县令为主的官衣纱帽角色。 丁果仙塑造的《卖画劈门》中的白茂林、《读状》中的姚达、《走雪山》中的曹福以及《八件衣》中的杨知县、《蝴蝶杯》中的田云山、《串龙珠》中的徐达,被誉为晋剧中“白髯青衫”角色和“官衣纱帽”角色中的“三绝”。 所谓“绝”,不仅是指她在表演上的拿手绝活, 更主要的是由于她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内心研究得深,揣摩得准,表演得真,因而使整个表演艺术臻于炉火纯青的绝妙境界。 她的戏路很宽,如唐太宗李世民、诗仙李白、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纯朴热诚的宋士杰, 她都以自己深厚的功底、娴熟的技巧、细腻的动作,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舞台上。

她一生从艺严谨,求索不息。五十年的艺术生涯,她上演了近百出剧目,其代表性剧目有《空城计》之诸葛亮、《日月图》之白茂林、《双罗衫》之姚达、《走雪山》之曹福、《四进士》之宋士杰、《芦花》之闵德仁、《捉放曹》之陈宫以及现代戏《丰收之后》之五保户王奶奶等。

在党的关怀教育下, 她率领广大晋剧艺人参加民主改革运动,1951 年她参加了新型艺术团体—— — 太原新新晋剧团,并担任团长。 她还以极大的热忱,参加了赴朝鲜和福建前线的慰问演出。在艺术上,她精进不懈,奋力攀登新的高峰。1952年她演出的《打金枝》、《蝴蝶杯》等剧目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荣获了演员一等奖。 当她站在领奖台上,双手接过周恩来总理亲自颁发的奖状、奖品时,她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1955年,她与牛桂英、郭凤英、王正魁、梁小云合演的《打金枝》摄制成影片,蜚声全国。1956 年,她受到毛主席接见,并给毛主席清唱了晋剧移植剧目《屈原》中的“橘颂”一段。 昆剧《十五贯》在北京上演时,周总理指名邀请丁果仙到中南海参加会议,她聆听了周总理关于文艺问题的重要讲话。 从此,她积极投身晋剧改革活动,对现代戏的演出作了许多尝试。《血泪仇》里她扮演的老贫农王仁厚,《红旗下的花朵》 中扮演的女校长,《丰收之后》中扮演的五保户王奶奶,《小女婿》里本是正工须生的她反串的彩旦角色陈快腿等, 演来都得心应手, 生活气息相当浓郁,只因她有丰富的生活积累,脑子里的人物形象很多,为她所演的各种角色和情节,准备了相当丰富的生活基础。 她这种永不止步地向艺术高峰攀登的态度, 使她在后半生的舞台生涯中仍旧能够永葆艺术青春。 1959 年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表达对党和人民的一片赤诚,她入党后第一次交纳党费就是一万元。 1964 年,又一次交纳党费一万元。

丁果仙不仅是一个杰出的表演艺术家, 还是一位艺术教育家,她对培养晋剧后继人才非常重视。 上世纪 50 年代初期,她捐资创建了太原戏曲学校, 并兼任校长。 她把太原市晋剧一、二团中一批有培养前途的小学员吸收进戏校,聘请有经的教师,进行严格的训练。 她作为学校的校长,不仅亲任教学工作,还经常给小学员们排戏,手把手地教,甚至与他们同台演出。 省戏曲学校成立后,她又兼任该校校长,在她的悉心培育下,一批优秀学员茁壮成长,后来大都成了省、市戏剧团体的中坚力量。

在创办戏校的同时, 丁果戏还按老传统正式收了十几名艺徒。 决心把她几十年积累起来的艺术财富毫不保留地贡献出来,为晋剧艺术培养更多的人才。 数十年精心传艺,培育了众多“丁派”艺术传人。 马秋仙、刘宝俊、马玉楼、武忠、刘汉银、阎慧贞、张鸣琴等一批优秀的晋剧演员脱颖而出。

她曾担任山西省晋剧院副院长, 山西省戏曲学校和太原戏曲学校校长,当选为第二、三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等职。 党和政府为了表彰她的艺术功绩,于 1962 年在山西太原隆重举办了“丁果仙舞台生涯四十周年纪念活动”。 1966年,年近花甲的丁果仙肺气肿病愈发严重。1972年2月16日凌晨,农历正月初二,晋剧一代宗师丁果仙溘然离世,走完了她 63年的人生里程。 这是她完美人生的一大憾事,对晋剧艺术更是不可弥补的一大损失。


1981年1月14日,在太原双塔寺烈士陵园,为丁果仙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1992 年 12 月, 山西省城太原举行了丁果仙诞辰 85 周年纪念演出活动,丁果仙当年的老搭档、弟子们纷纷登台献艺,以精湛的艺术告慰亡者。

1994年10月,太原市实验晋剧团排演了晋剧《丁果仙》,引起很大反响。

1995年,山西电视台拍摄了电视连续剧《丁果仙》,多侧面、深层次、艺术地再现了丁果仙为艺术而献身的坎坷曲折的人生轨迹。

2009年,山西文艺界在太原举行了“丁果仙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丁果仙虽然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但她作为晋剧丁派艺术的奠基人,其功绩将永载我国戏曲史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